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 魏澄宙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數字中國”的號召指引下,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深刻認識到數字化對重構源、網、荷、儲新形態下電力系統技術支撐的重要作用,從2019年起,主動融入數字經濟發展浪潮,將深化數字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對內建設“三大實驗室”(數字電網規劃仿真技術實驗室、電網工程技術經濟研究實驗室、輸變電工程數字智能設計及應用實驗室),力促數業融合,提升專業水平與決策支撐能力,對外大力推進“一中心一平臺”(河南省能源大數據中心、蘭考能源互聯網平臺)建設,拓展能源數字經濟藍海市場,服務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落地,在數字化轉型探索實踐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注重打牢數據基礎。整合電網全鏈條數據。依托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數據中心,橫向集成調度、運檢等專業平臺,縱向貫通規劃業務、基建業務主要鏈條,完成電網不同類型設備、系統間的運行和靜態臺賬等數據接入,采集管控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數據,實現電網異構數據融合運用。建立能源經濟數據體系。率先建成與省、市、縣政務外網數據互聯總通道,實現能源、經濟、政務、環境、氣象、社會領域,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新能源行業,世界、國家、省、市、縣、企業/居民層級數據的統一歸集管理。在蘭考縣等農村能源互聯網建設試點,實現全縣域、全品類、全鏈條能源數據可觀、可測。持續完善數據治理。堅持“技治”“人治”相融合,在實踐中形成數據清洗、質量校核、異常處理、資產盤點等處理機制,多環節保障數據準確性與安全運行,使各類數據進得來、流得順、用得上、可積累。在國內率先提出能源大數據標準框架體系,已完成9項能源大數據技術標準立項與編寫,為國內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提供指導。
注重數字賦能賦效。賦能業務轉型升級。電網規劃實現線上全流程管理,常規專題分析報告編制時間由一周縮短至半天。電網基建工程評審實現對海量設計參數特征值提取和智能類比分析,及時預警敏感信息,效率提升約23%。依托三維建模技術,在省內率先完成電網基建工程全方位正向三維設計,實現設計過程可視化、設計信息一體化、設計成果數字化。助力一線提質增效。數字電網規劃實驗室研發的重過載主變排查、大負荷分析等多功能應用App,通過在線繪圖、統計分析等手段,支撐市縣公司高效解決80%的規劃環節基礎問題。電網工程技經實驗室部署“電網環境信息查詢系統”,新冠疫情期間支撐設計單位高效開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涉豫重點項目選址選線專項工作,在極短時間內線上完成7個路徑方案、全長2760千米線路路徑的生態敏感區查詢收資。數字智能設計實驗室搭建三維設計產品模型庫,實現一次建模、全省共用,大大降低全省設計單位成本。
注重釋放數據價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國內首創“工業用電指數”,支撐省、市行業層面的總體態勢與對比分析,服務全省工業運行精準調度;國內首創“鄉村振興電力指數”,量化分析“三農”發展態勢,被全面推廣。構建“電—能—碳”模型,首次實現全省域、“7+41”行業、分地市的月度級碳排放監測分析,有效解決常規碳排放量監測分析時效性差、推廣應用難等問題。能源大數據中心建成全省首家工業園區碳監管平臺,并于鄭州數據交易中心成立首日順利交易。數字電網規劃實驗室第一時間開發屋頂光伏功能模塊,支撐縣公司做好屋頂光伏資源識別及消納預警,核心算法獲國網新能源云采納。服務公司和電網高質量發展。為提升電網防災減災能力,電網工程技經實驗室研發“河南電網微氣象輔助選址選線系統”,為工程差異化設計和評審提供有效手段。跨平臺開展我省凈負荷特性與全要素生產模擬分析,推動外電帶曲線參與交易,減輕我省電網調峰壓力。開展新型儲能保供能力分析,研究構建煤炭煤電供需預警體系,測算全省工商業客戶“電價敏感型”負荷規模,服務“十四五”電力保供。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數字電網建設,有效支撐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高質量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國網河南經研院將堅決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以建設國內一流能源互聯網咨詢研究機構為目標,將數字化建設作為推動業務創新和模式變革的重要抓手,打造數據、能力、產品多要素融合的核心資產,建設新型能源電力研究體系,形成可傳承、可發展、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與行業話語權。
一是加快打造市場可測算體系。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供需輔助平臺,實現多時空尺度下電網運行態勢和跨年度規劃運行模擬測算,圍繞供給側資源布局、需求側管理提升,提出不同情景下保供方案建議。服務全省重點行業、鄉村產業,建立涵蓋產業發展、生產特性、成本價格、用電需求、調節能力等維度的電力看產業分析體系。面向重點行業構建高頻監測的“電—能—碳”模型,為政府能源、碳排放監管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參考。
二是加快實現電網全環節推演分析。打通數字電網規劃實驗室與BPA數據接口,實現平臺雙向交互,逐步具備大電網規劃在線仿真分析能力。研發新型配電系統源網荷儲仿真引擎,實現配電網海量元件快速建模,具備全年8760小時時序潮流計算和技術經濟分析等全景仿真計算功能。搭建電網工程“選址選線一張圖”模塊,實現規選電力通道環境風險在線分析、重要密集通道精準控制。
三是加快豐富多元化數據產品。面向社會發布能源大數據中心官方網站,聚力建成河南省最全的能源數據資源匯聚共享平臺。持續優化“能源”“中原智充”App功能,為公眾打造能源服務掌中利器。持續深化“能源電力+工業經濟”等產品應用,加快推出“電力+稅務”“電力+公安”“電力+外貿”等代表性數據產品落地,發布年度能源數據手冊、充電設施發展年報等系列出版物。加快建成能源大數據中心省—地兩級建運體系,按需推進縣級、園區級應用功能建設。圍繞實驗室平臺建設、數據治理及應用,在規劃、評審技經、設計等專業領域孵化一批技術標準。
四是加快培養數字化人才隊伍。創造實驗室平臺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力爭人人具備數據敏感、數據思維、數據分析習慣。利用數字化重大項目攻關,以練代學、以干代培,給青年員工“壓擔子”,加快培養熟悉業務、精通數據、掌握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數字化方向打造科技創新攻關團隊,充分發揮專家、技術骨干的引領示范和傳幫帶作用,變“單打獨斗”為“軍團作戰”。積極參加高水平的技術交流和技術論壇,積極推介數字化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