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燕,吳廣騰
(1.臨清市城市園林服務中心,山東聊城 252600;2.濟寧市兗州區市政園林服務中心,山東濟寧 272100)
園林花卉出現病蟲害,將影響花卉的正常生長發育和觀賞性。目前,中國園藝花卉病蟲害防控大多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綜合防治方法具有經濟性、安全性的特點,防治效果良好[1]。
在對園林花卉病害命名時,通常依據花木自身所顯示出的特征而定,園林花卉中比較常見的病害包括白粉病、銹病、黃化病、煤污病、斑點病、爛皮病、花葉病、黃化病、叢枝病、萎蔫病等,其具體的癥狀特點如表1 所示。

表1 園林花卉常見病害類型及發生特點
園林花卉出現蟲害,花卉的枝、葉、干、根、嫩果等部位極易遭到侵害,嚴重時還會出現大面積枯萎與枯死的現象。根據昆蟲取食方式和危害寄主的部位進行劃分,可將園林花卉常見的蟲害分為食葉害蟲、刺吸害蟲、蛀干害蟲、地下害蟲,其中地下害蟲為害根部,極易出現爛根現象,最終導致花卉枯死。常見的害蟲種類與基本特征如表2 所示。

表2 園林花卉常見蟲害類型及發生特點
引起園林花卉病害的主要因素是受到病原的直接侵害,根據侵染類型劃分,花卉病害主要分為侵染性病害與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染所致,非侵染病害則是由自然因素所致。
2.1.1 侵染性病害
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細菌、病毒、植原體、線蟲以及寄生型種子植物。其中,真菌病原在園藝花卉病害中比較普遍,由真菌誘發的病害約占染病花卉的50%以上。通常情況下,真菌病原在生長發育中,主要涉及營養與繁殖兩個階段,營養體的結構類型多以菌絲交織為主,而繁殖體中子實體、芽孢形式復雜多樣,并且這些繁殖體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在生長周期內,可以多次繁殖,花卉一旦被真菌感染,其防治難度較大。細菌病原按形態劃分,主要包括球形、桿狀、螺旋3 種類型,其中,對花卉為害程度最大的細菌病原多以桿菌為主,如果花卉被桿菌病原感染,花卉的枝、葉、根等部位極易腐壞,內部組織也會出現壞死現象。尤其在潮濕的環境下,病變部位將出現半透明狀的水漬。線蟲體型呈細線狀,感染線蟲的花卉一般會出現葉片萎縮、植株矮小現象,嚴重時花卉在生長早期便會枯死,最為常見的線蟲病原為菊花線蟲以及仙客來根結線蟲。病毒是通過葉蟬、蚜蟲等載體傳播,感染病毒的花卉多表現為花葉、黃化、萎蔫等癥狀。目前,在控制和防御病毒領域多采用切斷病毒傳染源的方法[2]。
2.1.2 非侵染性病害
除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之外,由其他自然環境因素引起的病害稱為非侵染性病害,最為常見的包括寒凍、日灼、干旱、水澇等。以花卉的日灼病為例,在高溫、干熱、強光照射的條件下,一些喜陰的花卉極易引發日灼病,比如君子蘭、杜鵑花、春蘭、銀杏、蠟梅、美人蕉等。被灼傷的花卉常常表現出以下癥狀:葉片被灼傷,嫩梢病斑增大;同處一室或者鄰近的花卉新葉與嫩梢,也同時出現病斑;被灼傷的葉片部分泛黃變褐,或新葉變黑壞死,或葉緣變褐后出現卷曲現象。
與侵染性病害相比,非侵染性病害可以采取人工防護措施來降低發病概率,因此,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難度相對較小。
引起園林花卉蟲害的原因由于外界環境因素以及管護不當所造成。
第一,如果花卉所處的生長環境存在大量煙塵或者有害氣體,那么,滋生害蟲的概率也將明顯上升,同時如果空氣濕度過大、通風不暢或者種植的土壤環境缺失各類營養素,也會出現蟲害蔓延的情況。
第二,在花卉栽培過程中,如果花卉植株之間的栽植密度過大,那么害蟲的傳播與蔓延速度也會加快。在花卉管護期間,由于人為主觀因素,如澆水量過多、施肥量過大、偏施氮肥等,植物生長異常都會引起各種害蟲的大肆繁殖。
對于切斷植物花卉病蟲害的傳染鏈條,目前最為有效可行的預防措施是采取植物檢疫手段,這項技術通常由專業的植物檢疫機構使用專業的檢測儀器、設備、藥劑對進出口的植物花卉中攜帶危險性病害、蟲害、雜草等有害生物進行檢疫檢驗與檢疫處理。這項技術和手段能有效地遏制有害生物的擴散和傳播,在降低花卉感染病蟲害的概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目前,較為常用的植物檢疫處理技術包括化學藥劑熏蒸、低溫處理、熱處理、微波加熱、輻射處理等。以化學藥劑熏蒸技術為例,在所有檢疫處理技術中,化學藥劑熏蒸處理技術應用頻率相對較高,其原理是將花卉等植物放置在密閉空間,然后采用熏蒸箱熏蒸或者真空熏蒸的方法,防治花卉病蟲害,并在熏蒸劑的滲透作用下,對感染病蟲害的花卉進行消殺處理。
栽培與管護措施得當則園林花卉生長健壯,其出現病蟲害的風險也會降低。
第一,在選地、選種階段,應當遵循“優中選優”的原則,選擇的栽種地塊應疏松、肥沃、透水性良好,還應經過消毒處理,尤其在針對越冬蟲源時,應當采取燒毀、深埋與藥劑處理“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滅殺,以防止蟲害滋生。
第二,在選擇花卉種子或枝條時,需要事先經過消毒處理,并選擇抗病蟲能力強的優質品種。在肥水管理方面,為了增強花卉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在施用有機肥以前還必須做好腐熟處理,如果施用無機化肥,則需要平衡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如栽種的花卉易感染白粉病或者銹病,應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在灌溉過程中,管護人員應當嚴格控制灌溉時間、灌溉頻率與灌溉水量。
第三,根據園林花卉的生長特性,栽培可以采取輪栽的方式,不同的花卉品種,輪栽的間隔時間也有所不同,比如較為常見的雞冠花,為了防止褐斑病的發生,可以采取兩年輪栽的方法,有利于花卉的健康生長[3]。
在不利用任何化學藥劑與生物天敵的前提下,根據病蟲體對溫度、濕度、光譜、顏色、聲音的反應程度,通過人為干預或者第三方防治器械的方法防治花卉病蟲害,可以大幅降低花卉發生病蟲害的概率,對已經出現病蟲害的花卉,其治理效果也較為明顯。目前,物理防治技術主要應用了物理學的光學原理、高溫原理、阻隔原理以及人工器械防治原理。
光傳感原理主要是依靠害蟲對光的敏感性誘集害蟲,當害蟲的集結數量超過了規定范圍后,即可直接使用黑光燈、高溫汞燈、高頻振式屠蟲燈等來滅殺。高溫原理是利用完全超出病、蟲等有機體的耐受極端溫度能力消殺病、蟲,常用的高溫消殺方法包括火焰消殺與熱水消殺。物理阻隔原理是在事先了解各種害蟲生活習性的基礎上,通過設置阻隔障礙的方法,遏止病蟲害的傳染蔓延途徑,進而將花卉病蟲害消滅在萌芽狀態。人工器械防治原理主要是通過人工干預的方法,或者利用一些簡單的器械,對感染病蟲害的花卉進行除病、除蟲處理。
以誘蟲色板為例,這種消殺器械是利用雙面的特殊色譜來誘殺各種花卉害蟲。這種色板具有防曬、防雨、防高溫、防老化等特點,并且制作色板的木材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因此,在園林花卉的蟲害防治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實地應用效果證明,誘蟲色板能夠消殺蚜蟲、白粉虱、潛葉蠅、薊馬等多種害蟲,并且消殺率能達到70%以上[4]。
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劑,按照一定的稀釋比例配制成消殺溶液防治花卉病蟲害。與物理防治相比,化學防治技術具有見效快、可選藥劑品類廣、作用方式多等特點。但是,如果長期采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絕大多數害蟲極易產生較強的耐藥性,并且在消殺害蟲的同時,還可能會給害蟲天敵造成致命傷害。另外,許多化學藥劑具有毒性,對環境污染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而且容易引發人畜中毒現象,因此,只有園林花卉病害癥狀較為嚴重時,才能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根據藥劑類型與作用機理劃分,化學藥劑主要包括殺蟲劑、殺螨劑、殺菌劑、除草劑、殺線蟲劑、植物生長調控劑以及殺鼠劑等。比如常用的殺蟲劑有甲胺磷、殺蟲脒、殺滅菊酯等藥劑,在消殺花卉蟲害時,主要通過胃毒、觸殺、熏蒸、內吸這4 種方式殺滅害蟲,害蟲消殺率高。在藥物選擇上應采用低毒高效殺蟲劑,在使用時也嚴格按照標準的配比進行,并注意做好防護措施。
以月季枯枝病病害為例,當月季染病后,枝干部位一般會出現紅色的小斑點,并隨著病害的惡化逐步變深,直到病斑周圍變成褐色與紫色,如果不及時處理,花莖表皮將出現縱向裂縫,病變部位的枝葉也將出現萎蔫甚至枯死的癥狀。防治該病害采取的化學防治法是利用吡唑醚菌可濕性粉劑、氟吡菌酰胺可濕性粉劑1 000 倍稀釋液噴灑病害部位,這樣能夠有效防止枯枝病的發生與蔓延。
生物防治主要指利用生物及其代謝物質控制害蟲。例如,以蟲治蟲就是利用天敵昆蟲消滅害蟲,還分為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以蛛螨類治蟲,以及其他有益動物治蟲等。與物理預防技術相比,生物控制技術具備較好的消殺效果,與化學防治技術相比,生物防治技術使用全過程中具備對環境污染小,能有效保護天敵,發揮持續控災作用,不會對人畜健康造成傷害,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節約能源等優點。
以白僵菌害蟲的致病菌為例,當白僵菌孢子和花卉害蟲接觸之后,白僵菌就會透過害蟲皮膚進入害蟲體內,并在其體內繼續生長與發育,使花卉害蟲發生代謝障礙癥狀而死亡。目前,利用白僵菌的殺蟲功能,已能夠高效地防治蝶蛾類、直翅類、天牛類、金龜子類等700 余種為害昆蟲。由于我國白僵菌的產量在世界位居首位,因此,白僵菌這種生物防治技術在我國得到普遍推廣和應用。
通過對園林花卉常見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探討與研究發現,在防治園林花卉病蟲害時,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的指導方針,在汲取各種防治技術應用優勢的同時,做好園林花卉的田間管護工作,進而將花卉發生病蟲害的概率降到最低,以提升園林花卉的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