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穆陽芬

新年伊始,和寒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前章村大型連棟溫室內的郁郁蔥蔥、生機盎然。
大棚溫室內寬敞整潔,紅色、黃色的串收番茄掛在3米多高濃綠的秧上,除了采摘和包裝的工人外,幾乎看不到其他人工作業場景。
這里是北京首個高效設施農業試點項目——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由首農食品集團西郊農場旗下的北京翠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2021年6月啟動,同年底完成,一期面積10萬平方米,是京津冀地區單體最大的連棟溫室。
在溫室內,一排排番茄植株的根部并不見土。這是因為翠湖工場連棟溫室采用椰糠作為無土栽培的種植基質,確保根系環境健康、安全。懸掛式的栽培系統,使番茄從定植到果實成熟的全過程都懸掛在“幾”字形的栽培槽上。在一排排番茄之間,還能看到工人站在升降車、打葉車上作業,兩個區域之間還有載著一箱箱番茄的作業車穿梭行駛。
在大棚內,能看到許多管線和傳感器,用來控制番茄生長的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環境條件,以及植株生長所需的水肥灌溉。溫室內的番茄通過熊蜂授粉,走在里面,不時能看到熊蜂飛出。
溫室有8個區域,引進優新番茄品種39個,目前主栽品種為串收櫻桃番茄和鮮食口感番茄。2022年,首批番茄產量達700噸,完全投產后產量達2000噸。據介紹,串收櫻桃番茄酸甜比合理,吃起來層次感豐富,目前的市場反饋很好。
“翠湖工場大型連棟溫室的目標就是做設施農業的高科技集成和示范,發揮連棟溫室高投入、高產出的優勢,提高土地的產出率。目前,單位面積的番茄產出率是普通設施大棚的3倍以上。”北京翠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新旭,翠湖工場是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連棟溫室集成了各種數字化技術、智能裝備以及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已經實現了智能化、標準化、專業化的“三化”生產。
借助智能化和標準化的管理,翠湖工場大型連棟溫室在土地的利用率、勞動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方面較傳統設施農業相比都有所提升。李新旭表示,連棟溫室內1個工人可以管理3畝地,環境溫度、濕度的控制及水肥的管理都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智能管理。
在水肥管理方面,番茄植株的根部附近插著滴灌的導管,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定時開啟進行“水肥一體”滴灌。李新旭介紹:“作物的養分配方是溫室的生產運營核心策略之一,會根據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調整。”目前,溫室兩周進行一次全元素檢測,根據檢測結果調整配方,對作物的生長狀態、果實品質實現相對精準的調控。
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打破土壤連作障礙、肥藥施用、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嚴重制約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通過光、溫、水、氣、肥等環境控制系統協同互促、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示范,將上述關鍵技術與農業投入品、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等技術集成為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并進行示范和推廣。
目前,國內的設施農業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大型連棟溫室數量約占5%。雖占比不高,但近年來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在北京,大型連棟溫室的科技引領和示范作用明顯。翠湖工場也希望做北京市乃至全國的設施農業科技創新的標桿。“我們在生產示范的基礎上,聯合科研院所和企業對生產的瓶頸或技術難點進行攻關,以形成北京特有的技術模式和產品,然后再向全國進行示范和推廣。”李新旭說。
經過生產運營,李新旭認為,近兩年在大型連棟溫室中試驗的一些品種以及無土栽培的技術、配套的設施設備,未來都可以應用推廣到普通的設施農業中,引領傳統設施農業提檔升級。此外,一旦勞動力成本成為制約生產力的主要因素,大型連棟溫室規模化生產優勢將更加明顯,它可以很好地匹配專業化的省力工具。
翠湖工場擁有一支專業的技術團隊,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的技術人員有13人,他們為生產提供智力支持。目前,翠湖工場已有20多家供應商渠道,并不斷拓展商超以及線上銷售渠道。“在生產運營上,我們短期內將著力做好產品的標準化。”李新旭表示,未來愿景是以生產運營為依托、科技為支撐,提升產量和品質,形成翠湖工場設施農業模式,立足海淀、面向北京、輻射全國,打造產研融合的設施農業高科技園區。
2012年至2021年,北京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69%上升到75%,據規劃,到2025年北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7%,設施農業機械化率55%……看完翠湖工場的大型連棟溫室的生產場景,這些數據更加鮮活了。
我們能夠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設施農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將會持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