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聯俊 鄭維
摘 要:“孔乙己文學”是當代青年在理想與現實出現巨大鴻溝時的感性表達,發展成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青年亞文化敘事方式?“孔乙己文學”是社會“大眾教育”模式對“精英主義”理想的沖擊?青年“機會均等”追求對“優績主義”悖論的拷問?個體“無能為力”情境對“奮斗主義”價值的懷疑?群體“后來文化”版本對“前述文化”意涵的承襲結果?其癥候主要是:留戀過往的“臆想癥”?畏懼將來的“恐懼癥”?自我隔離的“逃避癥”?喪失主見的“裹挾癥”?順其自然的“放縱癥”,分別對應觀念上的落伍狀態?心理上的退卻狀態?行動上的無力狀態?價值上的從眾狀態?環境上的被動狀態?為有效紓解“孔乙己文學”的消極因素,要從認知重構?心理調適?行動邏輯?價值聚合?環境優化等方面努力,即要求青年客觀理性看待社會現實與自身狀況?幫助青年認識到生逢其時且能大有可為?教育青年主動擔當做知行合一的實干家?引導青年認同主流文化繪就網絡空間同心圓?促進青年在友好發展的時代背景中成長成才?
關鍵詞:“孔乙己文學”;亞文化敘事;青年發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5.01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5-0063-07
孔乙己是魯迅同名小說《孔乙己》中具有復雜性格特點的人物角色,“孔乙己文學”不是少數青年的“無病呻吟”,而是表達當代青年在面臨理想與現實激烈沖突時的郁結情緒,這種情緒通過網絡渠道迅速傳播,發展為值得關注的青年亞文化現象?“話語即權力”[1],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話語權不再集中于主流文化代表者身上,而是被分散到不同社會場域和個體,青年以“孔乙己文學”表達情緒和話語,究竟如何發生?代表什么樣的社會心態?又該如何引導呢?
一?當代青年“孔乙己文學”的生發
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敘事方式,“孔乙己文學”表面上看是部分青年借用“孔乙己”人物形象對自身處境的自嘲,實質上是部分青年面臨理想與現實脫節時的話語表達?“大眾教育”模式發展到今天,當代青年作為“天之驕子”的身份優越性逐步喪失,但“精英主義”理想仍鐫刻在青年思想中,主流社會倡導的“優績主義”原則被青年矢志追求的“機會均等”拷問,青年通過努力后發現處于“無能為力”的情景,開始對社會宣揚的“奮斗主義”持懷疑態度?在以上因素交互作用下,“孔乙己文學”對近年來流行的“內卷”“佛系”“躺平”“擺爛”文化意蘊綜合承襲,最終以“后來文化”的方式集中表現出來?
1.社會“大眾教育”模式對“精英主義”理想的沖擊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當代青年學歷層次得到普遍提升,這是“大眾教育”的必然結果?讀書是中國自古以來遵從的改變個人和家族命運的有效途徑,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的相當長時期,“考上大學”可以和“成為精英”劃等號,當代青年普遍出身于農村和城市一般家庭,難免形成“知識改變命運”的定勢思維?但隨著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面鋪開,教育的供給能力超過了當代青年對“體面工作”和“正式工作”的需求程度?當代青年不僅面臨全日制學歷教育的沖擊,還遭受著非全日制學歷教育的沖擊,大量青年同輩群體在工作期間,通過不脫產的方式取得了更高學歷,“就業難”和“學歷貶值”問題雙重疊加,這給直接從“象牙塔”進入社會又沒有工作經驗的“職場新人”造成了沖擊,“天之驕子”的自豪感淪為“無所適從”的失落感?網絡技術的發達讓知識的獲取渠道多元化,以往只能從學校教育獲取的知識,現在通過互聯網和智能設備也能獲取,甚至呈現“海量化”和“即時性”特征,包括青年在內的絕大部分群體都能通過互聯網進行專門知識的學習,知識習得的門檻越來越低,當代青年的“知識精英”光環逐步喪失?另外,由于社會轉軌進程加快,人力資源評價模式呈現多元化特征,讀書升學不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出路,當代青年的職業選擇愈加多元化,甚至有些職業的經濟回報遠高于“正式工作”的薪酬,部分學歷較低的青年在自身擅長的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成就,讓大部分接受過高學歷教育的青年很難再自詡為“精英階層”?
2.青年“機會均等”追求對“優績主義”悖論的拷問
當代青年雖然以“孔乙己文學”自嘲,但內心深處渴望得到均等的機會,平等參與社會競爭,享受社會公平正義,而事實并非如此?現實社會運行過程中,“優績主義”發揮著“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在“優績社會”的原則下,一個人只要遵規守矩,努力付出,就能得到滿意的工作?不錯的收入和體面的社會地位,但這種理想狀態在當今社會異化為機械勞動和指標量化,“人類被降格為勞動的動物,也因此喪失了產生上述(英雄主義)行動的一切可能性?行動能夠引發新的?積極的變化過程?相反,現代人類卻被動地陷入一種去個性化的生命過程之中?思想也被簡化為大腦的計算功能?一切活動生命的形式,無論是生產抑或行動,都被降格到勞動的層面”[2]?在這種社會中,當代青年的生命過程被工具理性占據,價值理性的空間被壓縮,人生的價值以績效和排名來衡量,生命原有的豐富意義被簡化為單一化的數字指標,迫使青年整天思考和討論的是如何完成KPI,讓自己的“排位”上升?當代青年的“孔乙己文學”代表著他們對機會均等的渴望,盡管每個人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不公平,但當代青年深知機會均等可以逐步消除社會上其他不平等帶來的不利影響,避免人與人之間“自然狀態”帶來的傾軋局面,從而促進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助力個體人生目標的實現?當代青年生活在“優績社會”中,既難以獲得自身期待的機會均等,又認識到機會均等是消解“優績社會”悖論的有效辦法,于是將“機會均等”作為長期追求,“孔乙己文學”也就成為青年在自身努力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交纏中發出的艱難吶喊?
3.個體“無能為力”情境對“奮斗主義”價值的懷疑
當代青年經歷著經濟社會轉軌?文化多元碰撞的陣痛,奮斗的回報率日漸降低,傳統意義上的“奮斗主義”價值開始被他們懷疑?他們更在意奮斗與收益的“性價比”,這與他們作為“理性經濟人”的本質角色不無關系?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理性經濟人”身份與“奮斗主義”傳統相互碰撞,當代青年不可避免地被時間“規訓”,時間和年齡成為禁錮青年成長的工具,即青年的生命軌跡被打上了時間烙印?個體在不同年齡被賦予不同角色期待[3],對青年而言,不同年齡被賦予了相應的人生角色和任務?不可忽視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青年群體生活在一個充滿流動性?變動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烏卡時代”(即VUCA時代)之中,面臨著愈加嚴峻的社會競爭態勢和苛刻的評價標準,出現了“再怎么努力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的現象,社會的內卷程度進一步加深,要實現社會普遍認為的“功成名就”難度較大,青年群體對“無助狀態”變得習以為常?還有部分青年受朋輩經歷的間接影響較大,聽說別人的失敗案例后,將這種失敗的事實遷移至還未嘗試的大部分情境中[4],控制失敗的意志和能力減退,主動選擇“擺爛”和“放任”?當發現并非所有的青年都一事無成的時候,內心的不甘情緒又開展蔓延,充滿“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動?擺也擺不爛”的無力感,最終以“孔乙己文學”來表達這種復雜情緒?
4.群體“后來文化”版本對“前述文化”意涵的承襲
近年來長期流行的青年亞文化作為“前述文化”,具有豐富意涵,為“孔乙己文學”這個“后來文化”提供了文化基因?“孔乙己文學”不是網絡青年的即時創作,而是它作為一種“后來文化”對青年群體亞文化的升級承襲,既吸收了“前述文化”的部分內容,又加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作為“前述文化”的“佛系”文化?“內卷”文化?“躺平”文化和“擺爛”文化具有豐富意涵?“佛系”文化是“佛系青年”在傳統文化缺場的背景之下,以文化消費的方式來消解傳統文化,借此宣泄內心對生活高壓和社會問題的不滿?這個群體呈現出明顯的消極抵抗的曖昧態度,并且還帶有濃厚的后現代的妥協性[5]?“內卷”文化放大了競爭的負面作用,甚至同時也使競爭引發的個體付出(奮斗)蒙上了陰影,將奮斗者視為打破既有環境的惡性因素,其存在是致使其余人痛苦的根源[6]?“躺平”文化是“低欲望”文化的接續,主張不為名利所擾?不為生活所苦?不為情愛所困?不為物欲所惑,向往回歸“慢生活”[7]?“擺爛文化”實質“是宣揚逃避責任的思想”[8]?以上青年群體亞文化都將“爛”作為對周遭環境的大致評價,認為客觀世界不僅沒有達到他們的理想狀態,更離預期設想還有很大的差距,于是采取一系列逃避的方法來“獨善其身”,達到保全自己?減少損失和不做“無用功”的目的?作為當代青年的敘事方式,“孔乙己文學”是“佛系”文化?“內卷”文化?“躺平”文化和“擺爛”文化的合并升級版本?“孔乙己文學”和“前述文化”一樣,都生發于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具有相似的社會土壤,經由網絡空間廣泛傳播?當代青年在普遍經歷過“佛系”“內卷”“躺平”和“擺爛”后,內心深處的不甘和奮斗思想被重新點燃,認為面對現實一味退卻,徹底“躺平”和“擺爛”終究不是明智之舉,試圖采取“適度原則的佛系”和“適當努力的奮斗”策略,在既要奮斗又舉步維艱,既有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情形下,“孔乙己文學”順勢而生?作為“后來文化”版本的“孔乙己文學”,強調了個體情感和心理健康,反映了當代青年對社會壓力的回應,同時也對社會價值觀提出了挑戰?然而,它并不簡單地崇尚消極或逃避現實,而是呈現了一種與社會規則不即不離的自由?寧靜和不拘一格的生活態度?這種文化表達是對前述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回應,也激發了廣大青年和其他群體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探討?因此,“孔乙己文學”不僅是前述文化的承襲,更是對它們的一種深化和發展?
二?當代青年“孔乙己文學”的癥候
當代青年面臨既“向外求”又“向內求”的反復糾纏,難以接受“求而不得”的心理落差,導致情緒表達受阻?人生目標迷茫,進而轉向更為孤僻的心靈世界,寄希望于短暫安寧和片刻自由?鑒于此,有必要對“孔乙己文學”進行條分縷析,通過癥候表現探尋其問題實質?
1.留戀過往的“臆想癥”,本質上是觀念上的落伍狀態
“孔乙己文學”代表的青年群體身處瞬息萬變的時代中,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還沒有完全擺脫固有思維和傳統觀念,在認識世界環節存在“臆想癥”?部分青年既享受了高等教育普及帶來的認知層面提升,又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認為大學生身份只有與“體制內”搭配才沒有浪費,瞧不上“體制外”工作,在網絡平臺宣泄“脫不下長衫”和“下不了高臺”的情緒?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傳統的經濟增值方式作用有限?部分青年群體還持有“讀了大學就好了”的淺顯認知,將升學與就業?命運串聯起來,殊不知,升學作為改變命運的途徑已經變得擁堵,穩定正式的工作也只能保證基本生存?部分青年群體用“生錯了時代”來麻醉自己,臆想自己如果出生于較早年代,便可以成功躲過“內卷”,將不切實際的假設作為不敢直面現實的借口?將“孔乙己文學”奉為人生哲學的青年,觀念上存在“今天昨天差不多”的認知,一定程度上是觀念落伍和留戀過往的體現,沒有將所處時代放在歷史長河中比較,在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方面出現了偏差?
2.畏懼將來的“恐懼癥”,本質上是心理上的退卻狀態
小說《孔乙己》刻畫了孔乙己“沒有進學”和“不會營生”的習性,并交代了他人生處境更加困難的后果?“孔乙己文學”代表的青年群體和孔乙己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對形勢估計得過于困難,心理層面處于退卻狀態?部分青年群體遇到困難繞著走,甚至通過網絡渠道向同輩群體散播焦慮,引發集體焦慮?集體規避,將個體退卻演化為集體退卻?部分青年群體過分夸大非主要因素在成功道路上的作用,貶低個人遵循規律和勤奮努力的作用,導致思想和行動停滯不前?“孔乙己文學”是當代青年“想攀高峰”又“不敢攀高峰”的矛盾心理作用結果?一方面,當代青年普遍遭受過就業?創業和職場失意,加劇了他們的自我懷疑,原有人生信念不再堅定,形成抗拒心理?另一方面,當代青年獲取社會中不同群體失敗受挫的訊息后,將這種不利遭遇遷移至自己身上,產生“投射效應”,形成退卻心理?“孔乙己文學”折射出部分青年群體年齡不大卻暮氣沉沉,缺乏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精神萎靡?奮斗欲不振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層面的問題不能很好解決,也就難以保證行動的順利展開?
3.自我隔離的“逃避癥”,本質上是行動上的無力狀態
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好吃懶做,缺乏行動力,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這表明孔乙己勉強維持基本生計,但沒有更高的追求?以“孔乙己文學”自嘲的當代青年與孔乙己有幾分相似之處,即只滿足于“糊口”,奉行“大隱隱于市”的人生哲學?當代青年作為最具活力?最具朝氣的群體,本身肩負著個體和集體責任,處于與自然?社會的緊密聯系中,企圖人為割裂自身與世界的聯系的做法都會遭到規律的懲罰?當代青年普遍具有一定的需求,甚至這種需求相對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群更為迫切和廣泛,這是支持青年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但部分青年沒有正視“供”與“求”的辯證關系,“少勞多獲”“不勞而獲”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最終荒廢青春?貽誤前途?“孔乙己文學”反映出部分青年缺乏拼搏奮斗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視探索嘗試為畏途?一切把負重前行當吃虧?一切‘躲進小樓成一統逃避責任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難以真正獲得人生快樂的”[9]?可見,“躲進小樓成一統”不僅是逃避責任,更是主動放棄發展機遇的不利之舉,最終只會變得碌碌無為?當代青年如果缺乏這種“澄澈”和“堅韌”,放棄奮斗,拿不出有力行動,就只會被現實擊倒,喪失人生出彩的機會?
4.喪失主見的“裹挾癥”,本質上是價值上的從眾狀態
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內心的信念因外界質疑而動搖?這與當代青年身上的“孔乙己文學”如出一轍,個人價值觀被網絡公眾情緒所裹挾?社會行動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是:一是某種行動被行動者賦予主觀意義,二是這種行動要與他人產生關聯[10]?“孔乙己文學”被當代青年賦予主觀情感,用來表達對社會的叩問和對自我的追尋,由于處于相同或相似話語體系內的人更容易實現邏輯互證,并形成排他性語境[11],加上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社會的組織與結構方式,是整個社會的‘操作系統”[12],它將這些具有相似處境和感受的青年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當代青年以獨特的排他性文化來抵抗其他文化,從而在身份認同和群體認同方面形成自洽閉環[13],互聯網成為青年亞文化形塑?聚集的策源地和傳播網,青年思想被網絡輿論和非主流價值觀左右?“孔乙己文學”得到當代青年的廣泛認同,與青年群體對情感符碼十分敏感密切相關?“孔乙己文學”本質上是各種抽象意義的符碼集合體,它將符碼代表的意義作用于青年內心,進而規制青年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外在表現包括為符號崇拜?意義匱乏?價值虛無和理性去魅等[14]?“孔乙己文學”在網絡空間迅速傳播,帶有非理性表達?情緒性表達特點,當代青年不再滿足于自嘲和情緒宣泄,而是要通過網絡話語占領意見市場,更為充分地行使話語權,進而通過網絡空間謀求現實空間的各項實際權益?
5.順其自然的“放縱癥”,本質上是環境上的被動狀態
小說《孔乙己》中穿“長衫”的孔乙己還有一絲讀書人的理想,但“又臟又破”的穿著是其頹廢內心的外顯,說明他對生活充滿失望,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當代“孔乙己文學”青年身上也有孔乙己的影子,即過于相信“命運”,“求而不得”后被動屈從于環境,將“命里無時莫強求”作為慰藉自己的借口?當前,社會競爭日趨白熱化,不公平因素尚未消除,導致部分青年將社會環境和形勢估計得過于嚴峻,導致他們參與熱情不高,抗壓能力不強,選擇采取消極抵抗策略?青年發展環境還不夠優化,客觀上造成了當代青年的被動狀態?事實上青年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個體原因,也存在社會經濟環境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因素,經濟整體形勢越好就越有利于青年奮斗,只有為青年創造更多的機會才是社會形成良性循環的出路,而不僅僅是讓青年人放下自尊,從基層工作做起所能解決的?當代青年內心并不排斥奮斗,“佛系”“躺平”“擺爛”不是天然自帶的習性,是對社會環境不優的消極抵抗,他們不愿意做一個被不停鞭打旋轉的“陀螺”,青年對自由?寬松環境的追求應當引起重視?“孔乙己文學”是當代青年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出現激烈沖突后,因失望心態導致的自我放縱和錯位心理安慰?當代社會要直面“青年失落”,反思并解決青年發展環境問題?
三?當代青年“孔乙己文學”的紓解
“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15]?青年成長成才事關個人前途命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從認知重構?心理調適?行動邏輯?價值聚合和環境優化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紓解當代青年的“孔乙己文學”焦慮,讓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人生出彩?
1.認知重構:要求青年客觀理性看待社會現實與自身狀況
第一,打破幻想,理性看待社會現實?青年群體處于懵懂到明智的過渡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形成但尚未完全形成,要求青年客觀理性看待社會現實極有必要?“青年人閱歷不廣,容易從自身角度?從理想狀態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世界,難免給他們帶來局限性”[16]?青年的閱歷相對有限,認識?理解世界的角度還不夠全面,導致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出現偏差也在情理之中,而如何讓青年跳出這種局限性就有賴于幫助他們客觀理性審視社會現實?要讓青年認識當今社會對人的“篩選”“過濾”機制,避免到了青年時期對社會的認知不全面不透徹,時常抱有幻想?以增強學生寬廣的視野?思辨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長遠目標,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和辯證思維,更好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要通過多種方式教育青年自警自覺,以更加理性的態度認識升學?就業乃至婚姻?家庭等人生命題,打破從自身角度?理想狀態出發的幻想,力求做到自身對社會的認識更加趨近社會本來的現實狀況?
第二,不偏不倚,理性看待自身狀況?青年經常從自身角度出發,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判依據,影響青年融入社會的效果?需要引導青年準確定位自我,避免“自己對自己畫像”,不能用“自我”認知代替“本我”事實,把自己放到整個歷史與現實坐標中進行全方位考察,得出全面客觀的自我認知結論?各級各部門要按照管行業?管屬地原則建立“傳幫帶制度”,為青年成長找好“領路人”,擴大青年“朋友圈”,發動青年既與同輩群體交流,又主動向既有高尚品德,又有人生閱歷的青年引路人請教,促進青年的自我認知更加理性和全面?
2.心理調適:幫助青年充分認識到生逢其時且能大有可為
第一,將家國情懷與個人追求緊密結合?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當代青年“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大我和小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17],這就要求當代青年要樹立大歷史觀,將自我發展放在更加宏偉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來審視,始終明確自己是國家?民族的一分子,義無反顧將全部青春年華奉獻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在推動一個個現實問題的解決中鍛煉本領?增長才干,將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完美結合?
第二,將增強自信與贏得他信緊密結合?“孔乙己文學”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代青年在自信受挫后的無奈心境,加上同輩群體感受頗同,這種不自信被放大?但無論時局如何變化,“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18],青年始終是社會中最富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當代青年要進一步增強主人翁意識,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信進行到底?當代青年要保持對未知世界的無限探索欲和求知欲,將熱情投入到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兼顧自信與他信,充分認識到他信是贏得更多支持的有益途徑,而贏得他信就要跳出自我舒適圈和小世界,將自己放在社會?國家的大范圍中接受考驗,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實踐中書寫青春華章,在黨和人民的高度認同中綻放青春風采?
3.行動邏輯:教育青年主動擔當作為,做知行合一的實干家
第一,馳而不息發揚斗爭精神,在攻堅克難中展現青春風采?當代青年要與一切不健康的亞文化作斗爭,堅決摒棄“佛系”“躺平”“擺爛”等消極亞文化,主動屏蔽“孔乙己文學”中的負面文化,從思想上?行動上抵制不正確的青年亞文化,以先進的?積極的?健康的青年文化對抗落后的?消極的?愚昧的文化?目前,我國發展的充分度?平衡度問題還未根本解決,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還有短板要補,青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單純依靠坐而論道解決不了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只有起而行之才能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優化青年發展環境?實現人生出彩?“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19],當代青年要認真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回避矛盾?不懼怕困難,以堅決有力的斗爭來攻堅克難,展現青年頑強的斗爭精神和高超的斗爭藝術?
第二,聚精會神提升奮斗能力,在善作善成中釋放青春動能?“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20]?當代青年雖然追求舒適的生活,但仍然相信奮斗是實現人生出彩的有效途徑,“無奮斗?不青春”是當代青年的主基調,奮斗是絕大多數青年取得成功的可靠路徑?當代青年要深刻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靠奮斗得來的,更加優渥的青年發展環境更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續奮斗,在奮斗中實現個人人生追求,在奮斗中創造中華民族更加光輝的未來?當代青年要強化奮斗能力培養,在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基礎上,發揚格物致知精神,將苦干?實干?巧干結合起來,在奮斗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善作善成的奮斗者?
4.價值聚合:引導青年認同主流文化繪就網絡空間同心圓
第一,暢通青年情緒表達渠道,構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孔乙己文學”表達了當代青年悲觀?消極的情緒,它看似是悲觀?消極和頹喪,實際上深藏著當代青年的一腔熱血,當代青年內心充滿了對人生的強烈需求[21]?“孔乙己文學”是他們在經濟社會轉軌時期遭遇內心迷茫時的文化敘事表達,是青年整體情緒的網絡抒發?媒體是溝通青年和治理主體的橋梁紐帶,“官媒”更肩負著引領主流價值的重要使命,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要暢通青年情緒表達渠道,尤其要建立健全網絡輿論獲取?監測?回應體系,敏銳捕捉當代青年情緒表達信息,以更加包容和關愛的態度處理青年網絡輿情?
第二,抓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鑄牢主流文化認同根基?“孔乙己文學”問題說到底其實就是青年意識形態問題,要進一步明確意識形態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辯證關系,特別注意“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性為其操控意識形態提供了有利條件”[22],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有效規制,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意識形態傳播中的正向作用,在網絡空間以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以正確的輿論引導青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以優秀的作品鼓舞青年?“孔乙己文學”蘊含的意義中有消極成分,只有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求[23],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沖這種消極成分,有力駁斥青年網絡亞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構青年網絡主流文化,才能做到“在消解舊意義的過程中建構新意義,并在此過程中塑造自我認同”[24],在青年群體中形成主流文化價值聚合,鑄牢青年主流文化認同根基?
5.環境優化:促進青年在友好發展的時代背景中成長成才
第一,全面優化青年發展政策環境?當代青年在學習工作生活條件總體改善的同時,仍有部分青年在身心健康?升學就業?婚戀交友等方面面臨新的難題,尤其是還存在相當數量的殘疾青年?流動于城鄉間的農村青年?社會融入困難青年,“孔乙己文學”實質上是當代青年在遇到困難時對黨和國家發出的“求救信號”,對于青年的期盼和求助,各級各部門要加強重視,深入基層和青年群體調查研究,在體制機制?政策文件?資金分配?氛圍營造等方面給予青年有效支持,動員各方力量助力青年成長成才,形成條塊聯動?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青年工作格局?加強對青年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青年發展規劃體系,在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等有關方面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織牢織密關心關愛青年?服務保障青年的政策網絡?
第二,全面優化青年發展社會環境?健全的社會支持體系是青年成功的關鍵?“孔乙己文學”背后代表的絕大多數是寒門子弟和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于他們而言,通過努力奮斗實現階層跨越和人生狀態改變還有相當難度,如何為青年營造具有強大支持力的社會環境是全社會的“必答試卷”?“‘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25],當代青年熱切渴求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社會只有滿足青年的利益需求,才能實現青年與社會的協同發展?要匯集公益組織?互助團體和媒體機構等社會力量,形成尊重青年?包容青年?支持青年的良好社會氛圍,營造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社會環境?也要通過優化社會運行機制,構建青年友好型社會,舒緩社會張力,讓青年在社會網絡中放下思想包袱,減少后顧之憂,心無旁騖?有序有效參與社會活動,在努力奮斗的同時感受到社會支持,不斷滿足自身物質?精神需求,創造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 Norman Fairclough.Ruth Wodak,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Volume 2)[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7:258.
[2] 韓炳哲.倦怠社會[M].王一力,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28.
[3] 鄭作彧.社會的時間:形成·變遷與問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38.
[4] Roger Hawk.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M].Prentice Hall,2010:283.
[5] 趙智敏,梁玉.新媒體時代亞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雙向互動——青年“佛系”標本解讀[J].新聞愛好者,2021(3):56-60.
[6] 劉琦.互聯網“內卷”文化對青年奮斗觀的困擾與化解[J].湖湘論壇,2023(1):118-128.
[7] 張銓洲.“躺平主義”的生成機理?具象表征與治理策略[J].理論導刊,2023(7):74-80.
[8] 文星.以奮斗之行動終結“擺爛”之態[EB/OL].(2022-10-14).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1014/c447715-32545220.html.
[9][16]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
[10] Max Weber.Economic and Social[M].Bed minster Press,1997:54-56.
[11] 汪磊.網絡場域中的狂歡景觀及其社會焦慮鏡像——以標簽化的“話語符號”為觀察窗[J].天府新論,2013(3):91-97.
[12] 喻國明.互聯網是高維媒介:一種社會傳播構造的全新范式——關于現階段傳媒發展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辨正[J].編輯學刊,2015(4):6-12.
[13] 林峰.“擺爛文化”的意識形態癥結與治理[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3):142-149.
[14] 范寶舟,董志芯.符號拜物教的表現形式及精神異化特質探析[J].世界哲學,2019(1):5-13,160.
[1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17]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8.
[1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
[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
[20] 中共中央黨建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245.
[21] 張曉凌.中國佛教藝術審美特質的形成及轉換[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80-86.
[22] 趙寶軍.人工智能對意識形態的操控風險及其化解[J].江漢論壇,2020(2):11-16.
[23]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04.
[24] 劉娟.媒介流動性:身份認同與集體焦慮[J].今傳媒,2018:23-25.
[2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