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同時課程教學要緊跟時代與社會發展,教學內容要注意創新[1]。
構成藝術是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由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三部分組成。通過對構成藝術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藝術設計方法和形式美的構成原則,具備平面構成設計能力,能利用構成原理、規律、法則,獲得更高的審美水平和更強的立體造型構成能力。構成藝術課程教學重視學生對基本理論的學習,更重視對其設計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構成藝術教學中,案例分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賞析好的作品案例,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藝術設計領域的工作需要緊跟社會發展,不斷引入新的創新元素和創新思想,因此培養學生從社會生產實踐中提取創新元素的能力及創新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通過兩個具體案例來闡述面向實踐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構成藝術教學的創新路徑。
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傳承下來的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內蒙古旅游市場中的重要旅游紀念品,是內蒙古旅游收入的重要來源。了解內蒙古旅游市場中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實際發展狀態并對其進行創新設計,對促進內蒙古旅游收入增長、促進內蒙古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是內蒙古旅游市場中的主要旅游產品之一,了解內蒙古旅游市場中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發展狀況,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給出有價值的建議和創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3]。通過檢索文獻、調研呼和浩特市幾家旅游紀念品銷售場所,對現階段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發展狀況有了如下認識。
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主要以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相關事物為主題,融入了蒙古族傳統圖案、草原游牧元素等。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所以大部分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制作與牛羊有關。其中,牛羊皮可用來制作皮畫、皮酒壺、錢包及動物造型擺件、掛件等工藝品,牛羊頭骨和牛羊角可用來制作裝飾品,羊毛可用來制作地毯,等等。蒙古族民族服飾既是服裝,也是民族工藝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重要的旅游商品之一。銀質工藝品包括蒙古族風格銀飾、銀壺、銀碗等,其上往往鏨刻著蒙古族的傳統圖案。優質鋼制作的蒙古刀配以不同材質的刀柄和刀鞘,既是實用工具,又是具備裝飾功能的工藝品。另外,帶有蒙古族傳統圖案的瓷碗也兼具實用和裝飾效果。以上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和蒙古族風格文創作品,是內蒙古旅游紀念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十年來,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創新取得了一些進步[4],比如蒙古族服飾的時尚性創新設計,以及蒙古族風格文創產品設計方面。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造型單一、同質化、趨同化,設計創新性不足,做工不夠精細,研發機構缺乏,競爭意識差,等等。
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可以在載體、種類、材質、造型等方面進行創新,這是理論知識到社會實踐的轉化。
根據內蒙古旅游市場中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和內蒙古旅游業中游客的實際情況,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對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進行創新設計。
第一,內蒙古旅游市場中以人物為主要創作題材的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絕大多數是以蒙古族人物形象為原型設計的。同時,到內蒙古旅游的游客來自全國各地,是多民族的。對此,可以創新設計具有中華民族共有元素的民族風格工藝品。例如,在以人物形象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工藝品設計中,可以引入多種民族的人物形象,以體現蒙古族人民與其他民族人民共同生活、交流交融的密切關系,體現我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
第二,從游客參與內蒙古旅游的方式來看,自駕游占比越來越大,所以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設計可以圍繞自駕游的交通工具進行創新,如設計帶有蒙古族元素的車飾等。
第三,從游客的結伴方式來看,朋友結伴和家人同行方式占比達到80%。對此,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可以從體現友情和親情的角度來進行創新設計,如設計具有濃厚家庭氣息、具有少年兒童朝氣蓬勃形象的工藝品。
第四,從游客的年齡來分析,25—44歲的游客占80%左右,故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創新設計要抓住這個年齡段游客的特點。此外,還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需求去尋找更多的創新思路。
加快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創新,可以為內蒙古經濟增長提供物質支持。這種創新需要政府、企業、高校與手工藝人等多方合作。其中,高校可以發揮特有優勢,積極參與和助力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創新。
在構成藝術教學中,可以把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創新工作融入作品設計環節,引導學生嘗試對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進行創新設計。開展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創新設計、制作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
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在豐富的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馬文化,許多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中都有馬的形象。在構成藝術課程實踐環節,可以使用衍紙作為創作材料,以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半立體構成設計。以圖1和圖2為例,其是筆者學生以馬為主題創作的作品。兩幅作品均利用衍紙表現了馬的耳朵、鬃毛等,輪廓線條清晰,立體感強,層次分明,色彩搭配合理。圖2還利用衍紙的卷曲形態進行了背景設計。這是對馬文化的創新表現形式,也是對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進行創新設計的有益嘗試。

圖1 半立體構成設計1

圖2 半立體構成設計2
另外,利用衍紙,輔以繪畫或其他材料、手段,還可以表現其他的蒙古族內容,比如搏克手、牛羊等。利用衍紙等材料進行蒙古族民族風格工藝品的設計,是在材質上的一種創新嘗試,其經過裝裱處理,能夠作為工藝品起到裝飾的作用。
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以下簡稱“博覽園”) 是由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包頭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由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包頭市農牧業局和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具體組織實施的集產、學、研、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博覽園[5],于2020年7月正式開園。博覽園主要建設露地種植、設施園藝、果樹及園林樹木種植、畜牧業四個示范區和馬文化產業區、教學區、公共服務區等,包括占地3萬多平方米的智能連棟溫室和十二棟水蓄熱內保溫日光溫室。
該博覽園位于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依托于該博覽園,將構成藝術教學與產業園元素相結合具有絕對的地理優勢,有利于設計創新。
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四個示范區和馬文化產業區中種植了許多種類的糧食作物、蔬菜、果樹、花卉等,養了馬、羊、豬等家畜,從中可以提取元素融入構成藝術作品設計環節。基于提取的元素,可以進行構成藝術設計,所設計的作品還可以應用到博覽園中,比如用于博覽園的道路標識設計、區域示意圖設計等。從專業課教學的角度看,將博覽園元素融入作品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還能培養其從客觀存在中挖掘創新元素的能力。同時,在參觀博覽園、尋找創新設計思路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博覽園中勞動的場景,能夠認識到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由此具備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這對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面簡要闡述基于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構成藝術教學創新思路。
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智能溫室包括花卉區、蔬菜種植區、南方水果園,主要進行盆花種植、蔬菜水培和土培種植及一些南方果樹種植。日光溫室有的用于鮮花培育,有的用于蔬菜、水果的種植。可以從智能溫室和日光溫室培養種植的花卉、蔬菜、水果中提取可用于作品設計的基本元素,完成構成藝術作品。
另外,博覽園內建有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包括玉米產業聯盟示范基地,從中也可以得到創新設計思路。在作品設計中,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漸變表現手法,進行從香蕉到玉米的轉化設計。這種漸變轉化要抓住香蕉和玉米細長且均有外皮包裹的相似外形特征,實現從香蕉皮到玉米外皮的漸變,同時通過在香蕉上添加線條完成到玉米粒的轉變。
以上的創新設計想法,其設計元素源于博覽園中種植的糧食作物、蔬菜、水果或花卉。元素源自博覽園,經過創新設計制作,它們可以再應用到博覽園的道路標識設計或者相應種植區域的介紹中,當然也可以制作小型裝飾畫,以發揮環境裝飾功能。基于博覽園中的各種元素,在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中都可以進行創意設計。將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元素融入構成藝術課程,能夠將設計教學與社會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同時能使學生由原來被動的模仿轉變成主動動腦思考,能夠使學生具備更強的創新能力。
構成藝術教學要緊跟時代發展,要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緊密聯系,需要在作品設計過程中拓展思路,加入時代發展的新意,且作品要具有多樣性及一定的創新性、實用性。另外,構成藝術教學還需要從其他角度進行創新改革,要增強構成藝術中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三個部分之間的關聯性,對同一主題或元素進行三種構成的系列作品的設計制作。在教學評價方面,可以適當增加分組完成作品形式的分數比重,這樣可以匯聚更多人的創新思路,在實現更好創新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職業教育要使學生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和專業知識水平,以及出色的專業技能。對此,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系實際,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職業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尋找理論教學與實踐的契合點,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銜接,架設學校到社會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