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2月24日,人民銀行召開2023年金融市場工作會議,明確今年金融工作總方針將聚焦于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金融服務擴大國內需求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能力,促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面對新發展格局,如何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既是業內專家、企業家所關心的,也是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所關注的。
在我國的實體經濟中,面廣量大的中小微企業雖然規模小,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長期以來,中小微企業因自身抵抗風險能力較差、股權關系較為復雜、財務信息透明較差、缺乏足值的抵押品等,普遍面臨資金缺口。
人民銀行召開的2023年金融市場工作會議指出,中小微企業是我國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也是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需要加大相應的金融支持。
“金融機構必須做好支持實體經濟‘脫虛向實’的工作,要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弱項。”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在她看來,增強金融服務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一是進一步提升信貸服務的有效性,落實好穩經濟系列措施,加大信貸投放,不斷優化貸款投放結構;二是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嚴格落實收費減免政策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費和違規轉嫁成本、變相增加綜合融資成本行為,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三是優化提升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效能,金融機構要加快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增加普惠小微貸款投放,優化小微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不斷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來自吉林遼源的電商從業者楊海峰從事棉襪生產和銷售工作。創業3次,經歷過成功也遭遇過破產,一路走來他努力打拼,不曾言棄。“在急需資金時,我通過小贏卡貸獲得了重新創業的啟動資金。現在專注線上電商運營,年收入可達近百萬元。”在楊海峰看來,自己創業成功的關鍵在于及時獲得了金融支持。
“要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從金融業角度看,應將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放到重要位置,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體系,從而使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更有針對性。”深圳市小贏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裁李侃說。
據李侃介紹,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小贏科技共助力230萬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解決資金周轉難題,涉及農業、零售、電商、物流等超100個行業。
“幫助中小微企業紓困,助力其創新發展,首先,要持續完善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機制,加快對中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的支持;其次,要加強金融機構對數據的歸集管理能力,充分運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智能技術,提高金融業務風險處置的準確性;最后,國家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支持,出臺專項政策、匹配專項資金,鼓勵其動態評估小額、分散的企業需求。”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近年來,金融科技在賦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的作用顯著,尤其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成效顯著,產業數字金融則方興未艾。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8%,比各項貸款余額增速高12.7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達到5652萬戶,同比增長26.8%。
“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如何用政策持續性地支持,二是如何讓支持政策快速直達。”江浩然表示,從政策持續性來看,我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循序漸進地“看方抓藥”,整體平穩運行。從政策快速直達的角度來看,數字化金融體系絕對是一劑良方。
江浩然觀察到,近年來各地都在營商環境方面下足了功夫,各項政策響應、落地的速度較以往要迅速果斷很多。下一步,為了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從數據聯動方面入手,加強政府公共數據與金融機構數據的并行分析,通過數字化手段描繪實體企業畫像,利用智能化手段快速分析識別企業真正的運營狀況,簡化貸款等金融業務的審批流程,讓政策和資金盡快到達企業,助力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擔任了10多年深圳市副市長的吳以環以深圳為例指出,當前深圳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金融科技標桿城市,可以看到深圳金融業務的數字化程度越來越深,系統化轉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標桿示范性機構也越來越多。同時,政府也通過系列政策“組合拳”激發數字金融發展潛力,出臺了《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發展若干措施》《深圳市金融科技專項發展規劃(2023—2025年)》等政策。
談及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吳以環建議,一要促進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手段為普惠金融賦能增效;二要穩步推進產業數字金融的創新發展,通過數字化技術在產業鏈上的大規模應用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對產業金融服務全流程進行深度科技賦能,從而加速各實體產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源于資金供需兩端的信息不對稱,關鍵在于通過技術和數據賦能提高匹配效率和控制風險。”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數字技術與數據要素雙輪驅動數字信貸創新發展,通過降低服務成本,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使得更多中小微企業獲得了專業的信貸服務,也加速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促進金融和經濟良性循環、協同發展。
“要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一要調動所有的金融元素,共同發力,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二要充分發揮數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當前條件下,以互聯網、移動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廣泛、深入地滲透到金融領域,數字技術所具有的信息聯通、覆蓋面廣、智能高效、邊際成本低等特點,高度契合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擴大覆蓋面、提高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等方面的訴求,這從根本上提高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