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蓓蓓

2月6日的青島城陽,寒風依然。一大早,徐進便來到萬科玫瑰里社區堆肥站查看廚余堆肥運行情況??吹蕉逊氏渖蠠釟馍v,溫度計指向66.5°C,聞著從堆肥箱飄出的泥土味,徐進的神情輕松了許多。“完全發酵的廚余垃圾,最終歸宿是土壤,變成有營養無異味的腐殖土。”徐進說。每天到鋼筋水泥叢林里的“特別垃圾堆”中走走,幾乎成為她的日常。
作為“堅持激活社區內生力量參與可持續垃圾分類和社區發展”理念的堅守者,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創始人徐進和她的團隊得到青島市城陽區垃圾分類辦的支持,深入20多個城陽社區、學校推廣“零廢棄”理念,以廚余堆肥為紐帶,推動多元參與,與垃圾分類形成借力協同,生發出以社區為基礎的“雙碳”可持續效應。幾年時間里,社區堆肥站不僅讓數百噸廚余垃圾就地堆肥回歸土壤,還延展為兒童社區教育、居民環保意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實踐場所。在這個過程中,社區內的“零廢棄”生態圈悄然形成。
“2003年,我的人生發生了重要轉折。”經歷了多年政府與外企工作的磨練,這一年,徐進加入瑪麗斯特普國際公益組織,由此開啟了她在公益領域長達20年的探索。2017年,她再次跳出自己熟悉的健康領域,創辦了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簡稱“青島你我”),開始進軍社區營造這個在青島剛剛興起的領域。
“青島天泰公益基金會邀請我們在天泰城開展為期兩年的‘愛的和弦’社區營造項目,來營造有溫度、有內涵、有粘度的可持續社區?!毙爝M說。在扎根社區深入營造的過程中,她發現了帶動居民自愿參與社區垃圾分類的“金鑰匙”。
“社區生活垃圾中超過一半是廚余垃圾。如果能將廚余垃圾從生活垃圾中分出來,進行堆肥等資源化處理,就能同時做到垃圾干濕分離的基礎分類和大幅減量?!毙爝M認為,家庭端是生活垃圾分類最重要、也是最難的環節。經過研究比較國內外其他城市經驗,她發現,源于日本的波卡西堆肥法是攻克垃圾分類家庭端的有效方法,便在天泰城社區嘗試推廣。
“我們與有意向的居民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免費提供波卡西桶和EM菌發酵粉,也教給大家使用方法?!毙爝M說,將餐前廚余垃圾切塊投入波卡西桶,密封后不會散發異味,所產生的固體肥可以填埋進種花種菜的土壤里,而分離出的酵素,除了可以作為液體肥,還能用于家庭清潔。
短短3個月時間,小小波卡西桶逐步吸引了200多戶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許多居民還化身志愿者現身說法,向身邊人傳播廚余堆肥的好處。徐進也深切感受到了廚余堆肥的“魔力”。
在很多居民看來,小小波卡西桶的作用無異于“化腐朽為神奇”。但是,隨著參與的居民越來越多,新的問題產生了:波卡西桶堆肥的產物是半腐熟肥,需要在社區集中進行“好氧堆肥”才能被“消化”,可是“好氧堆肥”的技術在哪里,易執行嗎?當時仍處于垃圾混裝混運狀態的社區能接納嗎?這一系列問題一時難倒了徐進。
正當徐進躊躇不前時,由萬科公益基金會支持的“中國廚余堆肥試點項目啟動會暨堆肥技術培訓會”為她打開了全新的視野。徐進不僅對廚余堆肥有了系統性的理解,也學習到家庭和社區規模的好氧堆肥技術。此時,由萬科公益基金會和沃啟公益基金會支持的項目也正式啟動,為干預路徑的轉變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
培訓結束后,徐進試圖在社區內尋一塊“試驗田”,卻遭到了社區和物業的雙拒絕。在嘗試無果后,徐進開始思考社區堆肥需要的條件,她發現,志愿者和自組織是社區最為核心的內生力量。在天泰城做社區營造期間,徐進培育了社區全職媽媽群體——“芝麻團”,其骨干成員陳蕾另辟蹊徑,提出要在社區幼兒園開展廚余堆肥實踐,并自告奮勇地當起了志愿者。
“天天溫度超過60℃,蒼蠅都嫌燙腳了!”徐進和團隊成員們欣喜而詳細地記錄著每天的溫度變化。從堆肥箱設計、堆肥材料收集到堆肥溫度氣味管理和堆肥育苗試驗,“青島你我”的實踐得到了中國廚余堆肥試點項目首席科學家的肯定和贊賞,也實現了堆肥由教科書落地本土的科學方式的轉變。

經過3個月的實踐,幼兒園的廚余堆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當五顏六色的廚余變成“黑金土”滋潤周邊土地時,幼兒園的師生家庭都成了垃圾分類廚余堆肥行動的擁護者和支持者?!熬瓦B一直反對我們做家庭波卡西堆肥的小區物業都主動來邀請我們做社區廚余堆肥。”徐進看到了希望。接下來,她選擇了有合作基礎的順德居社區嘗試更大規模和更深入的社區堆肥。
2019年11月,在順德居社區活潑醒目的“落葉和廚余的魔法變身——垃圾分類之源頭減量行動”橫幅下,每天早上8點到9點都會看到社區志愿者幫助居民分類投放廚余垃圾并相互鼓勵持續參與。
“行動一開啟,就有120名社區志愿者報名參加。”讓徐進更為欣慰的是,行動啟動后的兩個月時間里,順德居社區累計參與廚余垃圾投放的志愿者居民達1543人次,共處理廚余垃圾4000多公斤,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社區廚余分類準確率達100%。這讓徐進對居民主動參與分類堆肥充滿了信心。
2020年1月,《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出臺。隨之,城陽區出臺了“集中撤桶并點,定點定時投放”示范片區的建設方案,順德居社區剛好處于示范片區的建設區域中。“當社區開始規劃垃圾分類集中投放站點時,我們主動將堆肥站與之對接,而志愿者則成為帶動居民參與社區垃圾分類的領頭羊,堆肥規模也隨之擴大到15噸?!毙爝M說。
“廚余來自土壤,用自然堆肥的方式回到土壤,這就是綠色有機循環。咱們全廚余堆肥有機質含量達到86.43%,是安全有效的?!睘橥晟茝N余垃圾社區內循環路徑,徐進還同時進行了另一項實踐:在“垃圾堆”上建花園?!疤嶙h一出,可謂一呼百應。團隊、物業、居民齊上陣,還有居民主動將自家的綠植捐贈出來。”回想起當時建園的場面,徐進仍被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感動著。
在眾人的營造下,社區堆肥花園很快便初具雛形:由廢棄木板制作的標識牌格外醒目,被堆肥改良土壤滋潤著的舊輪胎小花圃精巧奪目,五彩斑斕的蚯蚓塔散落其間,雨水收集設施則讓整個花園有了灌溉水源。很難想象,在改造之前,這里曾是讓小區居民繞路而行的垃圾中轉站。徐進說,“作為廚余垃圾社區內循環的最后一站,近兩千戶居民分出的廚余垃圾在花園里實現了零外運?!?/p>
社區廚余堆肥作為居民身邊最可及的可持續循環實踐,也得到了基層政府的青睞。青島市城陽區垃圾分類辦拿出專項經費,于2022年8月在順德居社區建設了“城陽區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教育基地”和“城陽區社區廚余堆肥培訓推廣中心”,并把模式和技術的推廣納入政府支持體系中。目前,在政府支持下,順德居小區的廚余堆肥實踐已被復制至青島市內的20多個小區和學校。
“我們按照約定,把在家呵護一冬的花兒都送回來啦!”今年開春,順德居社區的“銀發護花”志愿者阿姨們手里抱著認領的花兒如約來到堆肥花園,將花兒歸位。每年冬天,她們都會把園中凍得“瑟瑟發抖”的花兒領養回有暖氣的家中,開春時節再移栽回花園,由此花園便開始熱鬧起來。

作為一家社區外的組織,“青島你我”在進入社區前就已明確其角色——發掘和培養社區內生力量,并協同社區重要利益相關方共同推動社區的改變。從天泰城社區的“芝麻團”、鄭州路社區的“能工巧匠隊”到順德居社區的“銀發護花團”,“青島你我”通過全職員工駐扎社區,帶動本地人參與到社區環境改善中來?!叭绻皇前l自內心,僅依靠外部刺激很難維持長期運轉?!毙爝M說,堆肥離社區和居民越近,社會價值越大。
“堆肥創新了我生活的‘附近’?!弊钭屝爝M感到自豪的還是她所居住的萬科玫瑰里社區經歷的“蛻變”。2021年初,社區設置垃圾分類箱時出現鄰避沖突,徐進聯絡社區兩委、物業和居民意見領袖進行選址投票,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各方積極參與社區綠色公共空間的協同共建。
社區環境和睦鄰關系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垃圾分類投放站—廚余堆肥示范站—睦鄰堆肥花園形成了綠色聯動,堆肥管理被納入萬科物業的日常管理體系,累計20多噸廚余垃圾在這里變廢為肥;在共建中誕生出紅色小樓長、余香媽媽團、睦鄰農耕隊等志愿組織,荒蕪廢棄的“社區空間”變成了有溫度、有腔調的睦鄰之家、睦鄰花園,陌生的鄰居變成了親熟的“隊友”……
“從參與的角度出發,社區廚余內循環不僅僅是一種社區廚余垃圾的解決方案,更能夠成為提升社區環境治理和自治能力的重要渠道?!毙爝M的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在今年的青島市“兩會”中,青島市城市管理局二級巡視員、副局長王鏑就青島建設“無廢城市”提出建議:將社區堆肥模式納入生活垃圾分類推進體系,在全市范圍內扶持發展社區廚余堆肥利用模式,推動社區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環境共建共治,產生更大的社區治理價值。
“環境好了,鄰里熟了,治理順了,何樂而不為?”在探索可持續社區新模式、新價值的道路上,徐進還有很多創意夢想等待照進現實。
編輯/魏偉

Xu Jin: Building “Zero-Waste” Ecosphere in Communities
On February 6, you could still feel chill winds in Chengyang, Qingdao. Early in the morning, Xu Jin checked the condition of kitchen waste compost at the Composting Station of Vanke Meiguili Community. She felt relieved when seeing the rising steam of the compost bin, where the thermometer pointed to 66.5°C, and breathing in the earthy smell from the bin.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fully fermented kitchen waste is soil, turning into nutritious yet odorless humus,” said Xu Jin. Walking around the “Special Garbage Dumps” in the concrete jungle has almost become her daily routine.
As a defender of the concept of“activating the endogenous force of comm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sustainable waste sort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Xu Jin, founder of Qingdao You & Me Innovative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 and her team have received support from the Waste Sorting Office of Chengyang District, Qingdao. They have entered more than 20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of Chengyang to popularize the “zero-waste” concept, and strived to promote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with kitchen waste compost as a link, and form synergy with waste sorting so as to produce a community-based sustainable effect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e community composting station has not only enabled hundreds of tons of kitchen waste to return to the soil by in-situ composting, but also extended into a practice place for children community education, residents’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a “zero-waste” ecosphere has quietly emerged in the comm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