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素
去年教師節當天,已經畢業的多個學生微信群里,同學們紛紛向我問好,祝福我教師節快樂。李旺同學一句“老師,今年校園那棵桂花樹開花了嗎?拍一張發出來吧”的留言引來同學們炸鍋式的發言。張容說:“老師,您送給我的桂花香包,跟隨我在上海。”李麗說:“我的桂花香包,也一直跟隨我在廣州。”“我的香包在成都……”同學們的發言一下把我和同學們的思緒拉回到了20多年前。
我們學校文化小廣場邊,有一棵碩大的金桂樹,工人師傅每年都要用一把大剪刀,把它修剪成狀如蘑菇的樣子,更顯亭亭玉立。金桂樹剛好占據了校園的中心地段,立于此,可以全視角觀望到校園的所有地方。秋末初冬,它總是結出一樹的花朵,那花瓣如鉸碎的黃金,綻放在綠葉間,吐出沁人心脾的濃香。那濃濃的花香,彌漫在校園里,像一壇馨香的美酒,陶醉著師生們的心。那么多學生、教師常常圍到金桂樹下,一邊嗅聞花香,一邊欣賞那美麗的花朵。師生們也從不同角度與樹合影。幾天內,它又像天女散花般將花瓣鋪滿樹下大理石的地面上,那重重疊疊的金燦燦花朵圍起來形如一個厚厚的圓環,在陽光下,灼灼其華。

那一年,那一天的早晨。我走進校園,突然間那金燦燦的桂花環不見了。一打聽,打掃衛生的學生掃走了,我心好痛。思考怎樣把這么多的桂花長久留下來呢……
把它們做成桂花香包,送給將要畢業的學生,那不是很有意思嗎?我為自己的想法興奮不已。
說干就干,先準備香包。我在制衣店選好紅花布,要求縫成心形,開口,并用紅繩系結,定制60 個。取回香包后,我對桂花樹心懷期盼,乃至望眼欲穿,每天總是細心地觀察它的變化。盼望著,盼望著桂花樹早日開花。
第二年,那棵金桂樹如期開了,一朵兩朵,一束兩束……整棵樹的花一朵擠著一朵變成一團團、一束束。幾天后的一個傍晚,起風了,朵朵桂花如雨般飄落,借助風勢,趕在下雨前把桂花一粒不余地搖落下來。我用雙手一捧一捧地捧起桂花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大布袋里。我的手香了,我的布袋香了,我的心更香了。
我把那無數的碎黃金,分次在烤箱中烤干水分,晾涼后再裝進了一個個香包里,系好。裝滿所有香包后,還剩少量桂花,我心想夠了。
紅花布心形香包輕盈、別致,香氣幽幽?;ㄕ械?,香誘人。我拿起一個香包嗅了嗅,全身少有的舒爽,渾身通泰,頭腦也清水一樣明澈。
中秋節后,學生返校的一個晚上。我詠著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王建的“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同學們議論開了,在腦海里紛紛搜索著與中秋相關的詩詞。我發給每位同學一人一個月餅、一個桂花香包,特地強調香包里的桂花就是校園那棵金桂樹上的。同學們興奮不已,激動之極。
那天晚上,同學們紛紛表示,今后無論走到哪里,都將把母校的桂花香帶在身邊,永遠記住母校的那棵桂花樹,永遠不會忘記這份濃烈的師生情。
今年中秋節,我依然要做桂花香包,空香包計劃從網上買,依然將校園的桂花裝入一個個香包里,依然會給將要畢業的學生一人送一個,希望讓這份校園桂花香伴隨同學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