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創輝( 廣東 佛山 )
作為最具東方特質、東方神韻的藝術,書法不但綜合繪畫、舞蹈、音樂等藝術元素,而且蘊含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元素。 一幀精美的書法作品,能給人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和精神享受。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真草篆隸行,名家名帖,浩如煙海。那么,如何進行書法臨帖與創作?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悟和體會。
強化讀帖意識。習書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藝術感覺選定一本字帖之后,就要對該帖進行深入的研讀、分析,無論是筆法、字法、章法,還是背景資料,都要一一研究,邊臨邊讀,邊讀邊臨,從中找出特點和規律。我對魏碑,尤其是《嵩高靈廟碑》情有獨鐘,用功猶深。該碑既有魏碑古樸、厚重、雄強的共性,又有獨特的藝術特質,無拘無束,天真爛漫。正因為魏碑是從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它既保留著古樸的隸意,又沒有唐楷的法度森嚴,欹側取勢,天然成趣,獨具魅力。康有為對《嵩高靈廟碑》推崇備至,評此碑為“體兼隸楷,筆互方圓”, 稱碑陰為神品,“得其指甲,可無唐宋人矣”。
正書貴動,草書貴靜。《嵩高靈廟碑》靜中有動,千變萬化,魅力無窮。很多字結構、筆畫夸張變形,靈動飛揚,不拘一格,煞是有趣。
讀帖要認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看清筆路,如何起筆、運筆、收筆,要了然于心。
讀帖不僅要看清筆路,更重要的是記憶,把該帖的點畫特征、字形結構,同一字的不同寫法,牢記于心。創作時,凡碰到字帖里有的字,就應該自然而然地從腦海里蹦出來。當然,不能照搬字帖里的字,要根據創作時前后左右的情況進行藝術處理。總之,臨帖與創作不能兩張皮,應該是臨什么帖,就取法什么帖。誠然,以一帖為主,融入他帖筆法更妙。
加強創作性臨帖實踐。創作性臨帖是臨帖向創作成功過渡的一個有效方法。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既展現創作者深厚的傳統功力,又應體現創作者鮮活的現代意識。藝術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有人說“筆墨跟隨時代”,這話很有道理。深入傳統是必須的,是學好書法的基礎和前提,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臨摹的層面上,重復古人,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這樣,書法藝術就不能創新、發展。我們必須在掌握古人筆法的基礎上,滲入現代意識,綜合運用現代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技法,以增強視覺沖擊力和展覽效果。因此,我們在臨習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進行創作性臨帖,解決只會臨帖不會創作的難題。
走出臨帖的認識誤區。認識決定行動,認識決定成敗。
學習書法,必須確立這樣一個理念:臨帖是通向書法藝術殿堂的必經之路,也是唯一的、最近的路。
在對待臨帖這個問題上,有些人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主要表現在:一是怕跟著別人走,沒有自己風格。縱觀歷史上真正有成就的書法藝術大師,沒有一個不下苦功臨帖的,二王如是,鐘張如是,懷素更是苦行僧式的典型案例。不臨帖,不學習古法,創作就成為無源之水,沒有繼承,就無所謂創新。即便有自己的面貌,也經不起歷史的檢驗(神人不在此列)。二是淺嘗輒止,怕出不來。臨帖是一個書家必須終生為之的事,淺嘗輒止,只能半途而廢。名滿天下的大書法家王鐸不管求字者如何門庭若市,仍堅持一天創作一天臨帖。有些人一個帖還沒進去,就馬上出來,美其名“怕出不來”。其實,不用怕出不來,要往精里臨,臨得越像越好。同一個帖,不同的人臨有不同的面貌,用不著怕失去自我。
臨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學習書法的最終目的是創作,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高品位和高境界的妙品、逸品及神品。
關于魏碑的創作, 我認為要把握好“趣”“拙”“活”“生”等幾個關鍵詞。
“趣”。“趣”是魏碑的靈魂,尤其是《嵩高靈廟碑》。創作時,一定要把“趣”字充分表現出來。魏碑作品如果失去率真、輕松、自然的天趣,極易出現“板”“呆”“平”等毛病。這里有一個審美問題,涉及個人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依樣畫葫蘆、程式化的作品,俗氣,不精神。“趣”雖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體現,但結體是最關鍵、最核心的元素,部首的錯位、開合、輕重變化有度,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安排得當,作品則頓生韻味無窮的美感。同時,一定要解決好線質問題,起筆、運筆、收筆,一定要有提按,提中按,按中提,力求每一筆都有質感,有內涵,扛得住,避免出現極不協調的硬傷。
“拙”。古拙是魏碑最突出、最本質的藝術特質。沒有南帖的甜美,沒有唐楷的森嚴,魏碑處處表現出古拙的憨態,極其可愛。古拙氣表現不出來,則魏碑的風神淡然無存。創作時,一定不能丟棄這一根本,在用筆上,該方則方,該圓則圓,有方有圓,方圓結合,粗細有致,收放自然,各盡取勢。
“活”。“活”是魏碑又一突出特征。《嵩高靈廟碑》的用筆、結體,千變萬化,極其豐富。一些點畫或緊縮,或舒展,極度夸張,卻又恰到好處。點、撇、捺等筆畫尤為豐富,千姿百態,或豪放粗狂,或寬博飛動,或精妙細膩。同一個字寫法各不相同,“而”“之”“以”“宗”等字是最突出的代表。創作時,要充分表現《嵩高靈廟碑》這種豐富性。要注意“透過刀鋒看筆鋒”,輕松自然地寫,充分體現書寫性,不要刻意去表現刀刻效果;要把篆書、隸書和行書筆意融入魏碑,把魏碑的動態美感表現出來。
“生”。我們要學會拒絕“慣性”,慣性思維、慣性手法,是藝術之敵。創作時,宜寫“生”,不宜寫“熟”。“生”能生趣,“熟”則生俗。《嵩高靈廟碑》中有很多打破陳規的地方,如“除”“際”的燕尾雙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然”的神采飛揚,“集”“民”的著意夸張,具有極強的美感。當然,即便燕尾雙飛,也要有變化,不能雷同。我們要多看、多寫、多思,創作時,敢于夸張變形,以期出彩。筆要立起來,走起來,而不是拖著走,要讓筆尖在紙上舞蹈,手要控得住筆,而不能信筆由韁,被筆控制,作品才有精氣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也是哲學,整幅作品處處充滿著對立統一,既矛盾又和諧。大小、長短、粗細、疏密、干濕、濃淡,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又處處和諧統一、恰到好處,讓人感覺舒服。創作時,要充分運用這些哲學原理,無論是筆法、字法、章法,還是墨法,也無論是形而下的技法,還是形而上的氣韻,都要不斷制造矛盾,又妥善解決矛盾,力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骨肉血氣豐滿。
要學好《嵩高靈廟碑》,還必須上溯隸書,尤其要臨習《張遷碑》,以吸收隸意筆法;同時,也要旁及“二爨”,博采眾長,以豐富作品的內涵。

老酒劉伶聯 隸書 張創輝

彭樂田詩 隸書 張創輝

金石壽 隸書 張創輝

張創輝詩 隸書 張創輝

鄭板橋詩聯 隸書 張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