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酸棗仁性味歸經辨析及酸棗仁湯平脈辨證應用經驗

2023-03-17 23:55:33倪博文林雁于明
環球中醫藥 2023年5期

倪博文 林雁 于明

酸棗仁是現代中醫臨床常用的鎮靜安神類中藥。古人云“用藥如用兵”,兵性即藥性,不識兵性無以談用兵,不識藥性無以論用藥。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性能醫者均應準確辨識。然而,筆者發現,目前中醫學界對酸棗仁性能的認識存在誤區。現代普遍認為,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肝、心經,補肝養心、安神、生津、斂汗,主治失眠、心悸、自汗等。筆者認為酸棗仁并非酸味,歸經亦非在肝,主治也不可局限于失眠、心悸、自汗等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在重新認識酸棗仁性能的基礎上,筆者以“平脈辨證用(方)藥”范式為切入點討論酸棗仁湯的應用指征,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

1 酸棗仁味甘、香,而非味酸

1.1酸棗仁藥味之誤源于將酸棗實與酸棗仁混淆

現代教材《中藥學》《金匱要略》皆認為酸棗仁味酸。如教材《中藥學》將酸棗仁之味表述為“甘、酸”[1];教材《金匱要略》酸棗仁湯釋義“棗仁,酸以補肝”[2]。

通過考察不同時期本草著作中關于酸棗的記載可以發現,其藥味之誤源于將酸棗實與酸棗仁混淆。關于酸棗的記載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經云:“酸棗,味酸,平,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3]。從《本經》之后到北宋時期,本草著作中記載的酸棗之酸大多是在描述酸棗果實,而非其種子。如南北朝《名醫別錄》載“酸棗,味酸”[4];唐《新修本草》載“酸棗,味酸,平,無毒。主心腹寒熱……煩心不得眠”[5];唐《本草拾遺》載“(酸棗)其果酸滑,好食”[6];北宋《本草圖經》載“酸棗……似棗而圓小,味酸”[7];北宋《證類本草》載“蓋(酸棗)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8]。有學者[9]通過文獻回顧性研究指出,隋唐以前文獻記載以酸棗為主,唐宋時期文獻同時出現酸棗和酸棗仁,唐宋以后酸棗仁使用進入成熟階段,其標志為用仁較用實為多。可見,醫學史上,酸棗的應用經歷了從酸棗實到酸棗仁的演變,并且酸棗仁使用的范圍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逐漸擴大,但是對酸棗仁藥味的認知卻依然延續古代本草著作關于酸棗果實的認知。如明《神農本草經疏》載“酸棗仁,其實酸平,仁則兼甘”[10];明《本草匯言》載“酸棗仁之酸甘而溫”[11];清《本草備要》載“酸棗仁,甘酸而潤”[12];清《本草新編》載“酸棗仁,味酸”[13];清《本草經解》載“棗仁……味酸”[14];清《醫宗金鑒》注解酸棗仁湯亦云“棗仁,酸平”[15];清《溫熱經緯》載“棗仁之酸,入肝安神”[16]。自明清開始,酸棗仁幾乎代替了酸棗實,清《本草述鉤元》曰“本經用實,今皆用仁”[17]。

從以上論著可以看出,明清時期著名本草典籍普遍認為酸棗仁味酸。直至現代教材《中藥學》《金匱要略》依然認為酸棗仁味酸。《中藥學》在中藥的命名部分還講到“酸棗仁以其味酸而得名,苦參以其味苦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細辛以其味辛而得名”[1]。然而,實際上,以味酸得名的實為酸棗果實,而非酸棗仁。此外,古代文獻常常出現后代引用前代的情況,文獻在傳抄過程中受傳抄者思想以及當時用藥特點的影響,使得原著面貌難以完整保存,也是酸棗實和酸棗仁記載的混亂的原因[9]。

1.2酸棗仁味甘、香的理論依據

藥物的認識是先民用感官識別植物、動物、礦物的氣味、質地、顏色、溫涼屬性等來實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從藥材的質地、顏色、氣味等性狀角度出發,將酸棗仁的性狀特征描述為“種皮較脆,胚乳白色,子葉2片,淺黃色,富油性。氣微、味淡。以粒大、飽滿、有光澤、外皮紅棕色、種仁色黃白者為佳”[18]。這正是對酸棗仁藥材性狀的客觀描述,并且,近年還有中藥鑒定學者對酸棗仁外觀性狀進行質量分析時發現,正品酸棗仁“氣微、味淡”,而偽品酸棗仁(理棗仁)“氣微,味酸”[19]。可見,酸棗仁的真正氣味應為甘淡、微香(炒后油性被激發,香味變濃),并無酸味。

或有學者云酸棗仁之酸味是對其“生津、斂汗”作用的概括。不可否認,“五味”不僅僅是藥物真實的味道(味道的味),也是對藥物功效的高度概括(作用的味)[20],但是這種解釋似乎并不適用于酸棗仁,因為這與其他“生津”“滋液”藥物的藥性相互矛盾。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厘清“生津”“滋(增)液”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區別。“生津”是間接的,是某種物質通過刺激感覺器官而間接地生成津液;而“滋液”是直接的,是含有液體的物質直接滋養機體組織器官。如柏子仁、火麻仁富含油性,故可“滋養陰液”,酸棗仁亦富含油脂,其機理同樣是“滋液”,這種機理與烏梅通過刺激唾液腺分泌而間接地“生津”的機理不同。真正“生津、斂汗”的代表藥為烏梅、芍藥,如《中醫學》謂烏梅“味酸……善于生津液”、“味酸……其性收斂”[1];白芍“味酸……酸斂肝陰……斂陰止汗”[1]。

從另一個維度講,即使認為酸棗仁可以“斂汗”,也不應賦予其酸味,否則具有收斂功效的藥物,如牡蠣、麻黃根、浮小麥、肉豆蔻等均應賦予酸味,但事實并非如此。筆者認為,酸棗仁“斂汗”也是基于“滋液”的作用,陰液(正氣)足則汗自斂,這是間接止汗法,而非斂汗法。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也有一些醫家發現酸棗仁藥味之誤。如近年有學者[21]提出“酸棗仁味甘,歸脾,養脾……不可誤認為酸棗仁味酸”。歷史中也不乏辨誤之言,明·李時珍[22]在《本草綱目》中載“酸棗其仁甘而潤”;明·賈所學[23]在《藥品化義》中載“棗仁……因其味甘,炒香,香氣入脾,能醒脾陰”;清·張璐[24]在《本經逢原》中記載“酸棗,本酸而性收,其仁則甘潤”;明·張志聰[25]在其注釋《本經》的著作《本草崇原》中更是直接指出歷代訛傳《本經》所致的謬誤:“酸棗肉味酸,其仁味甘而不酸,今既云酸棗仁,又云氣味酸平,訛也,當改正”。張志聰之言可謂一語中的,可惜的是,醫學史上持這種觀點的醫家鳳毛麟角,不足以影響學術界對酸棗仁藥味的主流認識。藥味與歸經關系密切,藥味的錯誤又導致了歸經、功效認知的謬誤。

2 酸棗仁歸脾、心經,而非肝經

2.1酸棗仁歸經之誤源于其藥味之誤

教材《中藥學》將酸棗仁的歸經表述為“歸肝、膽、心經”[1]。教材《金匱要略》指出酸棗仁湯治療“肝陰不足的虛勞不寐”,方解說:“酸棗仁養肝陰”[2]。有學者統計近10年CNKI、VIP、CBM三大數據庫關于酸棗仁湯的研究,結果顯示酸棗仁湯證的主要病位在肝[26]。酸棗仁作為酸棗仁湯的君藥,在全方中用量獨重,決定著全方的歸經走向,酸棗仁湯主治病位在肝之誤亦是因酸棗仁歸肝經之誤。認為酸棗仁歸肝經的醫家是基于對酸棗仁味酸,又基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的理論得出的結論。如清·葉天士[14]在《本草經解》中曰:“棗仁……味酸,無毒,得地東方之木味,入足厥陰肝經”。

應看到的是,當代也有學者[9]發現其中端倪,提出酸棗果實味酸,主入肝經;而酸棗仁味甘,酸性小,以補脾為主,兼可養肝。此觀點雖然已經發現酸棗仁味酸似有不妥,且以入脾經為主,但是遺憾的是仍未能完脫離酸棗仁味酸、入肝益肝的桎梏。

2.2酸棗仁歸脾、心經的理論依據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理論認為藥味是決定歸經的主要因素。基于前文對酸棗仁氣味甘、香的再認識,重新思考其歸經,則“甘入脾”“土愛暖而喜芳香”,這種甘香之味首先入脾經而非肝經;質地油潤可直接滋養脾胃之陰液而非肝陰。明·薛己在《正體類要》中用四君子湯合酸棗仁治“心脾氣血兩虛”,正是取酸棗仁歸脾、心二經而滋脾養心,故名曰“歸脾湯”;明·張志聰的《本草崇原》將酸棗和酸棗仁的歸經做了明確的界定:“棗肉味酸,肝之果”,而“棗仁形圓色赤,稟火、土之氣化,火歸土中則神氣內藏……棗仁色赤象心,能導心氣以下交,肉黃象土,能助脾氣。”

基于上述文獻,筆者認為,酸棗仁應以入脾經為主。《中藥學》言酸棗仁“養心補肝”,治療“心肝陰血虧虛,心失所養之虛煩不眠,驚悸多夢”有待商榷,因為補益心肝陰血虧虛,酸棗仁遠不如當歸、川芎、熟地、芍藥、阿膠等藥。此外,如薛己、張志聰所言,酸棗仁除了入脾經,尚可入心經。現代有研究表明,酸棗仁經炒制后,可以增強其芳香健脾、養血安神的作用[27],也證明了酸棗仁入脾、心二經。

3 酸棗仁功效滋脾養心,主治不可局限于失眠

3.1酸棗仁局限治療失眠源自酸棗仁湯治療“不得眠”的束縛

教材《中藥學》將酸棗仁的功效表述為“養心補肝,寧心安神”,臨床應用表述為“虛煩不眠,驚悸多夢:本品味甘,入心、肝經,能養心陰、益肝血而寧心安神,為養心安神之要藥”[1]。教材《方劑學》將酸棗仁湯歸為“補養安神劑”,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之虛煩不眠”[28]。

酸棗仁主治失眠是對酸棗仁湯治療“不得眠”的桎梏。張仲景的酸棗仁湯開創了治療“不得眠”的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仲景為醫圣,仲景治療失眠以酸棗仁為主藥,以至于在后世諸多醫家心目中,酸棗仁近乎成為治療失眠的廟堂之藥。如南北朝·陶弘景[4]在《名醫別錄》中載“酸棗仁主治煩心不得眠”。唐·孫思邈[29]《千金方》中的酸棗湯,唐·王燾[30]《外臺秘要》中的小酸棗湯,宋·王懷隱[31]等《太平圣惠方》中的酸棗仁煎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寧志膏[32],元·忽思慧[33]《飲膳正要》中的酸棗粥,元·危亦林[34]《世醫得效方》中的大安神丸,明《普濟方》中的酸棗仁煎[35]等均以酸棗仁為主藥治療失眠。清代流傳最廣的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鑒》盛贊酸棗仁湯擅治失眠,曰:“肝傷精絕則虛勞虛煩不得臥……用酸棗仁至二升以生心血、養肝血……水壯而魂自寧,火清而神且靜。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15]。

不僅如此,在現代臨床治療失眠時,酸棗仁已成首選藥物。有學者[36]統計表明,其在治療失眠癥的方藥中,使用頻率高達67.3%。并且,無論現代的理論研究、臨床研究,還是實驗研究大都以酸棗仁作為主治失眠、心悸、焦慮等神經精神類疾病的專藥[37-42]。雖然實驗研究表明,酸棗仁有鎮靜、催眠、抗焦慮、抗抑郁等作用[43-45],但是這是基于現代藥理學的研究成果,是用現代醫學“還原論”的視角看待問題,已經偏離了中醫學整體辨證、治病求本的理念。

3.2酸棗仁滋脾養心的理論依據及其據證用藥論

其實,《金匱要略》虛勞病是“從脾論治”,酸棗仁湯亦是治脾。基于上文對酸棗仁藥性的再認識,筆者認為,張仲景用酸棗仁湯的本意應是滋脾養心,而非養血補肝、寧心安神,理由有三:第一,從《金匱要略》虛勞病的治療特點來看:(1)五臟氣血虛損成勞,治療上首先重視補益脾臟,其次為腎臟,并無心、肝二臟;(2)對于陰陽兩虛的復雜病證治法要點是補脾胃、建中氣,用藥偏重甘溫柔潤、健脾補腎。虛勞病的治療共載7首方劑,或是健脾,或是補腎,健脾之方就有5首(桂枝加龍牡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薯蕷丸、酸棗仁湯)。第二,張仲景雜病重視從脾論治,這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也可見一斑,論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第三,教材《金匱要略》記載酸棗仁湯治療“肝陰不足”之肝臟虛證[2],這與張仲景提出的肝虛證的治法不符。張仲景針對肝虛證的治療原則為“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肝虛則用此法”,按照這種原則,治療肝虛證最佳處方應該是酸、苦、甘并重的膠艾湯、當歸芍藥散,而酸棗仁湯組方中并無酸、苦之藥。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張仲景用酸棗仁治失眠是“從脾論治”。張仲景用酸棗仁湯的著眼點應是治脾,因君藥酸棗仁以入脾經為主故也,誠如唐《新修本草》所云:“(酸棗)似武昌棗而味極酸,東人啖之以醒睡,以此療不得眠,正反已。今方用仁,補中益氣”[5]。

筆者認為,酸棗仁入心經而發揮的作用只宜記為“滋養心陰”,不宜記為“寧心安神”。因為心主神志的物質基礎是心主血脈[46],血能養神,進而間接地起到治療失眠、驚悸的作用。此外,“寧心安神”只是“對癥治療”,并不能體現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精神內核。引起神志不寧的原因眾多,只要能夠解除引起心神不寧的病因,諸藥皆可寧心安神。如半夏可通過化痰祛濕解決痰濁擾心的問題而寧心安神;茯苓可通過健脾利水解決水飲凌心的問題而寧心安神;梔子可通過清心瀉火解決心火亢盛的問題而寧心寧神,等等。記載“寧心安神”的另一個弊端是容易讓學者忽視“辨證論治”,走入“對癥治療”的歧途。

總而言之,酸棗仁的運用只要抓住“脾陰虛、心(陰)血虛”之證,據證用藥,則其主治可不再局限于失眠。

4 酸棗仁湯及其脈證解析

寒溫屬性方面,酸棗仁不溫不寒,性質平和,這一點歷代醫家基本沒有爭議,而如何通過客觀手段辨識“脾陰虛、心(陰)血虛”證,需要對酸棗仁的應用指征重新思考。在此以酸棗仁湯“平脈辨證用(方)藥”范式為例,介紹如下。

三是積極培育內部人才市場,完善人才內部流動機制。逐步建立分區域、分板塊,有形和無形市場相結合的人才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市場功能,擴大信息量,增加覆蓋面,進一步疏通三支隊伍之間、板塊之間、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渠道,促進人才系統內部合理流動,減少人才流失。

4.1脾胃氣陰虛損、陰火上乘,可以酸棗仁湯主之

酸棗仁湯出自《金匱要略·虛勞病篇》,論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虛勞是指勞傷所致的慢性虛弱性疾病的總稱[2]。《金匱要略》首先提出虛勞概念,后世醫家不斷闡發,金元時期李東垣對本病的論述最為經典,其提出的“脾胃陰火”學說指出虛勞根源在于脾胃受損、陰火上乘。如“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47],“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陰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47]。脾胃氣陰不足,陰為火乘,不得內守,相火亢盛,引動心火,擾亂心神,正是虛煩不得眠的病機。

脾胃陰虛,宜薄之味以養胃陰。“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于心分補脾之源”[47]。酸棗仁作為酸棗仁湯的君藥,其味甘香、質地柔潤,歸脾、心經,為“于心分補脾之源”的代表藥物。

脾胃氣虛,宜甘溫益氣。甘草在規劃教材中對其釋義多是調和諸藥,為使。如《方劑學》載:“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為佐使藥”[28];《金匱要略》載“甘草清熱緩急,調和諸藥”[2]。然而,經方中甘草的主要作用在于補虛,而非調和使藥[48]。因此,甘草為酸棗仁湯中健脾益氣的代表藥物。甘草合酸棗仁構成甘溫對藥,氣陰雙補,中焦氣陰充足,谷氣升浮,陰火自下行而歸于本位。

太陰本濕,脾虛濕益甚。茯苓甘淡,滲濕兼可健脾,尤可引虛熱下行,如尤在涇所言:“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49]。茯苓作為方中瀉脾胃濕熱的代表藥物,其與酸棗仁一燥一潤,滲濕不傷陰。

虛火上炎不可苦寒清熱,苦寒必然敗胃、損傷陽氣。治療慢性虛損性疾病,仍應遵循李東垣之訓:“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47]。知母正是方中甘寒清虛熱的代表藥物。

教材對于酸棗仁湯中川芎的解釋多是“疏肝”。如《方劑學》酸棗仁湯方解說:“川芎之辛散,調肝血,疏肝氣”[28];《金匱要略》酸棗仁湯釋義說:“川芎理血疏肝”[2]。筆者認為,不可將川芎的作用局限地解釋為“疏肝”,疏肝是基于其辛散之性,亦即“風藥”之性,風藥不僅可疏肝,尤可發越上焦郁火,即李東垣所謂“瀉陰火以風藥”。李東垣又謂:“脾胃不足,皆為血病”,川芎性散,走而不守,為氣中血藥,可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進而促進神志恢復。此外,其溫散之性尤可宣透因虛而客之外邪。

縱觀是方,補瀉兼施,以補為主,寒溫并用,不燥不膩,切中脾胃氣陰虛損、陰火上乘之病機,從而達到滋脾(胃)陰、益脾氣、養心血、清虛熱、散外邪的目的。

4.2準確辨脈是“平脈辨證用(方)藥”的關鍵

脈象以其客觀可察性,在揭示證候本質方面具有其他三種診法所不具備的優勢,其在診斷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張仲景是平脈辨證、據證用方的模式的首倡者,正如其在原序中所言“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而且《傷寒論》各篇篇名均為“**病脈證并治”。《傷寒論》原文中,脈診經常是指導辨證用藥以及判斷預后的重要依據,如“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條)”,“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140條)”。對于壞病的處置原則,張仲景亦是強調應“觀其脈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則云:“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可見脈象對于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判斷具有決定性作用,準確辨脈是辨證和用(方)藥的前提和關鍵。基于精準辨脈的“平脈辨證用(方)藥”范式作為臨床指導,能夠使處方遣藥更加客觀、準確,建立中醫言必有物、事必有征的客觀邏輯推理模式,脫離以往只是根據中醫經典中以癥狀組合對選藥用方進行佐證的推理模式[50]。

4.3右關和(或)左寸脈呈虛性脈象為酸棗仁湯的主要應用依據

當今的臨床與科研過度強調酸棗仁(湯)治療失眠、心悸、多汗等病癥,而弱化以辨證論治思想指導其應用。失眠、心悸、多汗只是一個個癥狀,癥狀是表象,其背后反應疾病實質的是證候,而獲得證候唯一客觀的手段就是脈診。如《傷寒論》提出小柴胡湯的典型脈證為“脈弦細(265條)、沉緊(148條)”,若“脈遲浮弱(98條)”,兼身目發黃、脅下滿痛、惡風寒,非柴胡證,小柴胡湯不中與也。

酸棗仁湯脈證,經文中未加論述,筆者依據上文所論述的“平脈辨證用(方)藥”范式將酸棗仁湯脈證進行補充,以便臨床應用。《金匱要略》中記載虛勞病常見的脈象有“脈大、脈浮、脈虛沉弦、脈沉小遲、脈浮弱而澀、脈虛弱細微、脈弦大、脈極虛芤遲、脈芤動微緊”。以上經文對脈象的描述是基于脈形、脈勢,而未能指出脈位,脈位對于提示病變部位有重要意義,如《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云:“寸口,積在胸中……關上,積在臍旁……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各以其部處之。”由此也可看出,仲景脈法之寸口三部脈位分別對于人體上、中、下三焦。王叔和的《脈經》在此基礎上將左右寸口六部脈位進一步細分,并配屬不同臟腑,沿用至今,即左寸主心與小腸,左關主肝與膽,左尺主腎與膀胱;右寸主肺與大腸,右關主脾與胃,右尺主命門與三焦[51]。綜合虛勞病之脈形、脈勢特點,以及對酸棗仁歸脾經(右關所主)、心經(左寸所主)的認識,可以認為典型的酸棗仁湯脈證應為:右關和(或)左寸脈或浮大芤遲,或浮虛弱澀,或沉弦細微,或沉小遲緊。

臨床中,只要抓住酸棗仁湯的上述脈證特點,就可據脈靈活用方。具體來說包含以下應用要點:其一,同是不得眠,脈異須異治。臨床中大量患者以不得眠為主訴,但是脈象各異,此時應舍癥從脈,或以脈為主,平脈用藥。如右關和(或)左寸脈或浮大芤遲,或浮虛弱澀,或沉弦細微,或沉小遲緊之不得眠,可以酸棗仁湯主之;若是以關脈滑數為主要脈象特征,兼見不得眠、心下痞等,提示痰熱互結中焦,則可以半夏瀉心湯化裁;若是以寸脈上溢而尺脈虛數為主要脈象特征,兼見不得眠、心中煩等,提示心腎不交,則可以黃連阿膠湯加減,等等。如此平脈辨證用(方)藥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致落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窠臼。其二,脈同癥不同,平脈用藥。盡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千變百端,只要辨準脈象,就可以把握證候,脈同則證同,異病可同治。如右關和(或)左寸部見上述虛性脈象,提示脾胃氣陰或心血不足,無論脾胃氣陰不足消渴、大便硬、反復口瘡等癥,或心血不足的心悸、失眠、貧血等癥,均可以酸棗仁湯加減化裁。

5 結語

綜上所述,歷代本草和方書著作沒有把酸棗實與酸棗仁的藥性區別清楚,望文生義,輾轉附會,貽誤直至今日。醫者又奉張仲景酸棗仁湯治療失眠之說為金科玉律,酸棗仁幾乎成為治療失眠的專藥。通過考察不同時期醫學著作中酸棗仁藥性的表述及其演變的歷史,筆者對酸棗仁的藥味、歸經、功效、主治進行了重新梳理,并提出了酸棗仁湯的“平脈辨證用(方)藥”范式。在該模式指導下應用酸棗仁湯,可以開闊其用方思路,并以此方作為出現上述脈型癥候的多種病證的基礎方。更重要的是,以該模式作為指導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與治療的有效率。推而演之,“平脈辨證用(方)藥”范式可以用于指導一切藥物以及方劑的使用,它不僅簡明可靠、客觀實際,而且能探本求源、伏主索因,進而克服簡單機械地“對癥治療”的缺陷,最大程度地恢復中醫學“辨證論治”與“治病求本”的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欧美午夜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天堂网|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99精品在线看|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精品第5页| 欧美午夜小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9999在线视频|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亚洲黄色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在线欧美a|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www.亚洲天堂|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a|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亚洲三级a|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毛片免费网址| 成人在线不卡|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久久九九热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欧美精品1区2区|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小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国产三级a|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免费毛片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精品国产网|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美女毛片在线|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