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清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靜謐的后圩村,陳玉香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先是騎上電動車沿著自家的蟹塘巡視一圈,觀察水草狀態和水質情況。水草一旦出現腐臭,就要第一時間打撈清除,確保蟹塘水質。300畝的蟹塘,陳玉香忙活完畢,需要一到兩個小時。從蟹塘回來,陳玉香開始料理庭院的花草,庭院不大,應時應季的花草卻很繁多,繡球、蠟梅、杜鵑……開滿庭院,芳香四溢。望著這個自己操持的家庭農場,陳玉香感到內心無比富足,日子就如這花兒一般燦爛。
2001年,陳玉香和哥哥陳玉根從江蘇南京高淳來到浦口后圩村,開始了他們的螃蟹養殖之路。2004年養殖規模擴大,青清園家庭農場成立。有人問過他們:“高淳那么遠,當初為什么選擇這里發展,而且一來就是二十多年?”陳氏兄妹給出的答案是,當地黨組織、團組織給了我們關懷,提供住處,幫助科學化管理養殖,后圩村自然環境好,水質好,適合水產業發展。
如今,農場由妹妹陳玉香主理,她敢為人先,大膽創新,無私地分享自己的養殖經驗和養殖技術,帶動近100戶村民養蟹致富,拓寬了婦女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巾幗力量。
做事要拿出水滴石穿的韌勁
陳玉香是個不折不扣的行動派。她明亮的雙眼總能傳遞給人一種堅定的力量感,那是她對自我的要求,對生活的渴望,對理想的堅持,陳玉香的這股韌勁能夠從她的原生家庭里找到蹤跡。
小的時候,父親承包了家門前的一片野塘,每天早出晚歸,撒食、清塘、捕魚賣魚,養家糊口。寒冬臘月,父親忙完活兒,從魚塘走到家的工夫,沿著外衣流下的水滴早已凍成冰釘;酷暑當頭,父親總是趁早涼,凌晨三四點就下塘勞作。陳玉香說,父親干活利索,總是一個人扛下所有,給了家人最溫暖的呵護。陳玉香的母親今年已經68歲了,老人在高淳老家承包了十幾畝的蟹塘,獨自一人打理。養螃蟹是個苦活兒,做兒女的舍不得母親如此辛勞,好多次想讓母親停手,但拗不過母親堅持。母親說,你們蟹塘大,人手多,出活快,我就這點塘,我又不急,慢慢干,不比你們干得差。不干活,我就難受。談到母親,陳玉香的眼里充滿欽佩和心疼,她覺得母親就像一只陀螺,永遠在干活,一直干一直干,細碎煩瑣的生活就在母親的指尖流淌出溫暖與美好。
養殖初期,資金是個大難題,陳玉香就拿出了母親“一直干一直干”的態度,寫申請,打報告,跑銀行,求貸款。陳玉香坦言,在這個過程中,時任后圩村村支書的雷斌給了她莫大的關懷,多次出面催促銀行下款,才讓那一年的蟹塘順利下苗,才有了第一年的累累豐收。陳玉香懂得感恩,她說沒有雷斌的幫助就沒有陳玉香,就沒有如今的青清園家庭農場。
事必躬親,自己蹚出來的路才是實打實的
人人都知蟹農富,誰人可知蟹農苦。早春二月,正是蟹苗下塘的關鍵時節,蟹苗的質量直接關系螃蟹的成活率,影響螃蟹能生長到多大的規格,關乎一年的收成。在下蟹苗之前還需要完成蟹塘換水、消毒、解毒、肥水等一系列工作。
青清園農場的蟹苗是陳玉香自己培育的,品種命名為“長江一號”,生活中在冷泉和滁河水中,以凍魚為食,養出來的蟹個體大,肉質鮮美,滋味甘甜。她將公蟹、母蟹分開養殖,公蟹塘由80%的公蟹和20%的母蟹組成,母蟹塘則相反。為什么這么分?依據是什么?陳玉香笑著解釋道:一來,公母體形不一,一般公蟹較大,螃蟹脫殼時期會發生一定的殘殺,公母分開養殖有利于減少不同規格螃蟹的相互殘殺,提高成活率;二來,公母分開養殖的主要目的是錯開上市,便于捕撈。中秋節前母蟹基本生長發育完成,品質也好,而大部分的公蟹在中秋前基本上沒有發育完成,口感微苦,因此公母分開養殖有利于母蟹集中上市從而獲得良好的效益;再者,公蟹母蟹脫殼時期不一,一般母蟹脫殼早于公蟹,分開養殖有利于脫殼期管理投喂和用藥。這是陳玉香在二十余年的實踐中積累出來的一條養蟹關鍵之道,古道熱腸的她從不藏著掖著,不論是蟹農求助還是媒體采訪,她都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養蟹經驗,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養蟹人最難熬的是八月份。陳玉香坦言,養蟹工作在五月份之前,細致一點的新手都能做,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最大的考驗是在夏天。初夏梅雨,光合作用弱,藍藻青苔肆虐,如何挽救水草,拯救水質?上一秒還是晴空萬里,下一秒就下起了滂沱大雨,如何應對突變的天氣和氣壓?持續高溫,水草腐臭嚴重,蟹塘缺氧怎么辦?這些都是拋給養蟹人的難題,稍有差池都會讓一年的努力前功盡棄。面對這些挑戰,陳玉香顯得氣定神閑,二十年蹚出來的實戰經驗足夠讓她松弛地應對不同的實際問題。
自己富不是真的富,大家富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青清園農場出產的螃蟹大部分銷給固定的供應商,只有五分之一用于零售?!靶夫唇鹨?,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古人愛蟹,今人更甚。這幾年,朋友圈的口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人找陳玉香買蟹,南至福建、海南,北達黑龍江、內蒙古,發達的物流讓青清園農場的螃蟹走進了千家萬戶。陳玉香透露,2022年僅中秋節前一天的零售額就達到了8萬元,顧客越來越多,足以證明螃蟹越來越好。陳玉香說,大部分顧客素未謀面,他們的信任讓她感動。
青清園家庭農場現已發展到300畝,先后被評為南京市示范家庭農場和江蘇省示范家庭農場。每畝產值近18000元,年銷售營業額約500萬元,凈利潤200萬元。陳玉香是后圩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農場形成規模后,開始帶動村民養蟹致富,她說,自己富不是真的富,大家富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低溫肥水難、高溫水質差,水草活力弱、苗種擴培困難等等都是常見的困擾蟹農們的問題。陳玉香的愛人透露,臨近七八月份的時候,陳玉香幾乎忙得顧不著家,不是在自家的蟹塘忙,就是奔赴在左鄰右舍的蟹塘。后圩村一戶姓梁的蟹農,在陳玉香的帶動下開始養殖螃蟹。一天,他火急火燎地找到陳玉香,說他家的蟹塘水草上浮,活力差,水質污濁,螃蟹快要不行了。看著老梁急得通紅的雙眼,陳玉香顧不上自家蟹塘未完成的工作,當即過去查看。經驗豐富的陳玉香迅速摸清了問題所在,她分析是由于夏天光合作用強,水體中的碳元素形成了結晶體附著在水草上,形成水草掛臟。陳玉香當即決定采用乳酸菌以降低pH值,搭配芽孢菌分解大分子有機質,全池播撒,以調理水質,提高水體活性,改善掛臟。播撒兩次后,梁家蟹塘得到了及時的拯救,老梁烏云密布的臉龐終于轉晴。
家庭齊心,其利斷金
其實螃蟹養殖并不是陳玉香的第一份工作,此前她在一家公司做文員,但周而復始的無味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她也根本“閑”不下來。陳玉香果斷辭職,來到后圩村這片廣袤的大地書寫自己的蟹農人生。她打趣說,自己是個不受拘束,熱愛自由的人,就像螃蟹一樣喜歡“橫著走”。不論是辭職養蟹還是青清園農場的大小決策,只要自己想做,愛人周長兵都是雙手贊成,全力支持的,夫妻倆從來都是齊心協力。
夜幕降臨,兩人完成一天的勞作躺在床上,絮絮叨叨地安排著第二天的活計,盡管身體筋疲力盡,但因為這忙碌而美好的日子是實打實的,就覺得特別幸福。
陳玉香的兒子今年在河海大學念大一,就讀機器人專業,寒暑假在家都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勞作,清水草、打食盆,兒子干起來得心應手,毫不扭捏。提到兒子,陳玉香很自豪。她鼓勵兒子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形成自己的特長,而不是一味強調讀書。兒子陽光樂觀,熱愛足球,現在還是河海大學足球校隊的隊長。
回憶起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陳玉香說到了一件事,那是兒子高三時,班主任找到她,疾言厲色地說兒子早戀了,成績嚴重下滑,讓陳玉香回去翻翻孩子的書包,看是不是有小說、手機等影響學習的東西。陳玉香當即反駁,他沒有早戀,手機是我給他配的老年機,成績波動也正常,可能最近壓力大了,我回去開導開導。陳玉香就這樣“得罪”了兒子的班主任。直到兒子順利考上大學,陳玉香才將這件事說給他聽:我早就知道你談戀愛了,看你自己已經意識到了成績下滑,開始用功,我就沒作聲了。兒子感激地看著母親,母親的理解與尊重是他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說起教育的心得,陳玉香提到了兩點,一是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一天的學習和工作中,熬大夜,睡懶覺,只會一日日消磨人的精氣神。二是認可孩子,不拿他與他人作比較,才能養成孩子自信、自由、自強的品格,這一點尤為重要。養育孩子,從來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用心未見得全對,散養也未必不對,松弛有愛的環境最為難得。
陳玉香鼓勵兒子讀研深造,精學細學,這與她對自己的要求如出一轍。今后,陳玉香并不準備擴大農場的養殖規模,她認為養多不如養好,她要把心思花在提高螃蟹的品質上,讓更多人知道青清園農場的大螃蟹。
采訪臨別之際,陳玉香收到了街道發來的消息,邀請其參加“美麗庭院”建設的表彰大會。這些年,她不僅忙碌養螃蟹這件事兒,還積極帶動巾幗創業就業、支持美麗庭院建設等等。國家發展日新月異,社會進步氣象萬千,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已徐徐展開,她希望和更多的村民們抱成一團,闊步走、“橫著走”,建設美好的家園,讓后圩村走出江蘇,走向全國。
編輯? ?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