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百奇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為了確保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能健康成長,我國對未成年群體進行了特殊立法保護,賦予其特殊保護的權利。但是,這些權利往往有時容易被忽視,成為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因素。日前,有媒體報道某家長帶未成年孩子去KTV,某市檢察官現場進行普法勸誡的新聞引發關注,警示未成年人與家長要知法懂法,并維護法律賦予未成年人的特殊權益。
隨著我國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人們生活中久違的“煙火氣”終于回來了。有的家長想著孩子之前一直上網課都沒有機會好好放松、娛樂,就帶孩子到KTV 唱歌。某市檢察官在某KTV 例行檢查時,恰好碰到有帶著孩子“K 歌”的家長,并當即對該家長進行了普法教育,勸誡讓其帶著孩子離開。
大聲歌唱的確有助于緩解壓力、放松身心,但應遵紀守法。根據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KTV 不允許未成年人進入。上述案例的家長是好心,但忽視了國家的法律規定。正如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官龐濤認為的,雖然一些家長對未成年人禁入KTV 等娛樂場所的規定不甚了解,對帶孩子去KTV 唱歌也不以為然,但是這類場所內通常比較昏暗,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常有抽煙、喝酒等情景,孩子們會耳濡目染,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確實有負面影響。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作出上述禁止性規定的重要原因。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要全面、準確地了解和遵守相關法律,以身作則。

我國KTV 的開放對象是成年人,因此除了唱歌外,場所提供的商品,如酒水、煙草等,都是面對成年群體。有些商家打擦邊球,以唱歌之名,行違法之實,縱容賭博、吸毒等非法服務,未成年人一旦接觸這些不良事物,勢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部針對未成年群體的保護性法律,本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學校、幼兒園周邊不得設置營業性娛樂場所、酒吧、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酒吧、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場所的經營者,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游藝娛樂場所設置的電子游戲設備,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限入標志;對難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
對于營業者而言,這是禁止性條款,而對于未成年人而言,卻是保護性條款,通過限制此類娛樂場所的經營范圍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未成年人對不良事物的接觸,以防他們沾染不良習氣,從而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與成長。
除此之外,本法規定的其他對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保護同樣值得關注。在保護范圍方面,涵蓋了從家庭、學校、社會到網絡的多層次立法保護模式,確保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有保障;在保護層級方面,強調了政府保護和司法保護,旨在在社會層面保護失靈時,本法就是對嚴重侵害未成年人群體權益行為的最終“武器”;在具體法律保護上,突破了行政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刑事訴訟法上的一般性規定,創設更利于未成年人的特殊規定。比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務原是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但本法第一百零四條則突破了這一規定:“對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構或者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的應用范圍擴大至民法和行政領域,足以見得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這也是對我國法律制度平等基礎上合理差異化的回應。

人們往往更加關注傳統的法律規范,容易忽視對未成年人的特殊法律保護,其一是因為這類法律僅適用于特定人群,其二是因為某些懲戒性條款與刑法、民法等部門法高度重合,通常會由后者加以規制。但無論如何,這些法律都不應被忽視。相關行業從業者要恪守相關規定,加大審查力度,自覺不接待未成年人顧客,不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越過法律底線,還未成年朋友一片健康成長的凈土。
家長們要對有關未成年人的法律加以重視,不僅要主動關注相關法律和規定文件,學習法律知識,也要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不讓孩子過早接觸成年人的娛樂活動。“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家長可以參加的活動,未必適合未成年人。因此,家長要教育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不帶未成年人進入娛樂場所,要依法履行監護職責,不能放任未成年人進入娛樂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未成年人要自覺遵紀守法,不去娛樂場所。未成年人應了解、掌握關乎自身權益和保護自身的法律,并要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學會向不良的娛樂方式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