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1 月18 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技集團)在北京召開《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2 年)》(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藍皮書》由空間瞭望智庫編制。《藍皮書》指出,2023 年,中國航天活動將繼續維持高位運行,全年計劃實施近70 次航天發射,有望再次刷新紀錄。
會上指出,航天科技集團2023 年計劃安排60余次航天發射任務,發射200 余個航天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累計發射次數將突破500 次。其中,重大工程任務依舊繁重,要完成天舟六號、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3 次發射任務,不斷提高進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的能力;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完成3 顆備份衛星發射,進一步增強系統可靠性;將發射風云三號06/07 星、環境減災二號06 星、高軌20 米SAR 衛星、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中星26 號、中星6E、澳門科學一號A 星等,讓航天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民生,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建設;航天科技集團“新一代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將加速推進建設,2023 年計劃再發射7 顆四維高景系列衛星,為傳統、新興市場用戶提供高時效、高性能的時空信息服務。
航天科技集團2023 年還將實施宏圖一號、吉林一號、吉利星座、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組網星等商業發射任務,公開發布火箭運載余量信息,向商業用戶提供發射和搭載機會,為各類客戶提供快速、穩定、可靠的“一站式”發射服務,推動我國商業航天持續健康發展。
2023 年將全面推進探月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以嫦娥七號、天問二號、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等為代表的多個型號研制工作,完成多項商業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約工作;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提升衛星應用融入新興領域,支持重點區域經濟發展;在北斗領域實現北斗應用向系統集成和增值服務延伸,繼續深耕民航,拓展能源、應急等關鍵行業;發揮天地一體化優勢和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綜合應用優勢,聚焦行業和地方政府智能化升級契機,構建一體化的產品體系和業務綜合應用解決方案。
《藍皮書》顯示,中國已經全面建成了航天大國,進入世界航天強國行列,開啟了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從近5 年發射趨勢看,中美兩國發射活動快速增長,發射次數交替領先,發射航天器質量持續攀升,成為世界航天增長的主要動力。
2022 年,中國全年完成64 次發射任務,研制發射188 個航天器,總質量197.21 噸,居世界第二位,各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其中,長征系列火箭53 次發射全部成功,并實現128 次連續發射成功。
縱觀2022 年的中國航天,主要成就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發射活動方面。高密度發射任務有序實施、成功率保持高位,航天器研制發射數量快速增長、研制能力大幅提升,發射活動保持增長態勢、進入空間利用空間能力跨越式發展。
科技創新方面。運載火箭、載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測、應用衛星、科學和技術試驗等領域不斷創新突破,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就,推動航天科技自立自強。
應用服務方面。北斗導航服務全球,中星、亞太提供連續服務,空間基礎設施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各類應用衛星提供的通信廣播服務、國土資源服務、海洋資源服務、氣象觀測服務、應急管理服務、農業生產服務、生態環境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科教文體服務等,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
國際合作方面。開展了多種類型的多邊、雙邊合作,積極促進國際交流、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在商業航天發展方面,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由基礎制造、產品研發為主的階段進入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新發展階段,商業航天正加快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藍皮書》中展望,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中國航天將進一步賡續弘揚航天精神,開啟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發展新征程,推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為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為實現航天夢和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