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慧
近7萬億元的新增存款數據將“超額儲蓄”話題再度推上輿論場。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其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指出,今年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
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居民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這與2021年全年9.9萬億元的住戶存款水平相比,多增7.94萬億元,同時也創了有統計以來的數字新高。
民生證券研究院利用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和居民存款兩個口徑分別測算,估算出2022年全年超額儲蓄規模或在7.4萬億元。隨著防疫政策不斷優化調整,這部分積累的超額儲蓄如何轉化成為新的消費動力,成為業內關切。在接受《中國報道》采訪的多位專家看來,隨著消費場景恢復和基本面改善,后續預計能夠帶動預防性儲蓄的消耗。
“但并不是對此絕對樂觀,超額儲蓄能否被激活,轉化成消費動力,關鍵看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預判以及疫情造成的‘疤痕效應’的修復情況?!睎|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所謂“超額儲蓄”,即實體部門儲蓄規模超過往年。早在2017年的統計數據中,居民存款增多的趨勢就有了跡象。2019年開始,居民存款在人民幣存款中的份額則有了明顯上升。
記者梳理中國人民銀行近年來發布的居民儲蓄數據發現,2019年住戶存款增加9.7萬億元;2020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9.6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1.3萬億元;2021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9.68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這意味著,在近3年的時間里,居民的儲蓄意愿在持續上升。
但與單一存款概念不同,在信用貨幣社會,儲蓄和存款是兩個概念,且兩者可以分離討論。對此,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說,儲蓄的上升不必然就會對應存款的上升。“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低風險金融產品正取代存款成為居民財富儲藏的工具。因此理論上,即便沒有發生超額儲蓄,其他金融資產向存款的‘轉移’也會導致儲蓄存款高增?!泵髅鞅硎?。
明明分析,近年來資本市場波動較大,資產價值和收入水平的不確定性增加,同時,房地產等行業也不夠景氣,在此背景下,居民就會把相關的配置資金向儲蓄轉移。
多數觀點中,這部分新增的居民儲蓄被稱為居民的“預防性儲蓄”。而在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看來,消費支出下降或更多緣于消費場景的約束。他認為,預防性儲蓄是個“偽命題”,2022年居民儲蓄加快增長更多緣于購房等投資減少,消費支出下降的影響次之,同時,居民就業收入、對未來預期也受到了疫情的沖擊,無論哪種消費行為都趨向謹慎,更偏重于增加存款。
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開展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對此也予以印證。統計結果顯示,該階段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5.5%,比上季減少3.7個百分點。
趙偉表示,2022年前11月居民新增存款較2020年同期多增5.3萬億元,而這兩個階段均明顯受到疫情干擾、收支下滑等影響,核心差異在于居民購房行為不同,最近兩輪地產周期中地產銷售下降均對應居民存款高增;若以2019年同期為基準,居民存款多增的部分近80%或由購房下降貢獻。

1月26日,春節期間,重慶洪崖洞景區游人如織。
進入2023年后,隨著消費場景的恢復,居民消費水平有所回升,如何將這部分“超額儲蓄”持續釋放為消費力成為市場普遍的期待。
從出游方面來看,居民的消費也在進一步恢復中。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1%。民生消費方面,北京市商務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元旦期間,商超、餐飲、電商等方面的銷售額達35.3億元,恢復至2022年同期的83.8%。
“春節的多項數據表明2023年消費復蘇是大勢所趨。”明明向《中國報道》記者坦言,2022年金融市場震蕩較大,部分投資者受此影響風險偏好走低,要釋放超額儲蓄關鍵變量在于有效激活居民的風險偏好。
消費場景恢復后,“超額儲蓄能否帶來報復性消費”的話題曾在一段時間里成為討論的焦點。綜合來看,多數觀點認為,隨著消費場景的修復,超額儲蓄或許會帶來居民的報復性消費。
而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的多位經濟專家看來,現階段尚不能對此盲目樂觀。邵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超額儲蓄變成消費的關鍵取決于人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預判,對于收入會上升、投資回報會有增加的前景一旦明確,儲蓄變成消費則是自然性的轉化行為。邵宇認為,此前因疫情導致的“疤痕效應”仍可能在一定時間內存在,儲蓄購買力的釋放還需要時間。
明明也指出,對于消費反彈來說,“超額儲蓄”能提供資金儲備,但不宜高估超額儲蓄對消費的提振。他以近期公布的金融數據為例指出,居民存款增高,但貸款的表現依然較為疲弱,當前的房地產市場還未走出低迷期。
明明說:“目前來看,超額儲蓄向消費轉化依然面臨阻礙,不過考慮到經濟復蘇和消費修復的大趨勢,今年一、二季度交接之際,基本面的修復改善預計能夠帶動預防性儲蓄的消耗。”
趙偉也認為,消費的復蘇不能僅對“超額儲蓄”抱有信心,改善居民預期、降低經濟不確定性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此基礎上,居民敢消費,超額儲蓄才能得到進一步釋放。
具體而言,就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妥善處理養老、醫療、教育等公共福利問題,改善居民預期;積極打造消費新場景,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鼓勵企業推進消費提質升級,提供真正滿足居民需求端的產品或服務。采訪中,明明則告訴記者,三方面問題的解決是拉動“超額儲蓄”向投資、消費轉化的必要前提。
記者注意到,多舉并行鼓勵消費已經成為現階段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
2022年12月下旬,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會議中提出將督促銀行機構合理增加消費信貸,做好養老、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餐飲、住宿、旅游等服務消費的綜合金融服務。同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受訪專家認為,隨著各項舉措的逐步細化,近期擴消費的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今年1月28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于消費力度的加碼有了針對性的著力點。會議指出,加力擴消費,推動幫扶生活服務業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促進汽車等大宗消費政策全面落地;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促消費活動,促進接觸型消費加快恢復;合理增加消費信貸;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樓工作。
今年1月,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將當期總收入最大可能地轉化為消費和投資,是經濟快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針對房地產行業,郭樹清表示,將落實“金融十六條”措施,以保交樓為切入點,以改善優質頭部房企資產負債表為重點,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逐步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過渡。明明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保交樓”專項借款逐步落地、下調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以及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等影響下,未來將進一步釋放合理住房需求并提振居民購房意愿。

2月13日,江蘇淮安市民在商場消費購物。
“但超額儲蓄向地產行業釋放需要一定的觀察時間?!泵髅麝U釋說,超額儲蓄能否順利向地產行業釋放、刺激房地產銷售,關鍵在于居民對交付問題的信心改善以及對房地產財富效應的預期判斷。在他和團隊的研判中,目前看來,一部分超額儲蓄后續可能會流向資本市場,轉化為居民的資產配置。
而對于“超額儲蓄”轉化成為消費的前景,邵宇表示看好。他向記者坦言,從目前來看,政策預期較為明確。下一步,除了政策面繼續出臺激勵舉措外,還可以適當給出一定的消費券、購物現金等補貼措施,針對家電、汽車等大宗商品的消費品給出特定的政策支持。
邵宇補充道,通過擴大居民消費支出,帶動企業加大投資并增加就業,進一步形成消費—投資—消費的良性循環模式,從而有效促進消費市場的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