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夢 葉輝 汪雅婷 朱慶軍
【摘要】慢性鼻炎為臨床常見疾病,以鼻塞、噴嚏、流涕為主要癥狀。朱慶軍老師認為慢性鼻炎其病在肺,而本在脾,臨床治療中基于五行相生理論,將傳統臟腑辨證與太極六合針法相結合,辨證施治,治療慢性鼻炎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應用。
【關鍵詞】慢性鼻炎;太極六合針;培土生金;針刺經驗;朱慶軍
中圖分類號:R76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24.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4.036
慢性鼻炎屬中醫學“鼻窒”“鼻淵”范疇,乃腠理疏松、衛表不固之故也,苦于該病者或鼻塞,或鼻腔內分泌物增多[1]。據統計,慢性鼻炎在我國人群中發病率約2%,成年人較為多見[2],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3]。目前,西醫的治療以緩解鼻炎癥狀為主,主要為激素類和血管收縮劑類藥物,療效往往不持久,易對藥物產生依賴,不能根治疾病[4]。針刺治療鼻炎歷史悠久,無明顯不良作用,且療效顯著[5]。朱慶軍老師為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康復一科主任,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30余年,精研各種針法,臨床經驗豐富,在治療慢性鼻炎方面頗有研究。太極六合針法是朱慶軍老師治療慢性鼻炎的常用針法,基于《內經》、太極八卦、傳統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理論,由葛欽甫前輩創立,其臨床療效可靠。筆者隨師跟診,現將朱慶軍老師治療慢性鼻炎的診治經驗與同仁分享。
1 鼻窒的病因病機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則令九竅不通。”[6]《靈樞·本神論》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7]朱慶軍老師認為脾虛為慢性鼻炎發病根本之所在,其病在肺,而本在脾,慢性鼻炎病久傷脾,致脾無以灌溉四方,元氣不能上充,氣血失于布散,外邪來犯又使本病反復發作,因果交加,久而不愈。《脾胃論》中記載:“肺者,腎之母,皮毛之元陽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冷,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惡風寒……”[8]肺主宣發肅降,輸布衛氣,宣散水谷精微,若肺氣虛衰,無以固表,則腠理不密,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肺感寒邪,肺失宣降,通調失常,鼻竅則不利,則鼻癢、噴嚏頻作,津液外溢則清涕涌現。《醫學入門》卷四所說:“鼻乃清氣出入之道,清氣者,胃中生發之氣也。”[9]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肺為氣之樞,鼻又為肺之竅,主氣之出入,故鼻之健旺有賴于脾氣滋養。脾氣虛弱,失于健運,其氣生化無源,土不生金,清陽之氣無以上承,則現鼻竅不利。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液,如若脾氣虛弱,脾失健運,則水液內停,日久聚濕成痰,停聚于肺,痰濕內困,循經上犯鼻竅,使痰濕之邪久久凝集于鼻部,故見鼻塞不通、流涕不止。總而言之,鼻窒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臟腑虛弱,氣血失調,外邪來犯,而其中脾氣虛弱尤為重要,為其發病之宿根,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脾氣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肺氣的盛衰,脾氣充沛,不僅肺鼻得養,且衛氣來源充足,使外邪不易來犯,如陳士鐸《石室秘錄》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難,當轉治以脾,脾氣有養,則土自生金。”[10]
2 鼻窒的治法詳解
2.1 培土生金,治病之本 “培土生金”理論來源于《黃帝內經》中的五行相生理論及臟腑相關理論,土能生金,脾為肺之母,肺為脾之子,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影響,共同生成宗氣、衛氣,抵御外邪,在水液代謝中也相互為用。慢性鼻炎病位在肺,病久傷脾,致脾無以灌溉四方,元氣不能上充,衛氣失于布散,外邪來犯又使本病反復發作,因果交加,久而不愈,“虛者補其母”“母能令子實”,故應從脾論治以健脾調中,培土生金。
2.2 太極六合,調和陰陽 太極六合針法是葛欽甫老師創立的獨特針灸治療體系,以《內經》、太極八卦理論為基礎,以傳統經絡學說為核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以太極八卦經絡系統為起點,以人體內、中、外三層八卦為模式,通過調動人體一身之氣,促進臟腑腹背陰陽之氣上下交接、內外通應,全面貫通任督二脈,最終達到臟腑經絡氣調血和、陰平陽秘之功[11]。該針法廣泛用于治療內、外、婦、兒科等諸多疾病。
何為太極?《醫易一理》曰:“人身一小太極,即兩儀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人體中處處有太極,天體太極立存于天地之間,人體太極則隱藏于體內,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無不處處體現。人體是一個“大太極”,頭、面、胸、腹、臍、背、眼、耳、鼻、手、足等各部位又有許多小太極,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構成了獨特的“太極八卦調控系統”。
何為六合?天、地、日、月、陰、陽“六合”為“一”,將天地之道、日月之光、陰陽之氣融匯一體,與傳統針法相結合,即為“六合”。《內經》曰:醫者在行針時將自身精、氣、神、意、法、針集中,與患者融為一體,也屬六合范疇。
八卦有后天和先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是祖先對天地萬物變化的本質認識,后天八卦是通過對世間萬物變化的演算而為人服務,占卜出人的發展行為的規律[12]。孫思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太極六合針取《易經》后天八卦。太極六合針以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四步通調”為行針技法,內八卦陰陽交合,乃治療針,中八卦日月運行,為導引針,外八卦天地定位,為加強針,內、中、外共同構建太極六合針法臨床治療理論基礎。朱慶軍老師在臨證時,將太極六合針與“培土生金”理論相結合,內、中八卦先取艮卦,五行對應于土,再取兌卦,五行對應于金,有“培土生金”之意。
2.2.1 內八卦,陰陽交合 內八卦以神闕穴為中心針尖朝外(←⊙→),為治療針。朱慶軍老師在治療慢性鼻炎臨證時,內八卦選用艮卦、兌卦、離卦,八卦分陰陽,乾、坎、艮、震為陽四卦,巽、離、坤、兌為陰四卦,艮、兌、離三卦陰陽相配。艮代表山,五行屬土,于人體對應胃、鼻、手、手背、手指、腳背、足趾、左足、脊背乳房等凸起之處,脾胃互為表里,為后天之本,故針刺艮卦一則健脾益氣,氣血生化有源,培土生金,一則通調肺氣,宣通鼻竅;兌卦代表澤,五行屬金,于人體對應肺經、鼻、咽喉、口、舌、口角、頰、牙齒、氣管、右肩臂、右肋、右足、肛門等,肺與大腸相表里,刺之既可補益肺氣,又有宣通大腸腑氣以降肺氣之功;再刺離卦代表火,五行屬火,對應心經、心包經、雙目、頭面、頸部等,刺之可清熱瀉火,增強機體抗病邪能力。
神闕又名“氣舍”,人體任脈上部氣血均來源于此。《針灸穴名解》曰:“本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后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尚存,在內緊接近大小兩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俱關于化,即大而化之謂神也,因而得名神闕。”[13]人體上為天部,下為地部,神闕居中人部,為“神之中舍”,針刺神闕能疏通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氣,調整人體臟腑功能、振奮人體精氣神,對全身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14]。
2.2.2 中八卦,日月運行 中八卦距肚臍外開3~4寸(1寸=3.33 cm),針尖一般朝向內八卦(→⊙←),臨床可隨癥變換,為導引針。中八卦布陣起到導引、接力催化、經氣疊加、全息共振的作用[15]。中八卦常配合應用腹部腧穴,如十二募穴、八會穴等。對慢性鼻炎在太極六合針中八卦的選穴,朱慶軍老師將艮卦、兌卦于常規范圍、方向內取穴,離位則取中脘穴,針尖指向鼻尖,一則起到導引、接力作用,一則此穴為八會穴之腑會,又為胃之募穴,為任脈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入通六腑和胃,是調治一切脾胃之疾和各種慢性病、腑病之要穴,脾氣得健,則肺氣通。
2.2.3 外八卦,天地定位“外八卦” 參照古“洛書”,將人體看作伏龜,“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11],為加強針。外八卦與內、中八卦五行相生相合,構成完整的“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最終達到調暢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的功效[17]。加強針可針刺局部病灶,又名納氣針,有“開門迎賓”之意,將全身氣血引至病灶處,葛欽甫老師臨床以遠部取穴為主,常配合運用董氏奇穴、張氏手足三針、八字治療法、腕踝針法、平衡針法等。朱慶軍老師臨床治療慢性鼻炎時,外八卦穴位常選用列缺(男左、女右)、印堂、足三里穴,列缺為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印堂為督脈穴位,列缺印堂相配以溝通陰陽,調補氣血,加之足三里穴培土生金,三穴合用將經氣上引至鼻部,最終使肺氣得宣,脾氣得健,疾病向愈。
2.3選穴組方及操作 主穴:內八卦:艮卦、兌卦、離卦;中八卦:艮卦、兌卦、離卦(中脘穴);外八卦:列缺(男左、女右)、印堂、足三里穴(雙)
操作:針刺順序為先刺內八卦穴位,再刺中八卦穴位,后刺外八卦穴位。內八卦為治療針,距神闕外0.5寸,中八卦為導引針,距神闕外4寸。患者取仰臥位,令周圍環境安靜,囑患者身心放松,充分暴露需要針刺部位,對針刺部位常規消毒,醫者與患者同時集中注意力。內八卦以神闕為中心,從醫者的角度平刺進針,左下方為艮,右側為兌,正上方為離,按此順序各方向各布一針,中八卦的艮位、兌位針尖均朝向神闕,離位的中脘穴一般情況下針尖指向鼻尖,平刺進針,伴有胃脘部不適癥狀時改為直刺進針,注意針刺深度,避免刺傷內臟,針用補法;外八卦為納氣針,列缺穴采用平刺法,針尖逆心而淺刺皮部,男子取左側穴,女子取右側穴,印堂采用平刺法,提捏進針而淺刺皮部,針尖指向鼻尖,直刺雙側足三里穴,針用“燒山火”補法3、5、7、9次,每15 min行針1次。留針30~45 min。
加減:對于鼻炎引起的前額疼痛者,加用內庭穴;內庭為足陽明經滎穴,足陽明循行至前額,《難經·六十八難》曰:“滎主身熱”,滎穴可治一身熱病,針之有清熱止痛之功;對于鼻炎引起的偏頭痛者,加用俠溪,俠溪為足少陽膽經的滎穴,膽經循行過頭側,針之能止鼻炎引起的前額痛;對于鼻炎兼有長期便秘者,加用董氏三其穴,即其門、其角、其正,位于手陽明大腸經,雙側同時取穴,是治療便秘要穴[18],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腑得通,則肺氣得降,故針刺三其穴有間接治療鼻炎、緩解鼻部不適癥狀之效;對于鼻炎合并胃脘部不適患者,中八卦選穴中脘直刺進針,與足三里穴同用溫針灸,艾灸3、5、7壯為宜,有健脾和胃之效[19]。
3 典型病案
孫某,女,42歲,2022年5月11日初診。主訴:鼻塞伴前額痛2年余。病史: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鼻塞伴前額痛,遇冷易打噴嚏,睡覺時易呼吸困難、打呼,平素氣短乏力,納呆,睡眠差,舌質淡,苔薄白、厚膩,舌邊有齒痕,脈滑。輔助檢查:鼻內鏡診斷鼻炎。診斷:鼻窒(肺脾氣虛證)。治法:補脾益肺,散邪通竅。選穴如下。內八卦:艮卦、兌卦、離卦;中八卦:艮卦、兌卦、離卦(中脘穴);外八卦:列缺(右)、印堂、足三里穴(雙)、內庭(雙)。內八卦針尖朝外,中八卦針尖指向內八卦,其中中脘穴針尖指向鼻尖,列缺逆心方向平刺,印堂平刺指向鼻尖,足三里直刺。留針40 min,中間每15 min足三里行針1次,使用“燒山火”行針補法。囑每日清晨使用溫的淡鹽水沖洗鼻腔,按揉迎香穴5~10 min,練習六字訣呬(Si)音5~10 min,具體操作方法:盡量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安靜、通風場所,雙腳外展與肩同寬站立于地面,兩手交叉向上舉過頭頂,頭向上仰起,雙目直視上方,發出呬音,待“氣絕”之時,提一下谷道,使用意念發出呬音。
2022年5月14日二診:訴鼻塞較前明顯好轉,前額痛減輕,打噴嚏次數減少,睡覺時無呼吸困難,打呼減少,仍感乏力、氣短,納一般,寐稍差,舌質淡,苔薄白、稍膩,舌邊仍有齒痕,脈滑。繼續予以針刺治療,選穴不變,中八卦中脘穴改為直刺進針,中脘、足三里予溫針灸,艾灸5壯。余囑不變。
2022年5月16日三診:訴鼻塞較前減輕,無前額痛,未見打噴嚏,打呼減少,乏力、氣短較前好轉,納寐可,舌邊齒痕印變淺,脈同前。法同初診,繼續鞏固治療3~5次,囑患者回家自行使用艾條懸灸關元穴,每天上午7:00-9:00艾灸25~35 min,堅持使用溫的淡鹽水沖洗鼻腔、按揉迎香穴、練習六字訣呬音。經5次治療后無鼻塞、前額痛,無乏力、氣短,舌邊齒印變淺,脈稍滑。3個月后隨訪,未再復發。
按語:患者為中年女性,納呆致氣血生化乏源,故見氣短乏力,氣血虧虛致頭部氣血失養,故見前額痛,脾氣虛致清陽之氣無以上升鼻竅,肺氣不宣,故見鼻塞、打呼。治當補脾益肺,散邪通竅,用培土生金法加離位。先刺艮位后刺兌位為培土生金之法,有益氣健脾,宣肺通竅之功。艮卦對應胃、鼻,脾胃互為表里,為后天之本。故針刺艮卦:一方面,健脾益氣,使氣血生化有源,培土生金;另一方面,通調肺氣,以宣通鼻竅。兌卦對應肺臟,肺與大腸相表里,刺之既可補益肺氣,又有宣通大腸腑氣以降肺氣之效。再刺離卦對應心,刺之可清熱消炎,增強機體抗病力。后刺足三里(雙)、列缺、印堂、內庭(雙)。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下合穴,足陽明經多氣多血,刺之有通調全身氣血之功,且穴處身體下方,刺之有將胃腸腑氣下引之效,胃腸之氣得通,則肺氣得降。肺與大腸互為表里,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有宣講肺氣,祛風散邪之功,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與印堂屬督脈相配,可調理陰陽,使鼻竅得通。加用內庭治療前額痛。諸穴合用共奏補益脾肺、宣肺通竅之效。另有研究表明練習六字訣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20],呬(Si)音通于肺,故囑患者練習六字訣中的呬(Si)音,按揉迎香穴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使用適溫的淡鹽水沖洗鼻腔保持清潔衛生以輔助治療,關元為小腸募穴,心與小腸相表里,艾灸關元穴既有溫中補虛,培補元氣的作用,又可將心火下移至小腸,有引火歸元之效。
4 小結
朱慶軍老師經過多年的臨床總結,認為慢性鼻炎病位在肺,其本質為脾土虛無以生金,治療上善用培土生金理論結合太極六合針法,拓寬臨床診療思路,臨床療效頗佳。在治療慢性鼻炎過程中,朱慶軍老師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隨癥加減,同時注重傳統功法“六字訣”鍛煉、祖國傳統臨床治療與太極六合針法相結合,不僅近期效果顯著,遠期療效亦佳,值得臨床思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肖洋, 李正才, 曾文娟, 等. 復方木芙蓉涂鼻軟膏聯合辛芩顆粒治療小兒慢性鼻炎的療效[J]. 中國現代醫生, 2021, (5): 100-103.
張倩, 朱玲, 鄭日新. 鄭日新治療鼻窒經驗總結[J]. 中醫藥通報, 2023, 22(2): 11-13.
鐘澤強, 賈坤, 馮全生. 整體與局部辨證相結合治療慢性鼻炎[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3, 32(12): 76-78.
邱歆瑩, 薛珊珊, 孫炘宸, 等. 撳針聯合中藥治療肺經蘊熱型慢性鼻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23, 16(1): 45-48.
王寶泉, 賀忠寧, 于天源. 針刺治療慢性鼻炎療效的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22, 30(5): 377-382.
田代華, 整理. 《黃帝內經素問》[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37-39.
田代華, 劉更生, 整理.《靈樞經》[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26.
李東垣. 《脾胃論》[M]. 文魁, 丁國華, 整理.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7-14.
李誕, 《醫學入門》[M]. 田代華, 張曉杰, 整理.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 698-699.
陳世鐸. 《石室秘錄》[M]. 王樹芬, 裘儉, 整理.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 1-2.
鄭寅, 邢翹楚, 黃少毅, 等. 《太極六合針法》中蘊含的針灸治病原理[J]. 中醫藥導報, 2020, 26(6): 51-53.
馬步真. 后天八卦的解析[J].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6, 17(3): 121-124.
柴鐵劬. 針灸穴名解[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9: 36-37.
石志福, 趙娜仁圖雅, 白曉紅, 等. 論臍療[J]. 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 2020, 42(S1): 15-17.
葛欽甫, 鄭衛東, 馬春暉, 等. 太極六合針法[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9: 1-4.
洪益玲, 鄭美鳳. 淺析鄭美鳳運用太極六合針法治療腹型肥胖脾虛肝郁證的臨床經驗[J]. 中國民間療法, 2022, 30(16): 29-31.
王志杰, 劉朝暉, 楊敏, 等. 針刺奇穴結合辨證選穴治療腦卒中后便秘[J]. 吉林中醫藥, 2021, 41(1): 119-122.
趙莎莎, 劉銀鴻, 焦艷竹, 等. 溫針灸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證47例[J]. 環球中醫藥, 2023, 16(6): 1238-1241.
張家菁, 黃蔚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六字訣功法聯合應用的研究進展與思考[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2, (11): 1567-1572.
作者簡介:楊夢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的臨床應用研究。
通信作者:朱慶軍,碩士研究生,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針灸的臨床應用研究。E-mail:763924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