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喆璐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5年,根據海宴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瑯琊榜》受到眾多觀眾的喜愛,并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電視劇《瑯琊榜》是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山河為主線,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斗爭。在劇中,把控全局、引導故事情節變化發展的完全是男性角色,是一部典型的以男性為主的權謀影視劇。縱觀該劇的演職人員表,40位主要演員中只有9位女性角色,在男女演員的數據比例上,其與《甄嬛傳》《羋月傳》《延禧攻略》等為代表的以女性角色為主的宮斗劇不同[1]。在這樣一部以平反冤案和權力爭奪為主要內容的影視劇中,導演與編劇塑造的多樣化女性角色和傳遞的女性主義思想,打破了傳統的以父權、夫權為主導的社會下的女性固有形象。但是《瑯琊榜》的劇情背景大致設定在南北朝時期,依然在三綱五常這一儒家倫理文化架構背景之下,所以當時的女性角色并未完全打破父權和夫權的制約,劇中的不同女性的思想呈現出突破與不變兩方面的狀態。
劇中戲份最多的女性角色是霓凰郡主,導演和編劇為霓凰郡主設定的身份尊貴且多樣。作為驍勇善戰的女將軍,霓凰郡主不僅是瑯琊榜上唯一一位位居前十的女性武功高手,也是受萬民愛戴、守護云南邊境身份高貴的一品軍侯,更是受皇帝信任而被親封的郡主。
該劇對霓凰郡主的人物設定也不僅僅停留在顛覆傳統女性設定的強勢大女主形象上,也有很多片段展現出了其大家閨秀、嬌羞微露的形象。例如,對梅長蘇,她的未婚夫婿、青梅竹馬,她又顯露出溫柔與嬌羞的一面,不時流露出女性沉浸于愛情中的自然狀態。在霓凰郡主確認梅長蘇是她的未婚夫后,兩人再次見面時,一貫行抱拳禮的她在梅長蘇面前行使的是傳統女子行的稽首禮,呈現出女子端莊溫婉的一面,更讓觀眾對這個強勢形象產生憐愛之情。當得知梅長蘇曾經經歷的痛苦時,在戰場上能以一敵百的她也忍不住躲起來流淚。霓凰郡主不僅是一個英姿颯爽、提槍能戰的巾幗英雄,在面對皇帝想要為她舉辦比武招親之時,她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巧妙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皇帝的偏愛來打破古代傳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霓凰郡主這一形象的突破不僅僅體現在人物設定上,還體現在她對許多關鍵性劇情的推動:她能在譽王謀反逼宮時,及時帶領一千守陵將士趕到九安山護衛皇帝安全,擁有著非比常人的魄力;在劇中,大梁邊境各國來犯、四面楚歌,她毫不猶豫選擇回到南境作戰,更是在得知梅長蘇命不久矣的時候,依然支持他以統帥的身份回到戰場。這樣的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構建同其他以女性為主的宮斗劇不同,霓凰在劇中不會因為感情而失去自我和理性,在她的人生詞條里更多的是家國天下和人間炊煙;面對兒女情長,她更多的是選擇默默支持和守護。兩重性格的表現讓霓凰郡主的形象更具突破性。
靜妃是靖王蕭景琰之母,原是梁帝的一位并不被關注和寵愛的妃子,最初是作為醫女被林府派進宮里來照顧宸妃(梅長蘇的姑姑)。她居宮中20多年,并不刻意爭寵,但也并不是軟弱無能。在靖王走上奪嫡之路后,作為母親的她充分展現了其聰明才智和沉著細致,成為靖王奪嫡之路上強有力的后盾。
在靜妃身上,導演和編劇展現了她作為妃子、母親和林帥府中的醫女,在三重身份中不同的性格。作為妃子的她,在面對皇帝的時候,盡管帶有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傳統理念,但她既沒有其他嬪妃那種阿諛諂媚之態,也沒有為贏得圣上的歡心而機關算盡,而是通過自身高明的醫術和冷靜的性格獲得皇帝的寵愛。作為母親的她,在深宮中也有著對兒子最本真的愛意,面對靖王四處征戰,無法隨時入宮,靜妃也只是一直記著兒子喜愛的點心,數著兒子進宮探望的日子。面對靖王奪嫡的選擇,她也并沒有不計一切為其爭權奪利,只是默默地在旁邊支持著他,關注后宮的動態向兒子反饋。作為在林帥府中長大的醫女,面對林府和宸妃蒙冤,她心底里一直堅信他們的初心從未動搖,始終默默維護著赤焰之火。因此,劇中對靜妃這一人物的建構有著兩層意味:表面上的她十分柔弱,不爭名分,不爭寵愛,即便是皇后刻意挑釁,也默默忍受,沒有半點兒反抗之舉;實際上靜妃淡定從容,忠誠于內心的信仰,永遠置身于權力斗爭之外,卻在無爭中走向了權力的頂峰。
電視劇《瑯琊榜》將其一以貫之的赤焰初心也加注在了靜妃的人物塑造之上,面對林府的奸人陷害、親人的蒙冤慘死,靜妃始終堅守初心。在兒子靖王走上奪嫡黨爭之路后,不僅不忘自身信仰,也在時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在渾濁的污水中前進也不要忘記本心,堅守心中的道義和情義。
秦般若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譽王身邊的女謀士,她掌控著滑族的眼線集體“紅袖招”,而她真實的身份是滑國攝政王之女,也是滑族璇璣公主的徒弟。滑族被大梁滅族后,她立志復仇,擾亂大梁朝政,以復興滑族為目標。在劇中,秦般若可以算是譽王謀反這個關鍵劇情的直接推動者,她得知自己一直扶持的譽王有著滑族的血脈后,煽動當時同靖王斗爭而失寵的譽王重新振作、起兵謀反。
雖然秦般若在劇中是反面人物,但是,她在譽王身邊所展現的智慧和謀略卻不容小覷。譽王在與太子對抗時,能夠占得上風都與秦般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即便是反面人物,秦般若這個角色也是導演和編劇最大膽的一個挑戰和突破。雖然秦般若最后計劃失敗,沒能善終,也沒有完成她為滑族復國的目標,但作為古裝劇中少有的有膽識有智謀的女性角色,也博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
《瑯琊榜》中還有晉陽長公主(梅長蘇母親)、祁王之母宸妃、滑族璇璣公主、滑族玲瓏公主等女性形象,她們的面容從未在劇中出現過,對于她們的形象建構往往只存留在劇中人物的言談之中。晉陽長公主作為林燮將軍的妻子、林殊的母親,有著對夫君和兒子絕對的信任和面對污蔑的不屈;祁王之母宸妃林樂瑤出自林府,帶有將帥府的忠烈;滑族的璇璣公主和玲瓏公主作為最高首領統帥著整個民族和國家。劇本將常通過男性角色體現的忠、義、家國情懷等高尚品格放置在女性群體形象中,整部劇對女性形象的建構更加立體且更具突破性。
電視劇《瑯琊榜》從女性角色的生活重心、關鍵劇情的走向和權力的掌握三個方面讓觀眾看到了女性形象的變化。
電視劇《瑯琊榜》中女性角色的生活重心不再是男性,不再是愛情,而是擁有自己遠大的抱負,甚至心懷家國天下、百姓安康。霓凰郡主一心為大梁守護云南邊境,作為將軍、身為姐姐,個性獨立且擁有云南藩王的絕對權威;在敵國來犯時,她為了大梁子民、百姓安康而義無反顧地回到南境。不僅如此,秦般若盡管是反面角色,但她內心為滑族復國的目標也是讓觀眾眼前一亮的。女性在重大關頭的理性抉擇,體現了她們內心深層次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情節設定更加凸顯女性在重大關頭的責任擔當[2]。
電視劇整體劇情走向是以梅長蘇的謀劃為主導的,但在譽王謀反、赤焰舊案翻案等關鍵性劇情中,都表現出了女性對于事件發展的重要影響。譽王謀反的一部分原因便是受秦般若的煽動,是秦般若得知自己一直扶持的譽王有滑族的血統,便鼓動譽王在皇帝春獵之時起兵謀反。雖成王敗寇,譽王最終謀反失敗,未能善終,但此關鍵劇情是女性在權力之爭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典型體現。不僅如此,蒞陽長公主在皇帝壽宴上為赤焰舊案翻案的貢獻也不容忽視。蒞陽長公主出身于宮廷,為保全自己的孩子、丈夫一直選擇與世無爭。但她內心的那份善良和大義促使她選擇了在朝堂上慷慨陳詞,為赤焰舊案翻案,成為劇中關鍵劇情發展的重要人物。
在劇中,包括霓凰郡主、夏冬等在內的許多女性也逐漸向權力靠近,她們不僅可以上朝為官,也可以作為將帥帶兵打仗,所擁有的個人成就完全不亞于男性。尤其是劇中構建的夏冬這個角色,她不僅是懸鏡司的獨立掌鏡史,更是金陵城中眾多富家公子的老師、師父。雖然她的師父夏江陰險狡詐,但她始終不愿學習師父的處事之道,她為人正直善良,處事光明磊落,也因此成為皇帝重用的女官。
《瑯琊榜》能夠突破傳統影視片中對女性角色的構建有三點原因:首先是電視劇《瑯琊榜》的出品公司很巧妙地利用了當下影視劇的缺口,在宮斗劇層出不窮的時代,觀眾對以女性角色相互斗爭為主體的中國古裝劇興趣降低;其次是中國影視劇市場的受眾多以女性為主,設定多樣的女性角色更能受到女性觀眾的青睞;再次,現實生活中女性獨立意識在逐漸覺醒,這些身披古裝的女性形象歸根結底還是對現實生活中女性形象的映射[3]。在時代發展之下,也有如劇中身披戰袍、血戰沙場的女將軍一樣的獨立女性,她們更愿意在影視劇中看到同她們一樣為自己、為國家奮斗的強大女性。其實,不僅僅是《瑯琊榜》,近年來火爆熒屏的《陸貞傳奇》《三十而已》等電視劇,也在講述女性如何獨立自強從而取得成功、贏得榮耀的故事。這些影視劇的爆火都說明了市場甚至時代對女性角色期待的轉變,觀眾更愿意看到不同性格、更加豐滿立體的女性人物形象。
電視劇《瑯琊榜》在禮儀文化、服飾妝容等方面展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漢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思想,封建禮教所提倡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這一儒家倫理文化規范下,在男性權力主宰的等級社會中,女性成為依附于男性的附屬品和附庸品,她們逐漸喪失了自我,所以在劇中也不缺乏墨守成規的女性形象。
中國以往的古裝權謀劇,尤其是宮斗劇中所展現出的女性形象雖然有智慧、有思想,但她們的生活中心依然是皇帝,大多數女性都依附于男性。電視劇《瑯琊榜》中譽王的養母言皇后和太子的生母越貴妃是典型的傳統女性形象。在電視劇中,雖然身為皇后卻沒有像越貴妃和靜妃那樣得到皇帝的寵愛,為了自己至尊的皇后之位,更是為了養在自己膝下的譽王能登上皇位,一直芥蒂后宮中的嬪妃。前期想盡辦法不能讓越貴妃“騎到自己的頭上”,后期安插眼線在靜妃身邊,絞盡腦汁想抓到靜妃的把柄。
身為太子之母的越貴妃在前期十分得寵,作為太子奪嫡路上的強大助手,她拉攏朝中大臣,能夠利用皇帝對她的寵愛極大地增強太子的優勢,使皇帝的心向太子傾斜。尤其是在劇中為霓凰郡主擇婿的片段,越貴妃作為利用手段想要強行拉攏郡主,這一情節構建了越貴妃作為傳統女性思想狹隘的一面。皇帝面對她做出的不堪行為馬上褫奪其封號將其降為嬪位,后來卻又為了樹立君威重新復位,越貴妃的成與敗皆由皇帝決定,沒有自我生活中心的她完全只能仰仗于皇恩。
電視劇《瑯琊榜》中雖然男性角色居多,但是對于女性角色的建構除了霓凰郡主、靜妃、夏冬和秦般若等立體人物形象,還有譽王妃等這類典型的扁平人物形象[4]。譽王妃扮演著賢良淑德的賢內助形象,幫助譽王打理王府。她會因為譽王和秦般若走得親近而面露難色,但是作為賢妻的她卻又提出讓丈夫迎娶秦般若的建議,做人做事的邏輯完全喪失自我,個人的生活也是如履薄冰[5],最終也因為丈夫譽王的謀反失敗而自盡身亡。
小角色女性作為乖順的弱者形象用來襯托其他英姿颯爽的抗爭者形象和聰慧機智的謀略者形象,她們被同時放在一個以男性權謀為主的影視劇中,在對比中傳達女性意識的覺醒。
中國每部古裝權謀劇都會塑造出許多經典的女性形象,而《瑯琊榜》作為這類電視劇中的經典之作,塑造的女性角色多元、立體,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雖然電視劇的故事劇情多為虛構,但其受眾仍為現實觀眾,角色的構建、思想的傳達都應當映射當下的社會生活。這樣的劇情安排和角色構建意味著女性意識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已逐漸覺醒,因此,越來越多的影視劇改變傳統思路,創新劇情走向,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塑造多元的女性角色。電視劇《瑯琊榜》塑造了極具突破性的女性角色,也通過與傳統女性角色進行對比,展現另類女性的思想覺醒和意識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