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深魁

?陳耘嘉(后排右二)帶著親子家庭體驗茶文化
“人,不能忘根!我是來自寶島臺灣的新茶人,在福建耕耘打拼就是回歸故鄉……”在近日的一場兩岸交流活動中,“80后”臺青陳耘嘉的一席分享,打動了在場所有人,也讓不少兩岸青年對扎根鄉村有了更多憧憬。
陳耘嘉是位“臺三代”,爺爺祖籍地尋根、父親返鄉種茶的經歷從小熏陶著他,族譜上“漳平官田鄉”的字眼也漸漸有了清晰的模樣。“故鄉”二字驅使著他追隨祖輩的腳步,延續割舍不斷的兩岸情緣。
“我是帶著夢想和使命感來到這里的。”一直以來,陳耘嘉都將爺爺的囑托銘記在心。
他的爺爺陳岳山是島內知名的書法家。1948年,陳岳山從漳平赴臺教書,此后因兩岸隔絕與家人分離數十載,家鄉成了回不去的遠方。直到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陳岳山終于踏上日思夜想的故土。然而,陳岳山的父親已抱憾離世。
此后,為回饋鄉梓,陳岳山多次為家鄉捐資,修宗祠、鋪道路、設立獎學金,更立下“日后兒孫定要回鄉投資,造福鄉里”的誓愿。
7歲那年,陳耘嘉跟著爺爺回故鄉探親,“原來福建還有這么多的家人”。在陳耘嘉看來,爺爺是用行動告訴他,“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本”。2005年,陳耘嘉的父親陳憲智回到漳平投資種茶,開墾600多畝高山茶園,成為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的首批臺農之一。
十年耕耘,青山綻新顏,鄉親們提起陳憲智都會豎起大拇指。2015年,陳耘嘉來到岳山嘉茗茶莊園看望父親,發現這里有好山好水,更有好政策,于是辭了臺北的工作,來漳平和父親一直打理茶園,也延續爺爺對故土的愛。
“我想把臺灣休閑農業的新理念、新技術引進來,為游客打造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彼時,大陸“雙創”方興未艾,讓陳耘嘉嗅到了新機遇。自此,他一頭扎進了閩西的小山村,夢想在故鄉的沃土里生根發芽。
老茶園如何煥發新活力?這個問題困擾了陳憲智很久,而年輕人的新思維和新創意,恰恰是老茶園脫胎換骨的關鍵。
于是,陳耘嘉帶著滿腦子的創意和想法,拉開了茶園“蝶變”的序幕。
與父輩們傳統的種茶賣茶模式不同,陳耘嘉有著更時尚的理念。搞茶旅融合,讓一片茶葉“接二連三”(指連接第二第三產業),是他計劃的要義。“我們的定位是集吃、住、玩、研學、體驗于一體的人文休閑茶園。為了讓游客更親近自然,我把老茶廠改造成民宿、茶館、觀光農場和藝文空間,游客可以欣賞茶園風光,體驗采茶、制茶,還能品茶香、體驗茶染、制作茶皂等,深入了解茶文化。”
將茶事和旅游相結合,岳山嘉茗茶莊園很快火了起來,年游客接待量達上萬人次。身著采茶服,腰系小竹簍,跟著茶農學采茶,手工DIY一份高山茶,再給父母沖泡一壺好茶……一群群“小茶人”在茶園體驗農耕的畫面,如今時常在這里出現。
2016年,岳山嘉茗茶莊園被評為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2017年,入選福建省現代觀光工廠。在日前舉辦的首屆海峽鄉創大賽上,岳山嘉茗茶莊園文旅民宿摘得大賽鄉創類銀獎,陳耘嘉還榮膺“鄉創之星”稱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為有好山好水好茶,現在民宿一房難求,下一步正籌劃拓展經營空間,增設餐廳、茶吧臺、茶文化教室等,希望給大家帶來更好的鄉村游體驗。”陳耘嘉說。
推廣茶旅融合之余,環保專業出身的陳耘嘉還有另一層期待。
“臺灣有很多觀光農場,盡管特色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陳耘嘉說,想要永續發展,一定得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讓茶園回歸自然。
采用自然農法種茶,為當地提供一種生態農業的樣本,是陳耘嘉交出的“綠色答卷”。“我堅持自然農法,不噴灑農藥、除草劑,雜草又可以做肥料,目的是做天然健康的好茶。”
將這種理念落實到茶園,陳耘嘉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父親也擔心產量掉下來。可事實證明,這樣的生態茶供不應求,很受茶客歡迎。”陳耘嘉說,“雖然量少了一塊,但售價水漲船高,收益比以前翻了一番。”
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旅游“紅利”紛至沓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在岳山嘉茗茶莊園開展團建活動,還有不少學校組織學生到茶園研學、體驗農耕,兩岸茶會交流活動也時常在這里舉辦,陳耘嘉的茶園和民宿成了網紅打卡地。
帶動更多農戶邁向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添把柴”,是陳耘嘉的下一個目標。“希望大家齊心協力,把景點、民宿、茶園串起來,讓游客可以從山下玩到山上,去不同的村子走走、品嘗不同的好茶、吃地道的美食,既能增加茶葉銷售,也能帶動周邊的餐飲、住宿、物流等產業發展,美了鄉村環境,也鼓了鄉親口袋。”陳耘嘉信心十足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