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芬
通過研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可以明確在教育教學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堅持受教育者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基于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加強學校德育;在第二課堂中全面運用社會資源,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養與科學素質。高職教育教學中,院校需要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能夠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較強的專業能力、必備的職業素養、基本的人際素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之逐步形成創新意識與創業精神。
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課程思政的視角,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不僅是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的職責,還是其他各科教師的義務,應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系[1]。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這些類型:一是思想政治以及道德品格,如黨史學習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可以組織“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等主題實踐活動;二是考察實踐活動,主要考察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可以開展“垃圾分類落實調查”等主題實踐活動;三是社會公益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社會公德心、勞動價值觀等,可以開展“助學助殘”、“禁毒宣講”等主題實踐活動;四是專業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工作實踐中檢驗和運用理論知識,能夠鍛煉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這包括頂崗實習實踐、畢業實習實踐等。
高職院校組織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培養效果,主要體現為這些方面:一是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由于高職學生自身原因,加上高職院校對社會實踐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學生無法認識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參與意識不強;二是實踐基地不夠完善,很多社會實踐活動要在一定的基地中開展,高職院校要與社會組織簽訂協議,但是由于沒有形成長期穩定合作關系而無法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基地;三是專業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不太密切,在開展社會實踐活中,由于教師能力和軟硬件環境的影響,對相關研究不夠,導致兩者融合出現問題,無法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四是缺乏完善的保障機制,如資源不足、經費受限、師資力量缺乏等。
高職院校組織與實施社會實踐活動,首先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實踐基地,這需要高校與社會組織、各大企業等進行合作,建設集教育教學、實訓活動、技能鑒定、實踐活動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實踐基地,還要搭配資源共享、靈活開放的服務平臺,便于組織日常社會實踐活動[2]。日常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專業能力、勞動教育、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組織不同主題的社團,利于平時空閑時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綜合素質。
例如,基于勞動教育的主題,高職院校利用本校空地開辟勞動實踐活動基地,定期組織勞動實踐活動。在“田間思政”勞動實踐團的組織下,分別組織“為校園作物除草、澆水”“參觀農業產業園”的實踐活動。在校園勞動實踐基地中,學生扛起鋤頭與鐵鍬,到學校責任田給作物除草、澆水,為今后方便灌溉、統一規劃與挖通主水渠。在這項勞動實踐活動中,高職學生用實際行動展現了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精神,凸顯了優秀的勞動品格,值得更多的學生學習,能夠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質。
根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教師還要重視培養學生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指導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專業技術,為集體、社會和國家貢獻力量,這對培養學生社會公德心、職業素養、愛國主義精神等都有著重要意義[3]。基于服務社會、貢獻力量的主題,高職院校的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利用假期開展實踐活動,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做貢獻,以此促進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例如,電子信息專業學生通過與周邊社區合作,開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義務維修三下鄉”等假期實踐活動,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各類便民服務,包括維修各類電器,如電風扇、電飯煲、洗衣機、電視機等。這樣的活動鍛煉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檢驗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了學生奉獻與互助精神。開展“電子科普進校園”志愿者活動,激發青少年對電子技術的興趣。組織“情暖敬老院”“便民服務進社區”“助老助殘”等主題的社會公益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去周邊敬老院、社區做貢獻,為老人們送去祝福和溫暖,對于培養學生孝親敬老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頂崗實習作為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社會實踐的重要項目,能夠讓學生學到在書本中、在學校中學不到的東西,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遠大的理想目標、謹慎認真的工作態度、敬業樂業的職業精神、團結互助的集體精神,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對于頂崗實習的實踐,高職院校需要根據學生所學的專業,安排針對性的頂崗實習項目,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其中。對于輔導員、專業教師、就業指導教師而言,應當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推薦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做好就業心理教育、專業知識的指導、職場發展指導等,引領高職學生更好參與畢業實習實踐[4]。教師可以用微信、電話等方式,重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創造能力等,指導學生將互聯網與所學專業結合起來,更好參與各項工作或進行創業等。例如,在新媒體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對高職學生進行就業方面的指導,還要進行創業方面的指導,指導學生將新媒體與電子商務結合起來,通過與企業或農戶合作,發揮粉絲經濟的作用,進行直播賣貨等。在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專業教師要做好相關指導,指導他們做好供應鏈、物流等管理,嚴把質量關,非常考驗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通過組織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其中之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在立德樹人背景下,結合課程思政的理念,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要在思想政治必修課程中落實,還要在其他專業課程、第二課堂中落實[5]。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的一種,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本地博物館,去紅色教育基地學習,去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體會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重溫革命先輩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能夠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專業能力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點,但是由于專業教材的內容較少,內容通常滯后于時代發展,加上專業教師的專業能力參差不齊,較少參與相關社會生產實踐,導致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很難形成較強的專業能力。在頂崗實習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更真實的實際操作機會,感受真實的工作內容,在實際工作中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如對于游戲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生通過去專業游戲公司實習,可以根據上級安排進行各項設計制作的工作,熟悉各類軟件的操作,有效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進步。
職業素養也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中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必備的職業素養。不同的專業所要求的職業素養存在差異,但總體上分為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專業技術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等等[6]。比如對于護理專業而言,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包括:一是心理素質,如積極樂觀、穩定情緒、抗挫折能力等;二是身體素質,護士經常熬夜值班或參與手術輔助,因此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三是專業技術素質,如扎實的理論功底、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能、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觀察力等;四是職業道德素質,主要包括救死扶傷相關的良好職業道德;五是文明禮儀素質,護士是與病人接觸時間最長的醫護工作者,其自身的文化修養影響著醫療服務,因此護士需要通過持續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精神內涵,形成耐心的服務精神。
不論是就業與創業,還是技術類、服務類、營銷類等行業,都需要與人打交道,因此高職學生還要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形成基本的人際素養。高職學生通過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與各類人員的溝通與互動,可以逐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人際素養。比如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主要是去幼兒園、興趣班、幼兒培訓機構等進行實習,這對學生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與幼兒及其家長、園長和同事溝通,在持續訓練中,高職學生可以逐步形成基本的人際素養。
很多活動非常考驗個人的實踐能力,當今社會對個人的實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通過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比如在“垃圾分類落實調查”的實踐活動中,在做好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學生需要在線上線下發放調查問卷,讓社區居民、職場人、退休人員、學生等參與調查,并根據觀察情況、調查結果等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與寫出調查報告,這些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重點要求各大高校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等。因此,高職院校的社會實踐中還包括創新創業方面的實踐活動。教師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方面的培訓,做好實踐指導工作,如對自媒體創業者進行網感、媒體技術方面的指導,可以促進大學生更好創業。大學生基于自己所學專業,根據市場需求與社會發展趨勢,參與技術創新與各類創業實踐,能夠逐步形成創新意識與創業精神。
綜上所述,基于立德樹人與課程思政的背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高職院校需要根據過去社會實踐的主要問題,構建科學培養策略,這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具有積極正向的影響。以上是從日常、假期、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方面進行探析,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適當調整指導方案,讓高職學生更好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更好培養其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