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曄 ,宮金華 ,馮亞明 ,楊智景 ,顧鄭琰 ,顧海龍 *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泰州農科所,江蘇 泰州 225300;2.江蘇鼎和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泰州 225300)
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淡水養殖蝦類中個體最大的品種,是目前世界上養殖面積最大的三大蝦種之一[1],也是我國的主要經濟蝦類之一。我國自20 世紀60 年代引進羅氏沼蝦以來,其人工養殖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羅氏沼蝦養殖產量最高的國家[2]。根據《2021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 年,江蘇省羅氏沼蝦養殖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3]。在羅氏沼蝦實際養殖過程中,常存在過量投喂飼料的現象,導致池塘水質變差,養殖后期常常暴發藍藻。2021 年,江蘇鼎和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了羅氏沼蝦池塘立體生態養殖試驗,投放鰱鳙和螺螄,并種植水草,以期改善養殖池塘水質,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現將試驗過程總結如下。
2021 年 5 月 15 日—9 月 20 日。試驗地位于江蘇鼎和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選擇池塘 6 口(1#—6#),每口池塘面積均為6 670 m2,合計 40 020 m2。設置對照組(池塘 1#—3#)和試驗組(池塘4#—6#)。對試驗池塘進行清塘、消毒、進水和改底,定期監測水質及羅氏沼蝦生長情況,并做好塘口記錄。
對照組池塘中僅放養羅氏沼蝦,試驗組池塘中放養羅氏沼蝦、鰱、鳙和螺螄,并在淺水區種植輪葉黑藻。具體放養規格及密度為:羅氏沼蝦體長0.8 cm,每 667 m2投放 4 萬尾;鰱體質量為 100 g,每667 m2投放30 尾;鳙體質量為100 g,每667 m2投放10 尾。于5 月15 日投放羅氏沼蝦、鰱和鳙;7 月15 日,每667 m2試驗組池塘投放螺螄50 kg。具體放養情況見表1。

表1 試驗池塘苗種放養情況
全程投喂澳華公司的羅氏沼蝦配合飼料,每口池塘的投喂量始終保持一致。每天07:00 和17:00 各投喂 1 次,5—7 月份,日投喂量約為在池蝦體質量的8%,8 月份后,日投喂量逐步降至在池蝦體質量的5%。由于羅氏沼蝦具有較強的避光性,白天多活動在暗處,上午在水的較深處投餌;因羅氏沼蝦晚上喜在岸邊淺水區活動[4-5],傍晚應在淺水區投餌。
試驗結束后,捕獲所有的羅氏沼蝦。從每口池塘中隨機抽取100 尾蝦,測量其體長和體質量。
采用Microsoft Excel 軟件統計試驗數據,IBM SPSS Statistics 23 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
試驗塘口的養殖收獲情況見表2。由表2 可見,試驗組羅氏沼蝦體質量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雖然試驗組的成本高于對照組,但最終試驗組的產量、產值和利潤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在羅氏沼蝦養殖池塘中混養鰱鳙、投放螺螄和種植輪葉黑藻,有助于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表2 試驗塘口每667 m2 養殖收獲情況①
各池塘水質監測結果見表3。由表3 可見,試驗組和對照組的ρ(溶解氧)和pH 值差異不明顯。養殖后期,試驗組池塘水體中的亞硝酸鹽氮質量濃度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組中氨氮質量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羅氏沼蝦養殖池塘投入鰱鳙和螺螄,種植輪葉黑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質。

表3 試驗塘口水質監測結果①
作為濾食性魚類,鰱主要攝食水中的浮游植物,鳙以浮游動物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在池塘中混養鰱鳙可消耗水中的藻類和有機碎屑。螺螄能夠攝食水底的飼料碎屑,改善底質,并可作為羅氏沼蝦的鮮活餌料[1]。羅氏沼蝦具有相互殘殺的習性,種植輪葉黑藻可為其提供躲避攻擊的場所;同時,可以吸收水體中的多余養分,光合作用強,可提高溶解氧[6]。在多方共同作用下,有助于改善養殖池塘水質,提高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