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瑪窮達 央珍 央支措姆 普布次仁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建校以來,面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緊盯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腳步,以“五型”職院(即:紅色、明德、法治、書香、匠心職院)建設為抓手,努力打造在西藏職業教育領域具有領軍作用、在全國范圍尤其是民族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優質特色名校。本文就匠心職院建設方面,淺談自己的看法。
在“百度知道”里搜索“匠心”,它顯示:匠心精神又稱工匠精神,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通俗講,要成為一名匠人,除了具有精湛的技藝,還應該具備高尚的情操。
新職業教育法于 2022 年 5 月 1 日正式實施。新法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第四條強調“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第二條“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第十二條 “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匠心精神更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核心內涵。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注定將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整個時代正在呼喚一種精神——“匠心精神”。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者的基地,理應承擔起培育“匠心”文化的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下,匠心精神不僅要傳承傳統工匠精神的精華;還要做到與時俱進,賦予工匠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內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工匠的培養首先需要熱愛勞動,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在勞動中尋求精神,在勞動中獲得技能,在勞動中體現技能的寶貴,在一日復一日、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勞動中獲得靈感,理性升華,體現創造價值。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是2005 年7 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2006 年9 月正式組建掛牌的西藏唯一一所綜合類高等職業院校。
學院曾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院校示范基地、全國建筑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全國就業指導先進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這是高職院校適應時代發展做出的歷史貢獻。但是,由于辦校起步時間短、基礎薄弱等原因制約,在短期內,“工匠精神”培育不明顯,存在很多制約“工匠精神”的瓶頸問題。這些問題具體體現為:
面對經濟結構性調整和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職業院校的師生日益凸顯出其職業能力不足的短板。職業能力反映著師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具體體現在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信息能力、表達能力、知識轉換能力、專業操作能力、技能提升能力和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
學校一直關切和關注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實施“一考三評”來評價教師的職業素養。在重要職稱評聘方面,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然而很多師生奉行“差不多就行了”的工作及生活態度,無論做什么,都以“差不多”為準則,不求甚解。
目前,就業率是評價職業教育的指揮棒。這種優先保證就業的辦學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職院校對“傳技”和“育人”關系的把握出現了偏差。一定程度上導致培養出的學生技能水平不高、“工匠精神”匱乏。職業教育只重視技能傳授,沒有顧及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培養了一批沒有“職業精神”的學生。大批的畢業生雖然就業率很高,但質量卻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在大力推行“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筆者認為,匠心職院建設與課程思政建設可以一起抓。
物質是看得見的,長期熏染,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效果。這方面,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選擇頂級工匠的事跡渲染“匠心”培育,讓工匠品質成為每一個職業人的矢志追求。比如、國家電網西藏電力公司的全國勞模扎西尼瑪作為發電廠及其電力系統專業的頂級工匠人物,在該專業宣傳他的事跡,營造愛崗敬業氛圍。還可以打造“專業文化墻”,找準專業對應行業的“大國工匠”,介紹品質與成就,讓師生充分了解這個行業的標桿,樹立學習榜樣。比如、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在向學生宣傳中國的特高壓技術,讓學生感受我國的電網,尤其在特高壓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面,創造了眾多世界第一,建立了國際標準。這讓學生更加珍惜電專業的學習機會,激勵師生立志成才成人。
在實訓室建設方面,要盡可能摒棄傳統的帶有教學風氣的實訓樣式,而是仿照實際工廠模式,讓師生的教學過程如臨其境,潛移默化養成敬業樂業的工作態度,勞動技術的態度。也可以把取得各級技能大賽名次的團隊及其事跡通過廣播等途徑廣為宣傳,營造匠心氛圍。
這方面主要從學校校訓上建設“匠心”精神文化。以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建校為例,它秉承“厚德強技,篤學創新”的校訓,圍繞“科教興藏、人才強區”戰略,以“五型”職院(即:紅色、明德、法治、書香、匠心職院)建設為抓手進行學校發展規劃。
以現有課程思政為抓手,在教學活動全過程培育校訓、教風、學風的傳承與引領,以強大的精神力量熏陶鼓勵師生,激發師生自覺涵養“工匠”精神,塑造“工匠”品質,一代傳給一代,成為學校強大的職業特色文化。比如,在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教學中,結合新西藏第一座水電站——納金電廠的建設經歷,可以宣傳高原環境下工匠們的缺氧不缺精神的匠心態度。也可以宣傳國家電網的阿里聯網工程,宣傳其中的工匠及其精神,激勵師生樹立愛崗敬業、熱愛專業、熱愛行業的精神。再比如,相量法是電路課程的一個教學轉折點。它的引入必然給復雜的交流電路分析帶來簡便的手段。結合這部分教學內容,重溫“相量”這一重要電路概念被提出的過程以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制度是看不見的“一雙手”。制度是一種人們有目的建構的存在物。建制的存在,都會帶有價值判斷在里面,從而規范、影響建制內人們的行為。學校制定《實訓室管理辦法》《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大師工作室》《學生技能競賽管理辦法》等系列“匠心”培育制度,通過制度建設,讓師生感到約束、形成規矩、完成習慣。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匠心的培育離不開實踐過程。
學校可以開展教師“技能比武教學周”、學生“技能競賽月”。通過師生技能競賽,使師生歷練能力,交流技藝,超越自我。實施教師下企業工作機制,讓教師有充分的實踐經歷,感受企業思維和企業文化,養成“匠心”精神。利用好“工學云”平臺,開展學生企業頂崗實習全程管理。以企業管理標準嚴格要求,培養“職業人”。在企業實踐中培養塑造學生的“工匠”品質。再比如、發電廠及電力系統的教學過程伴隨著一系列的實驗實訓過程。師生在教學過程中重復“安規”意識和“安規”習慣,這本身就是匠心精神所在。
總之,自2016 年“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此,社會各界對“工匠精神”的關注熱度不減,涌現出一大批對工作執著、對職業敬畏、極度關注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勞動者。但是,“工匠精神”的回歸,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不僅需要個人的執著與奮斗,還需要化解制約“工匠精神”的瓶頸問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重地,在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應該體現自己的價值,找準問題,突破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