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昭群
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每個人都有過發熱的親身經歷。因此,正確地認識發熱,積極地做好預防工作至關重要,以防患于未然。
發熱又稱為“發燒”,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發熱不是一種病,而是身體對于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通常人們在體溫調節中樞的正常調控下,機體的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處于動態平衡,即體熱平衡,從而保持正常的體溫。如果體溫調節中樞在致熱原的直接作用下,出現了功能紊亂,就會使機體的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過程不能相應地隨之增加,產熱量大于散熱量,體溫就會升高。
正常人腋下體溫通常在36~37℃之間,如果腋下體溫在37.3℃以上就可稱為發熱。實際上,由于年齡、性別、體質等因素,每個人的體溫是有所差別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測量體溫,也是不同的。一般早晨的體溫會低一些,下午或晚間的體溫會稍偏高,但是正常的情況是不會超過37℃的。另外,受季節、環境、運動、進食等因素的影響,體溫也略有不同。正常人腋下體溫一般在36~36.8℃,口腔溫度為36.2~37.2℃,如果腋下溫度高于37℃,口腔溫度高于37.5℃,或一日之間體溫相差在1℃以上,即稱為發熱。
導致發熱的因素比較多而且復雜,根據發熱的病因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非感染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多見于精神過于緊張、情緒激動、受到驚嚇、過度勞累、攝入刺激性食物、劇烈運動、熱水浴或高溫環境等引起的人體發熱,通常屬于生理性的體溫升高。由于沒有感染因素,所以不會伴有頭痛、肌肉及關節痛、咳嗽、痰多、心悸、氣短等異常癥狀,不需要給予特殊處理,適當休息,調整飲食結構,放松心態,通過自身調節均可恢復正常。
感染性發熱屬于病理性發熱,多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侵入人體導致的發熱。當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免疫系統集結大量白細胞,主動發起一場“自衛戰”,同病毒、細菌展開搏斗。由于白細胞聚集使耗氧量增加,免疫系統釋放很多前列腺素,人體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移,體溫隨之升高,所以就會出現發熱的現象。發熱可使入侵的病毒、細菌在高溫的環境下喪失繁殖能力,有助于將其消滅;發熱還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把滯留的毒素排出體外。感染性發熱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尿路感染、中耳炎、咽炎、皮膚感染等,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使體溫恢復正常。
根據發熱患者的體溫高低,一般將發熱分為4 級:低熱是37.3~38℃,中度熱為38.1~39℃,高熱是39.1~41℃,體溫若是在41℃以上則是超高熱。通常發熱較多的是低熱或中度熱,高熱較少。人體對于因炎癥感染引起的發熱,有中樞調控機制和功能,不會讓體溫無限上升,一般不會超過41℃,所以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患者的腦部,以及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有人說,孩子發燒會把腦子燒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此種情況與發熱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是因為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從而留下的后遺癥。
那么,出現發熱癥狀后何時應該去醫院就診呢?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是兩歲以內的孩子,持續發熱超過24 小時,或者兩歲以上的孩子,持續發熱超過72 小時,體溫還是沒有降下來,甚至病情看上去越來越嚴重,就應帶孩子就醫。

2.持續幾個月的低熱,每天總是午后發熱,晚上睡覺時出汗較多,并且咳嗽、厭食、疲乏無力,往往是結核病的癥狀,此時應到醫院查明病因,對癥治療。
3.如果孩子發熱后,雖然體溫降下來了,但是仍然呈現病態,如精神萎靡、頭痛頭暈、咽癢咳嗽、惡心嘔吐等,也要去醫院就診。
4.當孩子出現以下癥狀時,不論年齡多大都要及時就醫:反復發熱或體溫較高,腋下溫度超過38.9℃以上時,可能和一些器質性疾病有關,及時去醫院就醫比較穩妥;如果孩子患有免疫系統疾病,如過敏性皮炎、腎炎、哮喘、變應性鼻炎、溶血性貧血等,出現了反復發熱或持續高熱的情況,也應盡早到醫院診治。
當青少年發熱時,家長應馬上測量體溫。若是體溫稍高,不要馬上吃藥、打針強行地退熱,否則病毒細菌排不出去,身體會越來越差。注意室內溫度要適當調節,保持在18~25℃之間,可采用開窗通風、使用空調器或減少衣物等方法,通過傳導、對流及蒸發作用,帶走身體的熱量,從而降低體溫。也可以用溫水浸濕毛巾,外敷額頭,或進行溫水浴。若是有發熱寒戰的表現,則要注意保暖,但不可盲目地增加大量衣物,使患兒感覺溫暖舒適即可。注意給患兒多喝溫熱的白開水,及時補充水分,出汗多時應在水中加入少許食鹽,以補充丟失的鹽分。亦可將水果、蔬菜榨汁飲用,以支持免疫系統更加快速地將體內的病毒和有害物質清除出去,身體排出了毒素,即會自動退熱。
另外,要注意多休息、多睡眠,不要透支體力,以促進身體康復。注意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應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膩、生冷、堅硬的食物,不要過度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