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好多同學在想要提高成績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學習方法,家長和老師給出的建議往往也傾向于要更加努力和改善學習方法。至于怎么努力,怎么改善方法,大家探討得并不多,也不深入,似乎只要比平時多學一個小時就叫努力了,向成績更好的同學討教一二就是改善方法了。殊不知,你晚睡的那一個小時,可能僅僅是疲勞戰術,是精神內耗,而你討教來的方法可能只適合那個同學自己,未必適合你。
經常會見到一種很吊詭的現象,一個在學校念了十多年書的人說“我不會學習”。
這么說的同學總是讓我感到很震驚:你怎么可能不會學習呢?不會學習你是怎么考上的高中?不會學習你是怎么認識的字?一個人識字的過程難道不是他最重要的學習的過程么?
你稍微回憶一下:你從一個字都不認識到能夠完整地讀完一本小說,使用了什么方法呢?
無非就是見一個字認一個字,再見一次再認一次,與這個字遇見的次數多了,使用它的次數多了,你也就明白了它表達的意思了。而對于那些我們沒見過,或不常見的字,哪怕有聲旁形旁、象形猜測等等方法去識別,我們也并不會十分肯定它的發音和意思,是不是?
學習的要領,首先就是狠狠地記住。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最有效的努力、最管用的學習方法就是背誦,而且是死記硬背。
初三的時候有一陣子生物老師對我特別好,我感激涕零,想要報答她的好。我認為唯一能讓她一直對我好下去的方式就是我的生物成績名列前茅。生物不是主科,沒有數語外那么多的練習卷子可做,我手里的資料主要就是教科書。于是我便開始一行一行、一段一段地背誦課文。
結果是生物課上,老師哪怕提問一個很不起眼的細節問題我都能答得上來。老師夸我學得透徹。但我自己知道我對她的問題并沒有深入地理解,只是記得課本上有一句話與她的問題重合度非常高就脫口而出了。
背課本看上去并不難,無非就是一遍一遍地讀,讀到爛熟于心,誰都能輕而易舉地做到。它的難點在于這件事非常乏味、無聊——能輕易做到,也能更輕易地放棄,特別考驗人的意志力。
在我把生物書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老師便很少在課堂上叫我回答問題了,于是我借故她對我不那么好了就停止了背書。其實老師在課堂上不叫我回答問題的原因在于她覺得提問我的意義不大,她的提問我基本上都能答出來。而我放棄的真正原因也不是老師對我的態度,而是背書真的太辛苦了。但是這件事卻讓我認識到了背教材的巨大力量。
高二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女生歷史學得特別好,一道題的答案出自于書上第幾頁她都記得清清楚楚。我向她取經,“你歷史怎么學得這么好的?”她說:“背書。”我秒懂,我知道她并沒有敷衍我,她是真的把秘訣告訴了我。然而,我并沒有按照她說的去做,盡管一張張地做卷子,錯題讓人很沮喪,但是選擇、填空、辨錯、問答等題型的不斷變化總在刺激大腦產生新鮮感,而背書常常乏味到令人崩潰。
可以這么說,做卷子很辛苦,但背書堪稱痛苦。在兩種苦之間,我沒有選擇最苦。高考,我的歷史成績也就那么回事兒,與付出相當對等。
你可能覺得背誦教材只對文科才有意義,對理科就沒什么作用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誤解。
我高考的數學成績在所有科目當中是最高的,打了130多分,而我剛進入高三的時候,數學只能達到60分。當時我同桌是那種數學成績一直很穩定的好學生。在老師把我們兩個安排到一桌之時,我倆的數學成績相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升入高三之后,我覺得數學給我拉分太多了,有的時候做夢都會夢見錯過了數學考試而被嚇醒。為了擺脫夢魘,我開始著意在數學方面努力,觀察同桌怎樣聽課、怎樣做題,也算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吧。
一次月考之前,我看見她把平時經常用的比較復雜的數學公式寫在了紙條上,然后折疊好放在文具盒中。我問她:“你成績這么好還需要打小抄啊?而且這些復雜的公式也未必考吧?”
她說:“有備無患嘛,萬一需要用它們的時候,記錯一個字母,那題不就白算了嗎?”
好學生就是有資本任性,任性得還有道理。我如法炮制,果然在考試的時候心里輕松了很多,通常這些公式用不上,但是一旦需要用,這種拿來就用,無需擔心什么地方記錯一個符號的不忐忑提高了不少答題的速度。
人總會忽略無意識對自己行為的影響,如果我們對某個公式的記憶不自信,在答題的時候,就會無意識地避免使用這個公式,而一般而言不使用這個公式,這道題就解不出來了。
我同桌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并不是我的解題思路有問題,而是我的記憶有問題,對于公理、定理、公式和公式的論證過程記憶模糊導致我在解題時總無意識地不敢去使用它們,從而表現為沒有解題思路。
于是我把幾何教材從頭到尾仔仔細細讀了4遍,代數書也看了兩遍。我沒有在課外單獨找任何的習題去做,在學校里做的卷子也都是老師說一定會講的我才做。
可以說高三的數學學習我只做了兩件事:對教材了如指掌;對老師講過的卷子沒有一道題不懂。
我知道平時考試把公式放到文具盒里帶進去,本校的老師不會說你什么,但高考的時候要帶進去,性質可就變了。所以高中數學書上的所有公式我都背得滾瓜爛熟。讓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高考的數學成績居然比我同桌高了將近10分。
不少的同學反映,做題時總發蒙,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學起,補起。
教科書永遠是最佳著手處,死記硬背是性價比最高的學習方法,總是試圖尋找其他快進的記憶方式是效率最低的。
智力,長在記憶之上,死記硬背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最初的學習方式都是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