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華東師范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創新工作機制,在系統設計、師德建設、人才隊伍、服務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更大貢獻。
注重系統設計,健全體制機制。華東師大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把強化政治引領擺在人才建設工作突出位置,構建書記校長帶頭抓、分管校領導重點抓、部門院系負責人具體抓的人才工作格局。制定“十四五”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規劃,修訂校內各類人才制度,優化人才制度體系,為培養人才、吸納人才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建立“代表作制”評價制度,摒棄對成果數量和成果形式的片面要求,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探索推進“準聘—長聘”制度,鼓勵支持優秀青年教師挑大梁、當主角,進一步激發青年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動力。建立健全教師榮譽體系,推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制度,持續營造尊師重教良好氛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擴大二級單位用人自主權,科學定編設崗,確保人崗匹配、人盡其才。開發“學術人才數據庫”“學術人才綜合多維評價系統”,完善分類評價體系。成立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探索打造集一流人才理論研究、人才發展戰略和政策智庫、人才培訓和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為人才成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注重師德涵養,落實第一標準。成立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制定《關于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實施辦法》等制度文件,努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教師工作部統籌協調、各部門協同配合的教師工作大格局,高標準、嚴要求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委員會、表彰獎勵委員會等作用,明確將思想政治與師德師風情況作為教師聘任、考核、晉升、人才項目申報、評獎評優等首要標準,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出臺《育人貢獻獎、學術貢獻獎、服務貢獻獎評選辦法》《教職工專項獎設置方案》,舉辦“迎接黨的二十大,培根鑄魂育新人”等教師節主題活動,遴選10 個“立德樹人教師團隊”,突出典型樹德案例,持續開展優秀教師選樹宣傳,形成榜樣在身邊、人人可學可做的良好局面。深挖“身邊的師德資源”,出版《師魂》《文脈》《麗娃記憶:華東師大口述實錄》等系列叢書,積極傳承與弘揚前輩師者為人為師為學的初心使命。
注重引育并舉,建強教師隊伍。聚焦“四個面向”,積極融入上海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創新高層次人才引育,建立人才成長發展追蹤機制。實施“雙百計劃”“準聘副高”“晨暉學者”等青年人才計劃,舉辦青年科學家(學者)線上線下論壇等活動,大力實施國內引才和海外引智計劃,完善高端人才延聘和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戰略科學家培育計劃,以產學研融合為抓手,探索“創新+創業、科技+資本、戰略+科學”的培養路徑,加快構建人才梯隊培養體系。探索實施“領軍引路+青年提速”的團隊培養模式,設置“科研支撐”“青年預研”“精品力作”等培育項目,挖掘培養一批具有學術潛力和創新活力的青年人才。與上海市普陀區、閔行區聯合設立人才基金,與上海市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市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深度合作,建立人員互聘流動機制,不斷強化聯動效應,積極打造人才培養“立交橋”。
注重以人為本,優化服務保障。制定《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績效方案》,堅持激勵約束并重、精神物質激勵結合,建立以崗位評價為基礎、崗位業績為標準、崗位貢獻為導向、“績效獎勵+卓越激勵”為特色的薪酬分配體系。開設“提案365”平臺,暢通訴求反映渠道,及時解決教師急難愁盼突出問題。優化辦公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建設,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推進“一網通辦”“一網通管”,實現事項辦理從“師生奔波”到“信息跑腿”。加強“教師工作站”建設,將教師休息室升級改造為集休息、工作、研討、調研、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工作站,打造成為教師工作的服務窗口和師德文化的陶冶空間。加強教職工社團協會建設,豐富教職工精神文化生活。開發教職工法律援助系統和心理咨詢系統,設立教師療休養、“補充醫療保障計劃”專項經費,保障教職工身心健康,為廣大教師安心從教、潛心育人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