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海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人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正常成年人每日應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維持機體正氮平衡,特殊人群更應注重蛋白質的攝入以維系健康。事實上,蛋白質也有優劣之分,在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上有一些小細節是值得注意的。
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動物性食物普遍優于植物性食物
大豆
大豆的蛋白質含量為36%~40%,每100克大豆蛋白質含量在38克左右,其氨基酸組成也比較合理,在體內的利用率較高,是植物蛋白質中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豆腐干、豆腐腦、豆漿都是補充蛋白質的不錯選擇。
蛋類
蛋類的蛋白質含量為11%~14%,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蛋類卵清和卵黃蛋白質含量差異較大,但其總體氨基酸組成比較均衡。因其烹飪方式蒸、煮、煎、炒、燉均可,老少皆宜,是日常膳食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常作為參考蛋白質,來評價其他食物蛋白質含量及氨基酸構成情況。
奶類
奶類(牛奶)的蛋白質含量為3.0%~3.5%,每升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在33克左右。因其氨基酸組成較為均衡,是機體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同雞蛋一起常被作為參考蛋白質。
肉類
肉類蛋白質主要是指禽、畜和魚的肌肉部分。新鮮雞肉的蛋白質含量為15%~22%。雞肉蛋白質人體吸收、利用率更高,營養價值優于植物蛋白質,常見的肉類蛋白質包括牛瘦肉、羊瘦肉、鴨肉、雞肉、魚肉等,同樣也是人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嬰幼兒、兒童青少年、孕婦、乳母、老年人等都要補充優質蛋白質
盡管蛋白質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以下幾類人需要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質。
1.嬰幼兒、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補充優質蛋白質,可促進其正常的生長發育,減少營養不良、貧血等蛋白質缺乏導致的營養相關性疾病的發生。
2.孕婦、乳母同樣對蛋白質需要量大,蛋白質有利于孕婦體內胎兒器官和組織的正常發育分化,使乳母維持正常的泌乳量,提高乳母和嬰幼兒的免疫力。
3.老年人消化系統功能減弱,對蛋白質的吸收率下降。每日攝入充足的蛋白質有利于維持機體正氮平衡,對預防消瘦、肌少癥、貧血、骨質疏松癥等疾病也有積極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患有腎臟疾病、肝功能異常的人群以及苯丙酮尿癥患兒在選擇蛋白質類食物時,應在專業的內科醫生和臨床營養師指導下合理選擇。
補充優質蛋白質時可能發生的飲食風險
蛋白質過敏
食物中90%的致敏原是蛋白質,理論上,任何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均可導致過敏,但是只有分子量足夠大、能誘發免疫反應的蛋白質才是潛在的致敏原。蛋類食物、牛奶過敏多發生于兒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減少過敏的發生,如牛奶加熱,消除牛奶致敏原乳清蛋白來消除過敏性,雞蛋燒熟、煮透食用降低發生雞蛋過敏的風險。若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要及時就醫。
乳糖不耐受
嬰幼兒或一些老年人因乳糖酶缺乏或不足,飲用牛奶及奶制品會出現腹瀉等乳糖不耐受癥狀,可選擇除奶類以外其他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禽肉、畜瘦肉、蛋類等。
生物素缺乏及蛋類導致的沙門菌食物中毒
生物素也是一種維生素,缺乏會出現毛發變細、失去光澤、皮膚干燥、鱗片狀皮炎、紅色皮疹等改變,因雞蛋蛋清含有抗生物素蛋白,長期生食雞蛋或未煮熟的雞蛋會影響生物素的吸收利用,導致生物素缺乏。
未充分煮熟的雞蛋可能含有導致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沙門菌。因此,食用煮熟、充分加熱的蛋類及其制品,不但促進其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