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愷


大腦里的聲音會在我們思考或默讀時不自覺地出現,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形式,使用著不同的語言,甚至帶著口音和語調,可能是自己的聲音、朋友的聲音,甚至是從未聽到過的聲音。
這種現象被稱作內部言語,指的是不使用任何發聲器官時進行的自主說話想象,也就是人們在沒有發出聲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聽”到腦海里的聲音。我們可以把它看作“靜音版”的自言自語。
自言自語是我們從幼兒時期就有的正常現象,而隨著心智不斷發育成熟,它會逐步內化,發展成為內部言語。兒童在大約3 歲整合思維和語言系統時,就已經開始擁有內部言語能力了。
俄羅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提出,內部言語是語言學習和思考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將思考內容語言化的體現。此后,研究人員就內部言語(“內心想”)和發聲言語(“大聲講”)在神經層面的關聯與區別展開了一系列研究。
早在1928年,科學家就曾試圖解讀內部言語的原理,隨著腦電波的發現,腦電圖成為映射內部言語的一種“讀心”手段。
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神經成像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更多證據:當我們使用內部言語時,與發聲言語相關的重要腦區——布羅卡氏區(知識拓展中有具體介紹)仍被激活了。這意味著,即使沒有真正發出聲音,大腦也在進行著同樣的語言處理工作。
這是因為,內部言語是大腦向其他系統發送“郵件”時默默給自己“抄送”的一份“副本”。如下圖所示,當人進行內部言語時,大腦的前運動皮層(運動皮層的3個主要區域之一,負責運動的準備等神經活動)會產生發聲準備,但由于內部言語并不像發聲言語一樣需要發聲器官運動,這個發聲準備的信息流會在運動皮層中斷。而運動信息輸出的“副本”會被發送至大腦的下頂葉皮層(頂葉的一部分,負責語言整合等神經活動)。下頂葉皮層產生的感覺“副本”會被發送至顳(niè)上回與顳上溝(顳葉的組成部分,負責聽覺、語言理解、嗅覺、記憶、聯想等高級神經活動),最終使我們產生了沒有發出聲音但有語言感知的內部言語。
內部言語一直存在,而且在我們的記憶和思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語言神經生物學經典模型——WLG模型中,人類的語言中樞由布羅卡氏區和韋尼克氏區構成(具體位置見下圖)。
布羅卡氏區是運動語言中樞,負責語言的產生;韋尼克氏區負責語言的理解,包括詞匯檢索和選擇功能等。布羅卡氏區和韋尼克氏區之間由神經通路弓狀束連接。
研究發現,布羅卡氏區受損的患者會得失語癥,既不能說單詞也不能寫單詞;而抑制布羅卡氏區活動時,人將無法進行內部言語,這從另一個方面驗證了內部言語與發聲言語關系緊密。

研究表明,當發聲言語和內部言語的內容相同時,所記錄到的大腦皮層信號是相似的。根據收集到的大腦皮層腦電圖的信號特征,研究人員可以推測受試者的內部言語,平均正確率可達近70%。或許在不遠的將來,“讀心術”真的可以實現。
腦機接口指的是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的直接連接,實現大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通過計算機接收信號,人腦可以直接用“意念”表達想法或者控制其他設備。現階段這項技術還存在很多局限性,未來,基于內部言語的腦機接口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意念控制”。而腦機接口研究的不斷更新,也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解讀內部言語的機理。
了解上述知識后,當我們“聽”見自己的心聲時,不必感到驚奇。未來,利用內部言語也許能為人們帶來很多的便利,例如:在頭盔里內置傳感器,就能用內部言語開飛機。你還能想到哪些內部言語的應用,歡迎給我們留言。
(責任編輯/高琳 美術編輯/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