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玉婷
(渤海大學 遼寧 錦州 121000)
國際上,對于非遺的保護,近年來頒布各項政策法規。對于手工紙的傳承,建立了譬如全國手漉和紙聯合會等相應的組織和機構。
國外對于手工造紙業的保護以日本為例,日本建立了手工和紙制造者協會等全國或地方性的組織來協調生產,溝通信息、拓展手工紙用途,拓展新領域、組織各地手工紙業者、轉移重心到傳統工藝的價值挖掘,現代工藝對紙張性能的影響。
目前我國將傳習所作為非遺傳承的媒介,使之與博物館發揮教育的作用。在非遺傳承方面,大多數為建立傳承檔案、開展專項研究、提供政策保障、給予資金支持、搭建傳承平臺、營造保護氛圍、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促進非遺與創意產業結合、創新傳播手段等方式。
“傳習楮生——打造手工紙傳習所”是一項基于傳統傳習所應運而生的創新創業計劃,是一項在經濟全球化、工藝機械化高度發展的引領下,以打造線下手工紙傳習所為核心、以現代化媒體技術為輔助手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策略。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手工紙作為藝術品,而機制紙則是消費品,前者為“小眾”(美術家、書法家、文化人士)服務,后者為“大眾”(市民、學生、各社會階級)服務,[1]傳統手工紙的生存環境受到了較大沖擊,江河日下的發展狀況使得手工紙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科學技術的發展體現著人類的進步,因而我們堅信,機制紙并非手工紙的終結者,而是手工紙品性的再造者,應當成為手工紙靈魂的拯救者和守護神。[2]
而近年來興起的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傳習所進入非遺市場,湖北“非遺”傳習所秉承“傳遞文化、傳承工藝、活化發展”的理念,以恰當的展陳方式,展現荊楚之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3]以坑青布染色制造技術為主要設計為亮點的非遺文化傳習空間,傳承當地非遺文化的洛陽伊川白沙鎮等,[4]加之以非遺政策頒布實施,給傳統手工紙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莫大機遇。
本項目引入了新興的傳習所形式對手工造紙文化進行傳承。
傳習所主要分為三部分,展覽區:主要以手工紙的展示為主題,設置手工紙的歷史闡述、手工紙工藝制作、手工紙衍生文創產品三部分內容;視頻區:主要為手工紙藝的傳播為主題,通過放映手工紙技藝微視頻、蔡倫及傳承人造紙過程情景劇、VCR短片欄目來呈現;游戲區:主要為手工紙制紙的體驗為主題,通過設置游戲問答欄目、通關游戲欄目、全息游戲、制作手工紙小游戲呈現。運用現代化手段對傳統手工所進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從而達到傳承手工造紙技藝的目的。
展覽區于手工紙的歷史闡述方面,內容可包括手工紙從創始至今的發展歷程、手工紙產品的演變、手工紙在人民心中地位的變化、手工紙的用處、手工紙的種類、現今社會對其關注度、手工作坊發展形式的呈現等。展出方式可為墻體部分對其張貼資料數據、在人們頭頂設計卡片垂下的方式展示內容,卡片形狀多樣,高度距離地面兩米左右即可、設計問答小卡片,進展之前發放,誘導其尋找答案,兌換獎品,增加對內容的掌握程度等方式進行展出。手工紙工藝制作方面,內容可包括手工紙原版制成品、手工紙制作流程呈現、手工紙流程自古至今的演變過程等內容,展出方式可為玻璃展柜、設置蠟像手拿書籍的方式將字展現于書籍人們易觀看之處等。手工紙衍生文創產品方面,內容可為古時手工紙的衍生產品展示、現代手工紙的衍生產品展示、現代對手工紙文創產品的開發等,展出方式包括將衍生品的創始人/創始博物館/創始地與文創產品一同展示,利用各地文化特色對衍生品進行包裝,分類放置等。
視頻區放映手工紙技藝微視頻方面,內容可包括將手工紙技藝結合展覽區文本內容進行視頻內容的編導,可進行招聘無劣跡演員/up主/網紅/路人等演技較高的群體進行拍攝,重點放于技藝呈現方面。可利用原生的造紙環境進行拍攝,也可以利用人造場景進行拍攝,l展示方式為VR視頻演繹、電子顯示屏、全息影像演繹等。蔡倫及傳承人造紙過程情景劇方面,內容可包括將蔡倫及傳承人造紙過程拍攝為三部分內容進行演繹。分別為蔡倫造紙過程、傳承人造紙過程、蔡倫及傳承人造紙過程串聯演繹。可利用所需各個時代的服裝以及時代背景進行造紙過程的演繹,重點應放于造紙的詳細步驟等。可利用原生的造紙環境進行拍攝,也可以利用人造場景進行拍攝。可進行招聘無劣跡演員/up主/網紅/路人等演技較高的群體進行拍攝,展示方式為VR視頻演繹、電子顯示屏、全息影像演繹等。VCR短片欄目方面,內容可包括為對現代手工造紙的現狀及其SWOT進行呈現,展示方式為可利用現場采訪、資料演繹、實景實拍、集合視頻等形式。
游戲區游戲問答欄目方面,內容可包括將手工紙相關問題及相關內容以問答形式展現,并且開發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問題進行提問,展示方式為將手工紙的各項資料進行整合收集,對其進行提問與作答。其中可按照年齡不同劃分不同階段的問題,可根據學識水平不同劃分問題難度,也可設置開放性問題,對于手工紙的歷史或是傳承與發展相關的新奇問題,留給參觀者回答,集思廣益。可增加獎勵環節,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獎品發放及在公眾平臺進行獲獎人公布等形式,符合觀眾心理學。通關游戲欄目方面,內容可包括為手工紙制作過程及工藝的體現,展示方式為分不同年齡段不同學識水平的群體進行專門化設置,每級難度遞增,進行游戲內虛擬獎勵,也可舉行比賽進行嘉獎。全息游戲方面可包括手工紙制作過程及工藝的體現,展示方式為利用全息游戲的方式分不同年齡段不同學識水平的群體進行專門化設置,每級難度遞增,進行游戲內虛擬獎勵,也可舉行比賽進行嘉獎,滿足不同需求群眾。制作手工紙小游戲方面,內容可包括手工紙制作過程及工藝的體現,展示方式為利用建模等提供相關用品,讓群眾在紙張或電子產品等地方設計游戲,為其提供技術支持。
相較于博物館,傳習所展示的內容更加靈活、全面,基于傳習的形式建設新型非遺場館,充分的創新了非遺保護傳播形式,利用觀眾參觀心理,構建新型展館,符合觀眾心理學。傳習所中所展示內容相對于傳統技藝傳承而言,更為豐富、全面,能夠更好地闡釋手工紙內容。就其劣勢而言,傳習所內部呈現需進行大量資料的收集及地點的采訪,耗時、耗力、投入成本高,且相較于博物館等機構來說,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呈現內容相對單一。就其手工紙技藝在現今的傳承程度來說,圈外知名度較低,傳習所受其影響較大。
手工紙技藝作為非遺技藝,近些年來也逐漸被關注。國家政策扶持非遺機構的建立與發展,使得傳習所社會關注度回溫,久而久之人們對非遺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加強。現今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機遇下,更是給予了非遺飛躍式發展的機遇。與此同時,將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現代時尚、現代文化間脫節的問題相處理,應對非遺市場不斷被壓縮的困境,在各大非遺機構興起的同時提升自身競爭力,提高手工紙傳習所知名度。
雖然說每一種觀點都有著自己的出發點,沒有對錯之分。但是,以“保持原樣”出發的保守派觀點更符合“非遺”精神。[5]打造手工紙傳習所將傳統手工造紙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設傳承傳統手工紙的專項機構,它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手工造紙技藝的傳承,對于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傳統手工造紙業,更應抓住21世紀改革創新、時代發展的機遇,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只有根據不同地區手工紙業的生存現狀,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扶持,制定不同的保護策略,才能促進手工紙業呈現不同的發展方向。通過傳習所的傳播,在傳承手工紙技藝的同時,豐富了非遺傳承方式,為非遺保護添色,可推進國內非遺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繁榮,增強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