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白英
張浩在斫琴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出自《列子·湯問》的“伯牙鼓琴遇知音”成就了一段高山流水的千古知音佳話。古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行云流水的古琴演奏,繞梁三日的天籟之音離不開斫琴師的貢獻。來自先秦著名樂師師曠故鄉古晉國(今山西洪洞)的張浩,是山西唯一一位沿襲古法斫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秉承唐代斫琴工藝、工序,潛心研藝,在斫琴的世界里游走打磨,承傳著蘊含在古琴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慢工出細活
張浩的“斫音琴社”在太原城鄉接合部杏花嶺區的小窯頭村非遺小鎮里,掛有“善斫”牌匾的屋子,是張浩斫制古琴的工作間,匠人裝束的他,正手持銼刀打磨著一塊長方形的木頭。古琴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在古代是文人雅士的象征。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制作古琴稱為“斫琴”,技藝極其復雜。根據工藝流程,需經過擇材、制圖、造型、槽腹、合琴、試音、裹布、刮灰、打磨、上漆、上徽、擦漆、上弦等十幾個步驟200多道工序,需要三至五年時間才能完成。張浩沿用的是唐代流傳至今的古法,從工序到材料只增不減。在他看來,漫長繁瑣的斫琴過程傾注了一個斫琴師的良苦用心,斫琴的過程也是斫心。
“每張琴來到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它們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打動人心的聲音。”好的琴音結實飽滿、音色純凈、通透有厚度,發自于共振合理的腔體,所以斫琴關鍵工序之一便是決定音色好壞的掏膛挖琴腹。這個過程是先制作面板,再制作底板,然后組合試音,視聲音情況來逐步調整面板膛內厚度然后合琴。在張浩眼里,挖琴腹是件很有技術含量又讓人覺得愉快的工作,最需要的是精準與小心。他的手中圓鏟、扁鏟、半圓鏟、直鏟及各種大小的刨子輪番上陣,通常一邊用鏟掏,一邊敲擊木料辨聽聲音。初挖琴腹后,便可在底板上開“龍池”和“鳳沼”兩個音孔了,之后把面板與底板虛合在一起,放在琴繃上繼續試音。“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圖快,否則美妙的琴音可能就會與你失之交臂。”為此,制作一把古琴,張浩把它拆合十幾次也并不鮮見。
人琴合一
游客參觀斫音琴社
從制作工藝來看,說古琴是一件藝術品,一點也不為過。斫琴,是一門制造振動和抑制振動的藝術。制造振動指木坯,抑制振動指灰胎,一抑一揚就是所謂的陰陽和合,縱橫捭闔之術。灰胎髹飾更是個慢長的過程。首先要裹布,對于裹布所用的布料,張浩采用的是國家級非遺榮昌夏布。待夏布干透后,開始刮灰上漆。按照傳統斫琴法,灰胎要使用天然生漆。生漆的預加工處理及上漆、刮漆、灰胎、裹布、干燥的過程前后就要一到二年左右的時間,光刮灰就需要一年時間,上漆也需要六個月,而且每天只能刷一道。張浩說,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原料的使用方面,選擇的木材、生漆、鹿角霜等質量好壞,都直接影響到琴的好壞。”“古琴不是擺件,而是有生命、有個性、有靈魂的樂器,保證不了真材實料,就不會產生持久而動聽的好聲音。”
張浩是山西太原人,從13歲開始學習音樂,曾是軍樂團非常優秀的薩克斯演奏員。談到與古琴的結緣,張浩清晰地記得,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開幕式上千年古琴配合紙卷軸拉開了表演的帷幕,那張從唐代流傳至今的古琴“太古遺音”,一指撥弦的厚重使人靈魂震顫。彼時的他正坐在電視機前,獨特的曲調頓時讓他著迷,激起了他學琴、斫琴的想法,他想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琴并彈奏出美妙的聲音。
為了更好地傳承古琴文化,張浩于2010年創辦了斫音琴社。他決定盡量遵循古法工藝、工序、材料等,在發掘古人精品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見解。“古琴制作方法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沉淀下來的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華。”他認為,只有先繼承傳統,才能談得上創新與變化。也因此,張浩從木材的選擇、構件的測量、木胎的加工、生漆的提純、工藝的雕琢等多方面入手,走上了經得起耐心、禁得起繁瑣、扛得住失敗的古琴斫制之旅。斫音琴社成立的十多年時間里,他用匠心填補了山西“古法手斫古琴技藝”的空白。
隨著古琴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作為山西走出來的斫琴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浩倡導將古琴文化及古人生活智慧融入到當代大眾生活的理念,讓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代發展相融。目前,他創辦的斫音琴社已成為涵蓋古琴斫制、琴學交流、文化傳承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文化中心。此外,他還經常在太原的各個小學進行古琴義務教學,在社區開設古琴免費公開課,也帶著古琴參加外事活動。他要將自己喜歡的事做得更有價值,把琴斫好、斫精的同時,推廣、傳播古琴文化,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古琴,成為古琴的傳承人。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祖宗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華韻雅樂不被遺忘。
張浩現在帶有20 多個徒弟,來自大同的年輕人黃文忠跟著張浩學斫琴已有兩年多,他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對古琴執著熱愛的精神。溫和沉靜、甘于寂寞、執著專著、精益求精,張浩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人琴合一”。操縵斫琴以為終身之好,日思夜斫以期人琴俱老。沉醉于心中所愛,注入自己的精神,在他的心里“擇一事,終一生”即是圓滿。
“我可能后半輩子都離不開它了。”斫琴對張浩來說不僅僅是職業,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靈魂的觸碰,也是一種人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