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王進,任群翔 (沈陽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2019 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中華兒女秉承尊重科學、生命至上、命運與共的宗旨舉國同心、眾志成城奮力抗擊疫情,最大程度地守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取得了重大歷史性的成功。更重要地,在這場驚心動魄艱難的疫情阻擊戰中,形成了中華民族最閃耀的精神豐碑—抗疫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1]。這種精神,彰顯了真正的中國精神的深刻內涵和實質,也切實勾畫出我國醫務人員的職業素養。偉大抗疫精神折射出新時代的光華,這種時代精神將熠熠生輝,在全面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發揚光大。
后疫情時代,整個社會對醫療水平和醫學人員職業素養的需求不斷提高,這些需求的變化,必將促進基礎醫學教育和技術創新協同發展。高等院校培養的醫學人才是為國家輸送優秀醫務人員的重要渠道,這也給高等院校教育的革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堅實的基礎教學質量的保證下,切實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最新涌現的醫學前沿熱點問題,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建設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環境,為國家培養真正高規格、高質量的醫學領域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有效途徑。因此,本文以高等院校醫學專業學生培養為背景,以適應后疫情時代醫學發展為目標,以培養高質量創新創業型醫學人才為宗旨,將抗疫精神引入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有機融合,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創新創業型醫學人才,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培養路徑。
席卷全世界的新冠病毒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認知,同時也為當代教育改革,尤其是當代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發展方向[2]。抗疫精神彰顯了醫務工作者對生命的崇尚和熱愛,突出了醫學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思政教學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肩負著“培養什么人”的使命。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將抗疫精神有效滲透到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可有效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強化思政教學對學生的精神指導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把高校雙創教育的地位提高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高度,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水平成為衡量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標度[3]。在萬眾創新的后疫情時代,社會對醫療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就亟需更高的醫學創新能力[4]。例如對高端生物技術、精準預防及檢測技術以及有效的治療技術的創新需求進一步增強。高等醫學院校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如何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求,提高醫學專業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將成為提高醫學領域核心水平的關鍵性指標。在這樣的大背景指引下,醫學專業教育在保常規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更需要切實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與現代醫學最具前沿性的問題緊密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切實地讓創新教育滲透在醫學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才能不斷提高醫學科學研究的能力與水平,培養出高水平創新型醫學人才。
以遼寧省三所醫學類高校的醫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開展了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3 000 份。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及深入了解遼寧省高等醫學院校的發展情況,經過與多位專家深度訪談分析得出目前融合教育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教師隊伍及學生普遍存在思想轉變不及時,創新動力缺乏,對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統籌的認識和理解,出現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接受度大打折扣。
(2)缺乏教師隊伍間的交流,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體現不充分;在實踐方面,呈現典型的拘泥形式的范式教學,無法形成有效的實踐平臺。
(3)教學、實踐一體化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校內、校際及社會資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實踐平臺的建立有待加強。
如何將偉大的抗疫精神思政教育融入醫學專業雙創教育教學,使醫學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培養出具有高職業情懷的高水平創新型醫學人才是高等醫學院校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教學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為什么融合”“如何融合”“融合的局限性”等具體問題和邏輯關系,以使融合教學取得更好效果。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形式上為兩種教育模式,但本質上是互通的,相輔相成的,兩種教育活動的宗旨都是在指引當代大學生保持有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養[5]。而在后疫情時代,作為未來的醫學工作者,將抗疫精神思政教育的不斷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醫學人堅韌的意志,救死扶傷的堅定信念以及仁德之心。雙創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正確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引領。與此同時,雙創教育中對創新創業精神和團隊觀念等的要求,也屬于思政教育的范疇,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融合貫通[6-7]。
若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的深度融合,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逐步推進探索。
在理論方面,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協調有序,保障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融合的順利推進。其次,更新高校的教學理念,創新思路,勇于大膽地開展教學改革,摒棄傳統的將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割裂的教學模式,對兩項教學活動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保證思政教育充分發揮浸潤作用同時,注重發揮思政教育在創新創業類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深化和拓展作用,在教學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
在具體實踐方面,(1) 在課堂中,進行有序銜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學形式。以抗疫精神思政教育走向課堂為例,在講授醫學相關專業領域創新創業思想的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抗疫鮮活的案例,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多地了解社會,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綜合能力。(2) 在課堂講授之余,高校要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在具體實踐中建立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醫學生的仁德素養,堅定醫者的理想信念。實現“引進來”“走出去”雙模式結合,為學生提供走進名企、醫院以及雙創示范基地進行切身實踐,加強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主動與社會相關醫藥產業、其他高等院校以及國外醫療機構等共同針對性建立共享實踐平臺,合作育人,有助于醫學科研理論的深入探索,同時使醫學實踐形式多樣化,最大限度地將社會資源引入到二者融合發展中來。(3) 將雙創教育活動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載體,構建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有機融通,互相滲透發展。
將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研究的趨勢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 始終堅持以思政教育為導向;(2) 堅決貫徹執行理論結合實踐;(3) 逐步深入實現學科交叉融合。
最初,有關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出發點主要是關注從培養雙創能力的維度去編制課程體系,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地轉型升級,尤其近幾年疫情影響,整個社會進入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空前嚴峻,國家提出用創新驅動發展,在這樣的社會宏觀背景下,雙創教育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就愈發重要,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這種趨勢也帶來了如功利化、利益化等問題凸顯。因此,抗疫精神思政教育在雙創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引領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價值引領和人才培養方面。如何做好思政教學,建立適當的價值滲透和干預機制,使其內容和形式更好地貼近實際和生活,抓重點、講故事,潛移默化地將抗疫帶來的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行滲透。以實踐為載體,多維度滲透抗疫思政教學,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理論與實踐結合是新時代思政課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實現課本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實現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的必要條件。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推動思政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使校園小課堂 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實現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近些年,高校更加重視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競賽項目和相關教學等實踐活動的舉辦,為思政教育融入雙創教育提供了較好的實踐平臺。此外,將學校、課堂和社會有效協同,建立完善的立體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課堂講授探討,校園活動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學有所用。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也有助于其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有助于奉獻精神、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培養。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學科細化,任何一個單一的學科都難以獨立發展,學科發展呈現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融合研究未來的趨勢也應該逐步實現跨學科的融合。新興交叉學科群有效促進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之間的協同發展,有效激活各學科之間理論、觀點和方法的同頻共振,同時也給思政教學注入不同的視角和新的解讀方式。高等院校具有不同學科教育背景,奠定了交叉學科研究的基礎,為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平臺。另一方面,社會上短視頻,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的出現,給二者的有機融合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與內容。如何利用新興媒體的力量,趨利避害,充分利用網絡積極的價值引導功能,將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延展了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廣度。未來,學科交叉現象在思政教育融合雙創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會愈發重要,這也是未來思政教育融合雙創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雙創教育是我國謀發展、謀未來的必然趨勢和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當下高等院校在新時代的重要時代使命。目前,高校逐漸加大雙創的教育力度,積極完善相關體系制度,革新教育方式。然而,將抗疫精神課程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實踐的融合發展依然任重且道遠。希望未來更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工作者能夠繼續關注這一課題,吸取更多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