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秋,王柳青,曹慶花,高立波
(龍勝各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植物保護和經濟作物站,廣西桂林 541700)
高山蔬菜產業主要是利用夏季高溫季節山區獨特的冷涼氣候,以及良好生態條件,針對性地生產喜冷涼、無公害蔬菜,以此在高溫季節緩解蔬菜緊缺問題,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還具有非??捎^的社會經濟效益。從高山蔬菜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種植品種單一、栽培條件欠缺、栽培技術落后、生態問題顯著與盲目引進高山蔬菜等行為,嚴重影響了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進程,甚至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對于高山蔬菜產業長遠發展十分不利[1]。因此,針對高山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強化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措施應用就顯得尤為關鍵。
高山蔬菜,顧名思義,就是在高山種植的蔬菜,通過利用高山海拔優勢造就的涼爽氣候條件,在春后或秋冬進行反季無公害蔬菜栽培種植,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由于反季節銷售模式,具有非??捎^的社會經濟效益[2]。
在高山蔬菜種植過程中的特色種植模式,使產品質量與普通蔬菜有所差別,具有更高的質量保證。同時,高山蔬菜種植屬于特色種植產業,主要面向高端個性化客戶,具有滿足更高需求的優勢,使高山蔬菜種植經濟效益更佳,可以有效帶動生產技術與生產水平提升[3]。
在種植高山蔬菜時,涼爽氣候與山地資源是決定高山蔬菜種植效率和效果的關鍵。高山蔬菜所種植區域山地海拔一般在500~1 800 m,隨著海拔升高,山地種植氣候條件越涼爽,越可以為蔬菜生長提供更加良好的條件。
除了基礎環境條件外,高山蔬菜種植區域還需要具有良好的栽培種植觀念和技術,在選擇合理蔬菜種植品種的同時,確保高山蔬菜種植的效率和效果。
受高山蔬菜市場前景與經濟價值等因素影響,高山蔬菜受到種植戶的廣泛關注。盡管高山蔬菜適應在高海拔山區種植,但并不是所有山區都適合種植高山蔬菜。部分種植戶受經濟利益吸引,存在盲目種植行為,甚至存在毀林開荒種植高山蔬菜的現象,對種植區域原有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并且,在實際引入種植時,部分種植戶對種植區域地形和地勢選擇不夠重視,盲目開展種植栽培行為,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還會引發水土流失問題,不利于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4]。
高山蔬菜種植與傳統蔬菜種植模式不同,高山蔬菜的優勢在于品質良好與綠色無公害,但部分區域在種植高山蔬菜時,存在種植品種單一和茬口集中等問題,不僅經濟效益不夠穩定,無法有效發揮高山蔬菜應有價值和潛力,還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利于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當前,高山蔬菜種植品種集中在甘藍、白菜和蘿卜等,精細品種比例相對較小,加上連續壓茬種植的方式,不僅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求,還會影響生產效益合理穩定。
高山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良好的種植條件外,科學高效的種植栽培技術也是決定產業發展進程與質量的關鍵因素。但從種植現狀來看,受山區自然條件限制,高山蔬菜種植產業集群效果較差,整體種植基地分散,種植規模也各有差異,綠色高產高效集中栽培技術發展緩慢,相關種植基礎設施發展完善受阻,嚴重影響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5]。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現代化科學技術與先進栽培理念重視不足,創新引進能力欠缺,導致高山蔬菜產業種植栽培技術發展緩慢,高山蔬菜產業生產效率降低,嚴重時甚至影響高山蔬菜生態區域化規模效益發展。
高山蔬菜產業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是由其本質決定的,不僅是蔬菜自身品質,更多的是綠色無公害優勢,這也是高山蔬菜產業價值與發展潛力的關鍵。但部分高山蔬菜經營者的思想仍停留在“望天收”的階段,蔬菜種植田間管理技術和觀念陳舊,在病蟲害防治中過分依靠化學藥物,不僅對產品質量造成影響,還會對土壤肥力與周圍環境造成破壞,影響高山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高山區域雖然是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基礎,但并不是所有高山區域都適宜發展高山蔬菜產業。過分強調高山蔬菜種植產業,不僅會影響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前景,還會對種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以至于影響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優化發展。為推動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針對部分地區高山蔬菜產業盲目發展的問題,應在轉變傳統產業種植觀念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高山蔬菜產業,推動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6]。
首先,加強對生態農業的重視,把農業種植看作開放的生態、經濟、技術復合系統,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的同時,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因地制宜規劃高山蔬菜產業,推動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其次,合理劃定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區域,主要以高山蔬菜種植條件為基礎,結合自身區域實際特點,在區域內科學合理劃分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區域。劃定時,可以高山蔬菜對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水源、土壤土質與生態環境等實際要求為基礎,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區域開展高山蔬菜種植工作。同時,為提升高山蔬菜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劃分產業區域時,需要避開自然保護區、山區林場以及傳統優勢種植產業區,避免因小失大,影響高山蔬菜產業發展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再次,加強產業基地開發技術應用。汲取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先進地區經驗,以基地開發技術原則為基礎,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優化發展。以平等鎮按梯度播種的方式為例,針對區域內山地不同海拔,對可開展高山蔬菜種植區域的播種期進行科學區分,在滿足上市期蔬菜多樣化的同時,盡量避免對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還可以通過種植不連片或區域成規模的方式開展生產,種植不連片是指在同一區域內開展間隔種植模式,以偉江鄉為例,當地采用菜林、菜藥間隔種植和長短結合的方式,不僅能有效預防病蟲害傳播,還可以通過菜林與菜藥生態互補優勢,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區域成規模生產,是以高山主干道為基礎擴大高山蔬菜產業基地規模,在與山地區域交通網絡相互串聯的同時,有效形成區域品牌優勢,推動高山蔬菜產業市場效益提升。
最后,為解決盲目發展問題,發展高山蔬菜產業時,可以采取許可建檔制度,對高山蔬菜產業基地開發進行審批,并由種植戶提供后續產業規劃,對不符合產業發展條件與產業規劃不合理進行針對性指導,確保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高山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為激發產業發展潛力,拓寬產業發展深度,高山蔬菜種植品種結構與布局優化是關鍵,也是促進高山蔬菜種植效益提高的重要基礎。但從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部分地區高山蔬菜產業發展中,種植品種結構與布局單一,不僅后續發展潛力受損,還會對種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進而影響后續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對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措施應用思路進行分析時,可以從種植品種結構和布局優化入手,為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助力。
實際應用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措施時,主要針對目前高山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種植品種與布局單一問題,以蔬菜市場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為基礎,優化蔬菜種植品種結構與布局,在提高高山蔬菜種植效益的同時,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從高山蔬菜產業品種結構優化入手,針對高山蔬菜以甘藍、白菜和蘿卜等品種為主的現狀,加強新品種引入與試驗栽培研究,在有效改善品種單一、結構精細化不足的基礎上,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例如,除了原有十字花科品種以外,偉平鄉把葉菜類的生菜、香菜和菠菜,瓜類的甜瓜、黃瓜和西葫蘆,豆類的豌豆、毛豆和四季豆,以及大蒜和食用菌等特殊品類蔬菜都作為高山蔬菜品種開展試驗種植,部分品種比原有品種更具優勢,可以有效滿足市場對高山蔬菜的多樣化需求。
其次,從種植布局優化入手,針對蔬菜品種需求高峰季節、種類特點和實際生長特點,優化調整高山蔬菜種植品種布局,為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助力。可以通過個性化的種植方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種植,在強化高山蔬菜產業發展潛力與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種植栽培與田間管理技術不僅決定著高山蔬菜種植效率和效果,還會影響高山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從部分地區高山蔬菜產業現狀來看,受高山地區經濟條件與交通網絡現狀等因素影響,高山蔬菜產業種植栽培與田間管理技術發展相對緩慢,嚴重制約了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和效果。因此,對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措施應用思路進行分析時,還可以從種植栽培與田間管理技術兩個方面入手,在技術優化的基礎上,有效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優化發展。
實際應用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措施時,主要基于綠色無公害栽培理念,結合現代化栽培與田間管理理念以及相關技術設備,對高山蔬菜產業種植栽培與田間管理技術進行優化,在強化高山蔬菜種植效果的同時,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7]。
首先,優化種植栽培技術。針對高山地區季節性降水頻繁的特點,為避免降水過多影響蔬菜長勢,可以合理利用避雨覆蓋栽培技術的方式,利用薄膜或遮陽網等覆蓋物對蔬菜進行覆蓋,在緩解雨水對蔬菜破壞的同時,達到保水與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避雨覆蓋栽培技術還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起到保肥和降低病蟲害的作用,有效提高蔬菜長勢,推動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針對高山地區低溫季節對蔬菜的凍傷危害,可以利用地膜或草席進行覆蓋,起到保溫、保濕的目的,有效提升高山蔬菜品質和產量,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其次,優化田間管理技術。主要從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兩個角度入手。水肥管理方面,以灌溉技術優化為例,可以采用微蓄微灌技術,利用山區間歇性降水與自然高度落差,在高山蔬菜種植區域建造合適容積的蓄水池,通過自然高度差產生的水壓,實現高山蔬菜產業微灌操作,在滿足蔬菜生長水分需求的同時,達到節約用水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病蟲害防治方面,以微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為主,降低化學藥劑使用比例,合理利用根際生態修復劑,如放線菌、真菌等有益微生物,針對性地解決高山蔬菜產業中病蟲害的問題,同時有效避免化學藥劑施用造成的種植區域和周圍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在實際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時,還可以利用不同種植品種之間的互補作用,通過多品種合理搭配的方式,解決常見病蟲害問題,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對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尤為關鍵,是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重要保障。因此,在對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措施應用思路進行分析時,可以從采后處理環節入手,在完善相關產業結構的同時,為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實際應用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措施時,主要從采后處理、冷鏈系統與新興技術應用等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完善采后處理環節。針對蔬菜含水量高、新鮮期短等特點,通過合理采收、清洗、分級、包裝和預冷儲存保鮮等工藝,結合綠色蔬菜與出口外匯蔬菜理念,在實現高山蔬菜產業經濟效益提升的同時,帶動高山蔬菜相關產業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加強冷鏈系統研究開發。冷鏈技術作為確保高山蔬菜采后品質的關鍵要素,良好冷鏈系統對于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尤為關鍵。需要針對不同蔬菜品種設置合理的冷藏溫度和濕度,個性化改造冷鏈系統,有效延長高山蔬菜保鮮期,拓寬高山蔬菜銷售渠道,提高種植戶收益[8]。
再次,為提高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需要加強新型采后處理技術研究和開發,充分利用輻射保鮮技術、氣調保鮮技術、臨界低溫高濕保鮮技術等,對原有傳統采后處理技術進行替代和優化,有效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高山蔬菜作為現代化特色產業,其良好的市場前景與經濟效益對于高山區域經濟發展尤為關鍵。要針對高山蔬菜產業現狀,從現存實際問題入手,以綠色生態環保理念為核心,在推動生態技術措施在高山蔬菜產業中應用的同時,有效促進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