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瓊 寧波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一次大的轉變,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紅旗渠的成功修建,不僅結束了林縣靠天等雨、水貴如油的歷史,而且孕育了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史詩,是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證,彰顯了人民不畏艱難追求美好生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與當前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高度契合。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大力弘揚和踐行紅旗渠精神,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紅旗渠精神的基本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在修建紅旗渠的具體實踐中孕育出來的,同時是支撐紅旗渠精神得以傳承和發展的精神內核。
自力更生展現的是一曲依靠群眾、全民動員、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生動贊歌。林縣缺水,但林縣人民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想方設法從縣境外引水。[2]面對資金缺乏、物資匱乏、糧食緊張、險惡的施工條件和幾乎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等重重困境,林縣人民不等、不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硬是靠著一雙手、一鐵鍬、一鋼釬,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水泥自己制,沒有炸藥自己造,不會技術干中學。[3]憑著最簡單的工具,共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挖砌土石2225萬立方米,修成了千里長渠。
艱苦創業展現的是一部在艱難中無畏前行,在逆境中百折不撓的時代文集。紅旗渠開工修建時新中國成立只有10年,正值我國經濟困難時期,尚屬“一窮二白”,林縣不是被動地在貧困中掙扎,而是積極進取。在修渠工具十分匱乏的條件下林縣人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險關,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比如:修建桃園渡槽時,發明了“簡易拱架法”,建成了一個“槽下走洪水、槽中過渠水、槽上能行車”的科學渡槽,被寫入了水利教科書。[4]
團結協作展現的是一座眾志成城、相互支援,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歷史豐碑。紅旗渠工程的建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各方力量聯合作用的結果。在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中,林縣縣委充分發揮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不僅保證了各種物資的供應,而且理順了各種關系,強化了團結協作,保障了長達10年的修渠工作的順利推進。比如:當時的林縣,無論是工地一線,還是后方的機關、廠礦、醫院、農村,大家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把可能變成了現實,生動再現了“人心齊、泰山移”的深刻道理。[5]
無私奉獻展現的是一個不計得失、不分彼此,在激流中筑起堅實人墻的奇跡。修建紅旗渠的10年間,無數修渠人沖鋒在前,表現出了巨大的犧牲精神。比如:修建攔河大壩的時候,黨員干部沖在截流的最前線,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主體組成的500名青壯勞力突擊隊,在激流中筑起了堅實的人墻。[6]10年間涌現出楊貴、任羊成、李改云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正是有了這樣一批關鍵時刻能站出來,危險時刻能沖出來、舍小家,為大家,把大家當自家的英雄人物沖鋒在前、不計得失,鑄就了改寫林縣缺水盼水的苦難歷史之基。
中華民族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積蘊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博大之精深,源遠之流長。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精神,有“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勤儉精神,歷經歲月的磨練已然積淀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基因符號和血脈圖譜。
紅旗渠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其一,中華民族精神為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奠定了精神基調。林縣人民身上體現的信念、氣節和品格皆源自于中華民族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其提供了理論指引,黨的思想引領激發了林縣人民的思想活力,使林縣人民實現了行動自覺。其二,紅旗渠精神的基本內涵與中華民族精神交相輝映。紅旗渠精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了能夠改善人民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產物。在偉大夢想精神的接續指引下,林縣人民一步一個腳印,譜寫了一首追夢、筑夢、圓夢的動人樂曲,同時是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苦干加巧干的時代奇跡。其三,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從開工建設到全面收工的十年建設期間,三十萬林縣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戰勝了數不盡的艱難險阻,充分體現了自力更生、難而不懼的創業風范,展現了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可貴品格。[7]紅旗渠精神是三十萬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偉大實踐的縮影和寫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體現與高度升華。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與有效途徑,因此紅旗渠精神與鄉村振興之間在邏輯上具有相通性,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紅旗渠精神為鄉村振興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支撐,鄉村振興為與時俱進豐富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提供了時代契機。
半個多世紀以前,紅旗渠的橫空出世,彰顯了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體現了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偉大飛躍,是一曲人類利用自然、開發自然的壯麗凱歌,是一部謳歌人性意志的壯美史詩,體現和昭示了中華民族行健自強的民族精神和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地投身于火熱的發展和建設事業。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做支撐,當前推進鄉村振興這一偉大事業需要充分發揮精神凝聚力量、力量轉化實踐的作用。
紅旗渠一建成,黨中央就將其作為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典范。為了改變千百年來林縣人民生活的歷史困境,為林縣人民謀幸福,以強烈的責任情懷和歷史擔當,將林縣人民對水的無限期盼作為奮斗目標,帶領全縣人民建成了紅旗渠,書寫了雄偉壯麗的時代傳奇。紅旗渠精神既傳承了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風尚;既體現了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眾志成城的可貴品格,又充溢著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崇高境界,是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可貴的民族精神。鄉村振興戰略也是一項為人民謀幸福的事業,是新發展階段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決策部署,當前在積極探索和實踐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內生動力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紅旗渠精神所展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在成為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內在支撐。
中國的道路是走出來的,中國的富強是拼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在千百年日積月累中保存下來的。紅旗渠精神是中國精神版圖中的重要坐標,現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現已融入中華民族綿延興盛的血脈基因,是中國人民生生不息、奮斗圓夢的生動寫照。
紅旗渠精神誕生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紅旗渠是一座精神富礦,因為精神而存在,也因為精神而永恒。紅旗渠精神不僅屬于歷史,更屬于當代和未來,它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添新的內涵。紅旗渠精神是方法不是教條,要和具體實踐相結合,將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與紅旗渠精神相結合為從全方位、多種視角挖掘、豐富和創新發展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提供了時代契機。與時俱進地將這一寶藏開發好、利用好,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讓這條精神長河與時代潮流同步,彰顯時代價值,續寫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新篇章,傳遞中國精神的新能量,激發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活力。
一種精神凝聚一種力量,一面旗幟引領一個時代。誕生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紅旗渠精神,必然會通過自己的基本內涵和實踐成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發揮出代代賡續的精神動力,閃爍出更加耀眼的精神光芒。當前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雖然面臨著許多挑戰,但是紅旗渠的成功修建為其攻堅克難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紅旗渠精神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引領、鮮活教材和重要法寶。
人類歷史發展進程表明,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夠產生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紅旗渠精神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通過數十年的艱苦實踐而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典型范例,是中華民族特性的集中體現,引領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走過了春華秋實,成為了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但看不見的精神內涵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內核動力。
紅旗渠的建成和紅旗渠精神的誕生,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在鄉村振興的奮進中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是加快發展步伐、實現既定目標的必然選擇。紅旗渠精神所蘊含的的基本內涵可以為推進鄉村振興穩打穩扎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在紅旗渠精神的引領下,破解發展難題同時不斷對農民賦能,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培養農民的鄉村振興能力;走城鄉融合和環境友好型發展路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切實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
紅旗渠精神是黨的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的自覺踐行,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林縣縣委實施的“引漳入林”工程,彰顯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彰顯了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并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嵌入了紅旗渠,也把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融入了紅旗渠精神。
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崇高的價值追求,紅旗渠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鮮活教材。回顧整個紅旗渠的建設歷程,從滿足群眾對水的期盼到團結帶領群眾砥礪奮進十年修渠,再到修渠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輝實踐,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典范。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今天,把紅旗渠精神作為其奮斗目標的鮮活教材,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充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真抓實干完善生產配套條件;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做到團結人民、依靠人民,激發人民群眾的能量,引導人民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為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好畫卷助力。
回顧紅旗渠的建設歷程,從動工之初的“全線開花”到中途召開盤陽會議調整為分段推進,始終貫穿著樹立科學態度、尊重客觀實際、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思維脈絡,孕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體系。
紅旗渠的修建過程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干在實處的生動范例,充分體現了主觀和客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秉性和吃苦耐勞意志的生動展現,它是一篇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的美妙樂章。當前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過去我國農村發展以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導致了農村生態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最終經濟發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今天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用紅旗渠精神引領道路,在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的基礎上,堅持從實際著手進行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充分把農村的潛力和后勁發揮出來;引導人民始終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利用客觀規律,堅持在實踐中認識、在實踐中發展,抓住主要矛盾,統籌安排、強力推進。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濤永立潮頭。今天的紅旗渠流水無言,既寫滿了艱辛又閃耀著精神的光芒。回顧修建紅旗渠的艱難歲月,不由自主的會被革命先輩們的精神所震撼。在新的偉大奮斗歷程中、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紅旗渠精神是我們不斷汲取信仰力量、校準前進方向的一面偉大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