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臻慧
(作者單位:成都市廣播電視臺)
數字壓縮技術和無線網絡技術不斷發展,使得傳統電視媒體與新興網絡媒體相互聯系和滲透,從而開啟了媒介融合時代。特別是近幾年,傳統電視媒體制作的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其社會影響力已開始超越傳統電視新聞直播[1]187。媒介環境和媒介形態的變化,促使電視媒體不斷創新作品。特別是在移動端傳播的作品,從內容、表達、呈現,到包裝、主持、報道方式等,各環節、全流程都要全面創新,以全新樣態提升傳播效果[2]。這給長期在演播室按稿播讀的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帶來挑戰,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作為成都市廣播電視臺的新聞主持人,筆者不僅承擔日常電視新聞節目直播工作,還需奔赴新聞現場,承擔手機移動端《直播IN成都》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工作。如果出現突發情況,還需要自己帶上手機和流量包,既當主持人又當攝像師,一個人完成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主持人不僅需要具備傳統電視新聞節目播報、主持專業能力,還要能“切換賽道”,具備在手機小屏上做出有“網感”的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的實操能力。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對于地方電視臺而言,單一電視渠道傳播不僅難以形成現象級熱點,最終還會使自身處于邊緣化狀態[2]。因此,多媒體、跨平臺、立體化傳播是電視媒體強化傳播影響力的必然選擇。堅守電視大屏傳播渠道的同時,利用客戶端、微信、微博,入駐頭條號、抖音、快手等平臺,打造新聞傳播新媒體矩陣,“大屏+小屏”多屏推送新聞直播報道,是傳統電視新聞節目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與此同時,傳播渠道多元化也對電視新聞主持人提出新要求。換言之,電視新聞主持人不僅要具備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主持、配音、采訪能力,還要適應融媒體不同平臺的不同要求,熟練掌握全媒體傳播報道技巧。以筆者所在節目《直播IN成都》為例,主持人不僅要承擔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配音等工作,還要承擔新媒體矩陣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工作。主持人必須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點,不同目標受眾的接受習性,去呈現不同的內容產品,如此才能在融媒體時代立足,并提升自身傳播影響力[2]。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互動更加實時,交流方式更加多元,這為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人際溝通創造了更多有利條件,使得面對面即時互動成為現實。受眾與主持人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傳統電視新聞中獲取信息和給予信息這樣簡單的信息交換關系。盡管電視媒體開發出熱線電話這樣的交互方式,但篩選后呈現的互動結果總是片面且滯后的[1]198。而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中,傳播者與受眾間的交互性更強。比如,主持人在直播報道過程中可以實時接收網友評論;網友的評論可以顯示在視頻下方;網友不僅可以自主討論,而且能夠與主持人交流、討論;主持人甚至可以根據受眾反饋,及時對自己的直播報道作出調整。當然,這都要求主持人提升專業素養,在實時互動的傳播交流中,積極發揮傳播者的意見主導作用。
與團隊作戰的傳統電視新聞直播相比,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更像雙人甚至單兵作戰。“一位攝像師+一位主持人”就是一個報道團隊,甚至有時主持人帶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一場直播[3]。由于新聞采訪報道區域和范圍有限,《直播IN成都》的報道選題中,重大、突發新聞事件的直播報道占比只有兩成左右,剩余的都是策劃型報道。策劃型直播報道相比突發新聞其時效性和關注度較低,這就更需要在報道角度、報道手段和呈現形式上做好策劃,推陳出新。這也意味著,在傳統電視新聞直播中,由多人完成的策劃、組織等工作,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中,多由主持人一人完成。主持人需要事前踩點,多方聯系,查找背景信息,設計直播環節,準備道具,甚至還要提前做好針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應急預案。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不能只停留在主持領域,需要延展新的舞臺,根據策劃直播常態化要求,學會使用互聯網新技術,并兼備主持人、記者、編導、宣推等多工種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在直播中調控各種要素。
移動視頻新聞直播要求主持人不僅能脫稿直播,還能策劃流程、設計環節、即興發揮、實時互動,并在其中展現自身風格。不少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已經習慣、依賴新聞團隊提供的口播文稿和演播室提詞器,甚至離開提詞器就不會講話。有些主持人在平時工作中沒有主動參與一線新聞采訪報道,缺乏新聞直播報道采訪、策劃、組織和調控能力。顯而易見,在融媒體時代,這類電視新聞主持人的業務能力無法適應多媒介平臺的復合要求。
因傳播渠道、傳播模式、傳播時長和傳播受眾等不同,傳統電視新聞直播和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在報道規律和傳播特點上存在較大差異。正如騰訊網原總編輯王永治所說:“而我們要做的直播,一定是與傳統電視直播截然相反的東西,從對現場的突破,到持續不間斷的實時追蹤,再到直播交互體驗的升級?!盵1]189
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中,受眾接收信息的場景、觀看直播的時長和參與直播的意愿,都與傳統電視新聞直播截然不同。不過一些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把傳統電視新聞報道手法硬搬到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中。比如,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和語言表達不會根據移動直播報道的主題因時因地進行調整和改變,仍然套用演播室稍顯呆板甚至端架子的主持狀態;直播過程中,主持人對網友留言和評論漠不關心或者視而不見,不知道如何與網友進行討論、互動,更不會根據網友的反饋迅速對自己的直播報道作出即時調整;移動視頻直播報道沒有傳統電視直播的精心預演和彩排流程,因此主持人在直播中會受到很多因素干擾。比如,采訪對象不配合,采訪對象的回答出乎設想甚至“不友善”,出現打斷直播進程的突發情況等,而主持人完全沒有做好應對這些不可控因素的心理和技術準備,在直播中出現失誤、卡殼等情況。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會導致整個播出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經常有網友批評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沒有“網感”[4]。
從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新聞媒體人一直在探索。主持人也必須直面變革與挑戰,主動積極改變主持傳播的形態、方式、角色、任務等。央視原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李小萌離開央視后,回歸公眾視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騰訊新聞推出的網絡大型直播活動《回家的禮物》。擁有近20年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經驗的李小萌,在談及自己的手機小屏首秀體會時直言:“我第一次經歷一邊的導演說可以了,另一邊的導演說,還得等一會,所有的溝通都是在直播中完成的,可以播出去的?!盵3]李小萌的這個感受其實也代表了絕大多數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記者轉戰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中的諸多“不適應”。新科技完全可以取代“念稿型”主持人,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要想擺脫被新媒介淘汰、被“邊緣化”的困境,就必須加強學習,對自己固有的傳統媒體的傳播思維進行重塑。主持人要注重培養不同媒介新聞生產的差異化思維和基于大數據下的用戶思維,重視直播時與受眾的交互體驗,積極拓展自己的創作空間,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更好地發揮主持人在傳播中的作用和價值。
以新生代年輕人為代表的網絡受眾,其接收信息的模式與以往有很大區別?!熬W感化”的內容,在融媒體時代才更具傳播效果,更能拉近傳媒和受眾的距離。不少業界人士將“網感”作為衡量互聯網時代傳播力的一大指標?!熬W感”,“指的是貼合受眾、接地氣、吸引眼球而又易于接受的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4]。因此,主持人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的各個環節都應注重“網感”設計。比如,報道前期,主持人在踩點踏勘時收集現場照片,便于后方制作直播宣傳海報,進行直播預熱;策劃時盡量選擇有豐富、典型場景的現場進行直播報道;設計流程時,增加生動鮮活的體驗式報道或互動環節;主持人在語言表達時調整傳統的播報狀態,采用更輕松、更自然、更接地氣、更具“網感”的表達語態;主持人使用詞匯和語言都要以照顧受眾情緒為第一考量,將電視直播中常用的“大家”“你們”等稱呼改為“你”“網友們”,來強化與網絡受眾“一對一”虛擬的“親密關系”??傊?,主持人要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各個環節,盡量沖破單向傳播時形成的思維定式,聚焦網絡受眾的“痛點”“趣點”,從而引發傳播“熱點”。
一般情況下,電視新聞直播報道體量較小,時長以3~5分鐘居多。而移動視頻新聞直播體量則可加大加長,時長最少都有1小時。新京報的“我們視頻”還曾創下107小時的直播時長紀錄[1]190。時長的顯著差異,使得電視新聞直播報道以結果型為主,而移動新聞視頻直播報道則以過程展示為主。這一差異要求主持人改變傳統電視直播報道中新聞旁觀者、記錄者的身份,轉而成為新聞參與者,走進新聞現場,帶領受眾從傳統電視新聞直播的“看現場”轉變為“參與現場”。主持人在直播中除客觀地報道事實本身外,還要側重表達自己在現場的主觀感受,以增加信息量,增強可看性。比如,筆者曾經做過一場成都網紅花市的移動視頻新聞直播,這場直播的難點在于選題沒有突發事件的高關注度,直播場景相對靜態。如果主持人按照新聞旁觀者的傳統報道手法進行直播,就會導致節目內容單一,關注度低。對此,筆者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新聞參與者身份,嘗試體驗花100元可以買到多少數量和品種的鮮花。在直播中,充分利用公屏區的網友留言,調動網友與主持人一起參與砍價行動。正是這種充分參與以及不可預測性帶來的懸念和驚喜吸引了大批網友,也讓這場直播出人意料地沖上當天抖音熱榜。由此可見,“客觀觀察+主觀感受”這種體驗式、參與式的直播報道方式更容易被網絡受眾接受。主持人因勢利導,把直播中的不可預測性變為撥動和點燃網絡受眾情緒的助燃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來極高的播放量和關注度。
相較傳統電視媒體,依托于網絡的移動新媒體的“新”就新在有更強的互動功能。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只能單向度傳輸信息,但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報道中,主持人可以和網友實時互動交流,讓信息由單向度傳輸變為雙向互動,甚至有業界人士提出“無互動、不直播”的口號。對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而言,互動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陌生的傳播技能,同時也是電視新聞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雙向交互式傳播需要主持人一改傳統電視新聞直播中無法即時接收受眾反饋的“自顧自式報道”,要在移動視頻新聞直播中時刻考慮和照顧網絡受眾情緒。實時在線收看人數和公屏區的討論,就是主持人當下直播效果的最直接反映,主持人應根據直播效果、互動效果及時調整報道方向、報道角度。主持人在及時回應公屏區受眾留言和討論時,更要將公屏區為我所用,把公屏區作為新的直播信息增量的重要來源[5]。比如,網友關心和討論的某個新聞點,可以在直播中深入介紹并挖掘,甚至加入主持人更多的主觀感受和情緒化表達,以此來吸引并鎖定受眾,甚至觸動更多受眾留言討論,形成熱點,以取得更好的互動直播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視聽傳播系高貴武教授說:“至于播音員或主持人到底能不能被取代,其實并不取決于主持傳播的某種形態或形式,而在于這種形態或形式是否真正體現了主持傳播的人格化實質和人際性特質,發揮出了人在傳播中的意義和價值?!盵1]3從這個意義上說,移動視頻新聞直播的特性和要求,反而為新聞主持人創造了更大的傳播發展空間,使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期盼的“面對面”即時互動交流局面更易實現。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應抓住媒體變革機遇,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適應多平臺傳播的專業能力,積極發揮主持人的人際交流作用,從容應對融媒體時代的職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