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在傳統習俗中,數過春節的年俗最多、最繁雜,從臘八到二月二“龍抬頭”,幾乎天天都有講頭。年俗、年俗,年必須有“俗”,過年過的就是年后邊的這個“俗”。許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抱怨“年味”淡了,實際就是,年俗丟得太多了,“俗”重年味就濃,“俗”輕年味自然寡淡。豈止寡淡,是年正在變味,老的年俗丟了,新的年俗正在形成,卻尚未“俗”成一種足夠強大的“年文化”。譬如,春運大潮、租個對象回家糊弄父母、用打麻將代替守歲……
傳統年俗的“俗”并不是庸俗、淺俗、賤俗乃至惡俗,而是大俗通雅,大雅通俗之“俗”。民間有許多“俗話說”,那些俗話可以流傳千百年,影響深遠,絕非一般人想編就能編得出來的。如今段子鋪天蓋地,大多是第一次講逗笑,第二次講便覺無趣,最后,有多少能留住呢?
那么,年味越來越淡,是不是意味著年越來越不重要,甚至可以不過?否,年是非過不可的,而且還要好好過,過得有滋有味。因為年是命運的說明書。祈求好運,吉祥平安,是年的本意。過年又稱“年關”,既是一關,天下人誰不想讀懂年,過好此關?但新年俗的形成是一個自然而然、復雜漫長的過程,在這個轉型階段如何讓年更有味道?
智者告訴了一種辦法,“人不冤不樂,絕頂聰明的人才肯辦傻事,因為他看出了其中的樂來了,看得透徹才能清涼自然生。”當下有些事已經夠俗的了,不如索性俗到家,甚至弄到俗不可耐,走到谷底反而有可能上升。原本俗人者,過大年時俗一點有何不可?一樣的年,各人有不一樣的過法,平時低調做人,過年一定要高調,給自己的命運做個好廣告。比如,當幾天“吃貨”,畢竟號稱“舌尖上的中國”,你不見“俗”字是人離不開五谷嗎?人一生下來就靠吃,過年忌口,總是會掃家人興。在現代家庭關系日趨脆弱的情勢下,大團圓是過年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么重要的內容不就裝在兩個大口里嗎?過年,就要生活在年的表層,別太深刻、找死理,人家熱鬧你湊熱鬧,人家逗哏你捧場,過年的全部樂趣,就在于過年本身。
過年不怕俗,但別犯了大忌。歷代年俗分兩類,一是趨吉,二是避兇。避兇便有許多禁忌,因為年是“獸”,一不小心就被“年獸”吃掉,所以要祭祀、要上供,還有諸多的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做。現代人自以為百無禁忌,于是麻煩也就悄悄來了。所以說過年都是求福,“五福臨門”“三兩黃金四兩福”,千萬別沒事給自己找不痛快。
人生的許多快樂在于活得簡單,看那個“蠢”字,筆畫弄得有多復雜。過年最重要的,是先給自己定義為圓滿的快樂的,準備好一張“廣告臉”,好好給自己的來年做個廣告。你看看做廣告的人,總是笑得很甜美。誰愿意自己的命運、新一年的生活,賣不出個好價錢?
選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