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楊英,林志峰
舟山市7412工廠 浙江舟山 316041
30°牙型塑料用自攻螺釘因為具有較陡的螺紋斷面和嵌入式的螺紋根部,能夠提供比60°標準牙型更大的螺紋接合度,且對基座的應力更小,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領域[1]。現有一款塑料用自攻螺釘(見圖1),規格為TP6×17mm,材料為ML20MnTiB冷鐓鋼。產品制造工藝路線為:備料→冷鐓→搓絲→熱處理→表面處理→全檢→包裝。在產品開發階段,用金相法檢測螺紋成形后的半成品,發現存在嚴重的螺紋芯部開裂(見圖2)現象。檢測搓絲前的毛坯未發現該缺陷,初步分析為螺紋成形時桿部擠壓力過大導致[2]。為解決該質量問題,開展了4個方面的改進驗證。

圖1 塑料用自攻螺釘

圖2 螺紋芯部開裂
螺紋牙板由定板和動板組成,自攻螺紋牙板的定板分為入料區、成形區、整形區和出料區。為了減輕螺紋成形時單位行程內所受的擠壓力,采用加大板型的方式進行驗證,即延長螺紋成形區,使螺紋多滾動數圈成形。該產品桿部線徑為4.30mm,滾動一圈的周長A=πd=13.5mm。改進前牙板板型為105mm/90mm×25mm×25mm,螺紋成形滾動圈數n=90/13.5=6.7;改進后牙板板型為127mm/108mm×25mm×25mm,螺紋成形滾動圈數n=108/13.5=8。經調試驗證后,芯部仍出現開裂現象。
在保證各成形尺寸均滿足圖樣要求的基礎上,調機時盡可能控制螺紋外徑在中下限,可減小螺紋成形的變形量。螺紋外徑要求6.22-0-0.22mm,改進前實測外徑6.15~6.20mm,螺紋成形變形率為(1-4.32/6.182)×100%=51.6%。改進后實測外徑6.03~6.08mm,螺紋成形變形率為(1-4.32/6.062)×100%=49.7%。經調試驗證后,芯部仍然出現開裂現象。
(1)降低毛坯硬度 按GB/T 4340.1—2009中的硬度檢測方法,原材料實測平均硬度為154HV,冷作硬化后,桿部平均硬度為242HV。為減小應力集中,對冷鐓后毛坯進行退火處理,具體退火工藝和退火后硬度見表1。經調試驗證后,芯部均出現開裂現象。

表1 退火工藝和退火后硬度
(2)更換材料 該產品指定需要用B級鋼ML20MnTiB冷鐓鋼材料來制造,按GB/T 4336—2016規定的化學成分分析法檢測,成分符合標準要求。ML20MnTiB成分要求及實測數據見表2。按GB/T 13298—2015金屬顯微組織檢驗方法中的金相法檢測,組織為鐵素體+珠光體(見圖3),晶粒度8級,表面未見明顯脫碳(見圖4),表明其組織無異常[3]。選用汽車塑料用自攻螺釘領域常用的低碳鋼SWRCH22A同狀態材料做驗證[4],因SWRCH22A比ML20MnTiB的合金元素少,材料的韌性更好,冷作硬化速度慢,故有利于變形較大的螺紋成形。ML20MnTiB與SWRCH22A的化學成分對比見表3。經調試驗證后,芯部未開裂。

表2 ML20 MnTiB成分要求及實測數據(質量分數)(%)

圖3 鐵素體+珠光體

圖4 表面未見明顯脫碳

表3 ML20MnTiB與SWRCH22A的化學成分對比(質量分數) (%)
該產品毛坯采用強束桿部的方式成形,頭部外徑15mm,改進前線徑為7mm,頭部變形率為(1-72/152)×100%=78%,桿部束到絲坯尺寸為φ4.3mm,束比為(1-4.32/72)×100%=62%。產品成形過程如圖5所示。改進后線徑為5.8mm,頭部變形率為(1-5.82/152)×100%=85%,桿部束比為(1-4.32/5.82)×100%=45%,試搓后芯部無開裂。此方案理論上頭部變形率已經超過80%的設計極限,頭部變形過大會增加開裂風險[5],通過加嚴管控原材料狀態、增加頭部100%全檢裂紋的工序來控制風險。

圖5 產品成形過程
本文中的塑料用自攻螺釘芯部開裂缺陷,經工藝分析為螺紋成形時桿部擠壓力過大導致,為此從4個方面制定工藝改進方案并進行逐項驗證。試驗結果表明,針對大變形頭部及桿部的塑料用自攻螺釘開發,在原材料牌號的選用、冷鐓毛坯線徑的選擇方面要做好充分的設計與驗證,避免產生螺紋成形后的芯部開裂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