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怡
【摘要】? ?通過研讀《幼科發揮》,從中得出調理小兒脾胃的學術思想,探析萬全“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的思想:調理小兒脾胃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其思想為后世的兒科醫家提供了豐富的臨床依據;對中醫兒科學體系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 萬全;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小兒;調理脾胃
中圖分類號? R27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07--03
萬全,號密齋,是中國明代著名的兒科醫學家,清初時被康熙皇帝嘉封為“醫圣”。他從小習儒,因科舉考試無果、功名未達而從醫。其三世家傳兒科,師承家秘祖訓,廣集博采歷代醫學精華,精通兒科,從事兒科專業五十余年,治療救人甚多,最終成為明代的兒科大家。萬密齋的《幼科發揮》共分為上、下兩卷,書中所附大量兒童醫案,其中理論、方法、藥品一應俱全,好多都是首次提出的見解。萬全的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虛”的觀點,是在錢乙五臟虛實辯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脾常不足”是從生理發育方面提出的。《幼科發揮·調理脾胃》曰:“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理也。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1]。由此可見萬全調理脾胃思想有三:“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
1? 調乳母
早在四百多年前,萬全已經認識到乳母對小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調乳母的思想。《育嬰家秘》曰:“乳為血化,美如餳”“乳母者,兒之所依為命者也”[2]。乳汁為血化生,乳汁是小兒的食物,甚至是6月齡前小嬰兒唯一的食物,所以母親的乳汁是小兒的生命之源。現代醫學也提倡母乳喂養,建議6月齡添加輔食,母乳是滿足嬰兒生理和心理發育最好的天然食物,對嬰兒的健康生長、發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母親身體健康、母乳充足,嬰兒在生長發育到六月齡前,身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能量等皆可滿足。母乳的優點有很多:(1)母乳營養豐富,其營養生物學效價非常高,很容易被嬰兒吸收利用。母乳喂養嬰兒很少產生過敏的現象。(2)生物活性作用,這是母乳不能被其他奶制品等替代的根本原因。(3)母乳衛生經濟、方便、溫度適宜,有利于嬰兒健康,保證乳母合理的營養就可以滿足嬰兒的需要[3]。“母壯則乳多而子肥,母弱則乳少而子瘠,母安則子安,母病則子病,其干系匪輕”[4]。可見母親身體健康則母乳充足,嬰兒才能茁壯成長,如果母親體弱,母乳不能滿足嬰兒所需,則孩子也多體弱。母親患有疾病,往往小兒身體不健康。兒科臨床常常可見反復患病的小兒,詢問家族史可知,大多為母親患病,比如小兒母親患各類貧血、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腎病等慢性基礎性疾病,這類小兒大多先天發育不足、體弱多病;或小兒母親平素體健,近期患感冒、咳嗽、腹瀉等呼吸、消化系統疾病,而致小兒患此類疾病。乳母不僅要身體健康,還要保持情志舒暢,小兒才能夠健康生長。“淫火之邪,忤兒脾胃正氣也”[4],母親與孩子是生息相通的,乳母應保持心情和順、情志舒暢,避免情緒波動過大,這樣才能保證氣血調和,乳汁充沛,滿足小兒生命之需。“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在婦人則上為乳汁”[5],可見乳汁由血液生成,血液由水谷精氣所化生,然而水谷精氣又皆是“脾主運化”的功能,從而化為精微布散至全身。《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6],說明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全賴于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素問·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為“水谷氣血之海”[6],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靈樞·玉版》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也,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7],要使水谷轉化為精微,化生為氣津、津液,最終達到供養全身上下,這些都需要胃和脾的相互配合,主要是依靠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共同作用。“飲食入胃,氣通于乳,母食熱則乳亦熱,母食冷則乳亦冷”[7],由此可見,乳母應忌食生冷、不潔的食物,少食辛熱、膩滯之品。產婦生產后即坐月子已歷史悠久,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份,古人尤為重視,坐月子即為產褥期,是產婦在生產后身體恢復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坐月子期間,飲食尤為重要,即營養豐富、清淡、規律飲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因工作和家庭的特殊原因沒有精力照顧產褥期婦女,加速了各個城市的綜合醫院、民間醫療機構等相繼成立為此服務的場所,如月子中心、月子會所等,為產婦和嬰兒提供更好的專業服務。《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對哺乳未滿1周歲嬰兒的女職工,用人單位不得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安排夜班勞動[8]。以上皆可看出國家對哺乳期婦女的重視。不僅在坐月子期間,乳母健康、規律飲食應該一直持續到小兒斷奶。有些小兒母親意識不到個人飲食對其孩子的重要性,在哺育孩子時不忌口,甚至貪吃生冷、辛辣、油膩、不潔之飲食,往往導致母親出現嘔吐、腹瀉、發熱等,小兒也伴隨出現與其母親相同的癥狀,這種情況在兒科臨床較常見,主要見于小兒胃腸炎、便秘等脾胃系統疾病。因此,調乳母對小兒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2? 節飲食
節飲食即調節飲食之饑飽、冷熱。《幼科發揮、調理脾胃》曰:“乳食,兒之賴以養命者也;乳多終損胃,食壅即傷脾”[4],《難經》曰:“補其脾者,節其飲食,適其寒溫”[9],皆是調理脾胃的大法。小兒各臟腑發育不成熟,臟器各種功能還不完善,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健全。《育嬰家秘》曰:“血氣未充……腸胃脆弱……神氣怯弱”[2]。《溫病條辨·解兒難》曰:“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松,神氣怯弱,筋骨未堅”[10]。可見小兒易饑易飽,飲食不節很容易損傷脾胃。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減退,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失常,從而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發生。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提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11]。若胃失通降,不僅影響食欲,而且因濁氣在上,會出現口臭、脘腹脹悶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結等癥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濁氣在上,則生?脹”[6],故調節飲食對于調理脾胃尤為重要,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調理:
(1)飲食有節:萬密齋在《育嬰家秘》中首次提出了小兒“脾常不足”的觀點,脾為后天之本,在小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小兒如果長期吃不飽,長期處于饑餓狀態,身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供不應求,脾臟無所藏,容易傷及小兒脾臟,從而引起小兒營養不良等疾病;小兒如果平時過飽則易傷及胃;如果脾的運化功能不足,即出現積滯,久之導致小兒厭食,進一步發展為疳證。小兒飲食不能自節,寒溫不能自調,故于外易為六淫所侵,于內易為飲食所傷,在內因、外因作用之下,脾胃功能失常,易出現嘔吐、泄瀉、積滯、腹痛、疳證等脾胃疾病[13]。我國歷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發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尚不成熟,胃主受納功能受限,腐熟水谷能力不足,脾主運化功能失司,導致水谷精微生成不足,運化水谷精微不利,而小兒又有生長發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較豐富的特點,這種營養需求與生成、運輸的不平衡更加凸顯了小兒脾之不足的生理特點[14]。啼哭是小兒的語言,乳母授乳應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不應兒啼就授之以乳,新生兒除外,新生兒是按需喂養。稍年長兒,飲食尤當有節,“節戒飲食,卻病之良方也”“兒不知節,必至飽方足,富貴之兒,脾胃之病,多傷飲食也。貧賤之于無所嗜,而脾胃中和之氣不損也”,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國家提倡優生優育,人口出生率逐年減少,每個家庭中子女較少,部分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嬌慣孩子,任其所食,不知饑飽,故脾胃系統疾病發病率較前升高。
(2)健康飲食、冷熱適宜:《育嬰家秘》曰:“若要小兒健,常受三分饑與寒”[2]。小兒穿衣要干凈、干燥,柔軟、寬松;不宜厚重、包裹緊實。在生活中,多數家長自覺孩子比大人怕冷,需加強保暖,平素給孩子穿衣過多過厚,較不透氣,孩子在運動、玩耍后易出汗,遇風受涼則易感冒。《證治準繩》曰:“乳貴有時,食貴有節。乳兒只以哺乳為主,或時以爛粥嚼而哺之;若以他物喂之,為害甚大;其一切肉果,餅粑、甘肥、生冷之物皆禁之”[15] 。現在市面售賣的兒童食品多為甘甜、厚膩、辛辣、生冷之品,過食該類食品往往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損傷小兒脾胃。近年來小兒功能性腹痛明顯增多,詢問平時飲食,多喜生冷、辛辣刺激之物。小兒脾胃發育仍未健全,隨著年齡的增長,相關臟腑功能尚未完善,父母應對小兒嚴格看管,保證其飲食健康適宜。
3? 慎醫藥
慎醫藥即投醫用藥要謹慎,防止醫藥損傷小兒脾胃。《幼科發揮》曰:“醫藥者,兒之所以保命者也;無病之時,不可服藥”[4];在當前鋪天蓋地的醫藥廣告下,家長們很容易被誘導、誤導,無論小兒是否缺乏及需要,均長期給予口服各類保健產品,已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萬全認為“一旦有病,必請專門之良老成忠厚者,浮誕之粗工,勿信也”[4],即所謂有病不可亂投醫。有些家長為圖便捷,就診于較近的私人診所、醫藥超市、大藥房等,自行給予藥物治療,多因其醫學專業知識的局限性,或因不具備醫師資格的“醫生”強烈推薦,而造成抗生素過度應用,導致過度醫療。抗生素過度、不規范使用還可導致患兒菌群失調、免疫功能紊亂,患兒因得不到正規治療,小病延誤為大病,甚至危及生命。在兒科臨床中,常規用藥一般藥性較平和,大多數藥性偏熱、偏寒,不可多服用,藥物必須對癥,疾病好轉或者痊愈時,應及時加減藥味或停藥。有毒、苦寒類和藥性猛烈的藥物,如細辛、烏頭、大黃等,應用于小兒時要尤其慎重。如病證非用不可時,必須做到疾病痊愈立即停藥;或者疾病好轉后即可停藥,不可過量。目前市面上較多中成藥顆粒、口服液為清熱解毒類藥物,藥性偏寒涼,疾病已明顯好轉或基本治愈,要及時停藥。由此可見,小兒尤其要重視慎醫藥,不可亂投醫。
4? 結語
萬全認為小兒的脾胃功能薄弱,尤其要重視調理脾胃,疾病要以預防為主,特別強調要合理喂養保育。其“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的調理脾胃的學術思想, 在調理小兒脾胃疾患方面帶給后世思想啟發, 同時在兒科其他系統疾病診療中, 也給兒科臨床醫師提供了參考,對中醫兒科學體系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5? 參考文獻
[1] 萬全.幼科發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5-128.
[2] 傅沛籓,姚昌綬,王曉萍.萬密齋醫學全書·育嬰家秘[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468-469.
[3] 桂永浩,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65-66.
[4] 傅沛籓,姚昌綬,王曉萍.萬密齋醫學全書·幼科發揮[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582-596.
[5] 簫壎.女科經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
[6] 田代華,整理.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209.
[7] 田代華,劉更生.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6-128.
[8]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3.
[9] 扁鵲.難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136.
[10] 吳瑭.溫病條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04.
[11] 李東垣.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
[12] 黃彬洋,王崗,劉曉瑞,等.“脾主肌肉”理論在小兒推拿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2):103.
[13] 莊曦柔,謝靜.淺議《幼科發揮》中調脾胃思想[J].湖南中醫雜志2020,36(9):122.
[14] 袁俊輝,吳澤湘.從“脾主困”淺談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小兒腹痛(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體會[J].中國民間療法,2021,29(9):8.
[15] 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1378.
[2022-12-0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