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威
山西四建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24
當前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其對于城市便捷性以及舒適度的要求也在提高,傳統規劃理念已不能滿足現代城市建設的需要,特別是當前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建設生態環境,革新傳統規劃理念極為必要,需要依照現實情況進行優化調整,進而促進城市發展[1]。基于生態城市理念下,要確保傳統理念和現代化理念之間的相互結合,確保城市規劃有效性。
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問題以及資源過度開發等日漸突出,怎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污染進行避免已經成為各部門研究的重點內容[2]。生態城市理念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發展趨勢,但實施難度較高,為了能夠獲得經濟發展,一些企業依舊沿襲傳統思想觀念,并沒有對污染排放量等進行監督管理,缺乏懲治措施,技術工藝具有落后性,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并未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城市這一理念。
生態城市規劃中,需要憑借與其相符合的技術方法對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內部相關要素之間的聯系進行充分思考,并對城市資源進行調節,使城市功能更具豐富性和多樣性,進而使其節能性以及生態型特征獲得充分體現[3]。但實際上,并沒有對相關影響因素展開深入分析,因此規劃方案并不存在較高的可行性,需要及時展開優化調整,這不僅會對生態城市建設進程造成阻礙,同時還會增加投入成本,進而誘發各種環境以及社會問題。
在城市中,自然資源相對豐富,需要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自然資源保護方式和對策進行充分探析,盡可能對自然景觀等進行保留,切實為人們呈現城市文化底蘊,使城市吸引力以及影響力獲得進一步強化[4]。但是就目前而言,為了能夠促進整體效果的進一步提高,生態城市規劃通常會拆除歷史遺跡,且砍伐樹木現象明顯,這不僅會增加成本,同時還會對城市的持續發展造成約束。
生態城市規劃過程中,需要切實堅持生態優先的基本理念,對城市生態元素進行充分思考,最大程度地保護城市生態系統,避免由于城市改造而嚴重阻礙自然環境發展,進而使自然景觀以及歷史遺跡可以獲得有效保留。同時還需要立足于景觀元素對制定計劃以及方案,使城市園林景觀所具備的藝術審美價值以及重要性獲得充分展現,發揮其調節氣候的作用,減少城市災害產生,在確保群眾健康的同時推動城市發展進程[5]。
時代發展進步,社會對于城市規劃的要求逐漸提高,需要在工作過程中切實堅持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確定城市規劃中存在的發展機遇及面臨的嚴峻挑戰、城市發展目標以及資源優勢等[6]。因此及時制定應對措施以及規劃方案極為必要,能夠使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獲得充分展現,提高資源應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合理保護自然景觀,切實在城市中促進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元素之間的有機關聯和協調,確保城市持續穩定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過程中,堅持整體協調原則極為必要,確保鄉村和城市之間的相互關聯,并合理配置相關區域要素,在城鄉之間確保資源的流動性,確保城鄉發展進程保持在一致狀態[7]。城市的發展進步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同時鄉村生態資源也會對城市建設起到反作用,能夠擺脫傳統城市規劃思維約束,促進資源利用率的進一步提高,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各種生態問題,進而使城市化發展進程獲得確保。
一直以來,城市化建設在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研究管理的關鍵內容。時代的發展進步,傳統城市規劃理念并不能和現實發展需求相符合,特別是在生態控制意識缺乏的影響下,城市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缺陷日漸凸顯。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主要是通過較少資源對城市環境進行構建,促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其會關聯到生態環境、社會以及經濟等各層面,為了能夠促進規劃方案合理性以及科學性的進一步提高,需要立足于整體層面展開探析。首先社會對于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需要和城市規劃趨勢相關聯,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到實處,也可以通過對消費理念的調整促進城市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其次對于城市建設,其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所以在規劃生態城市的過程中需要切實立足于生態環境現實情況展開探析,并對資源用量進行合理控制,促進資源利用率的進一步提高,切實促進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之間的穩定發展。
在城市規劃中,為了能夠切實將生態城市理念融入其中,要及時針對產業園區、生活區遺跡綠化區等展開設計,并對景觀設施設備進行設計布局,確保人文和自然景觀之間能夠保持良好關系,使城市魅力獲得充分展現。當前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居民亞健康狀態顯著,大家向往多元化器材設施以及運動場地,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對此進行整體性思考。不僅如此,為了能夠進一步強化生態產業園區規劃,對新能源進行推廣應用極為必要,促進綠色產業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生態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贛州南部生態城鎮群有著成本、交通等諸多優勢,并且依照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以及梯度推進理論,這一地區的產業專業不僅可以有效縮小地區差距,同時對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贛州南部地區丘陵及山地所占比例相對較高,且城市發展中,稀土資源占據有利地位,因為生態敏感性相對較高,因此很容易產生水土流失、資源透支以及泥石流等一系列生態惡化問題,因此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區域生態敏感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增加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實現環境保護目標。城市當中,濕地、綠地、河湖以及山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其凈化水質、調節水源以及調節氣候等作用非常明顯,同時還可以為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有力保障,能夠使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獲得確保,所以需要增加對于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視程度,確保系統平衡,使生態城市規劃獲得有效保障。例如可以在城市當中規劃建設濕地公園,在天然湖泊當中引進雨水,通過植物對其所進行的凈化,能夠及時將泥沙進行有效過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自身抵御能力獲得強化,緩解洪澇災害,而對于降水量相對較大季節,則要及時存儲雨水,避免產生城市內澇,在旱季時則可以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釋放,促進干旱形勢的有效環節,在提高城市質量的同時推動生態城市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新能源有著其特殊優勢,主要特征為清潔、綠色、可再生,在可持續發展下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規劃的一大趨勢。在生態城市規劃中對其進行合理應用,改造現有生態系統,能夠確保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對于現代城市的生態化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此相關地區則要對資源進行充分發掘和應用,對新能源項目進行開發,進而替代傳統能源,提高新能源應用有效率。例如可以憑借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推動綠色產業的不斷發展,一旦發現部分企業并不符合相關排放標準,則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罰,確保生態建設以及經濟建設的持續穩定發展。
自然遺跡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在生態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切實保護相關文化遺跡以及自然景觀,同時對于當地居民來說,這些城市地標性建筑也是一種情感層面的撫慰和寄托,能夠還原歷史,傳承文化,強化居民對于城市的歸屬感,推動城市穩定發展。例如促進自然遺跡保護和教育、旅游業的相互融合滲透,創設歷史文化教育場所以及景點等,不斷吸引游客,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進而實現促進城市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發展的目標。贛州南部地區鄉村、農業以及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為了能夠確保生態城鎮群的特色性,需要強化城鎮群城鄉空間之間的聯系。
在城市中,綠地系統這一天然屏障主要是對生態學技術以及原理進行應用,通過地帶性植物群落種類結構特征、組成、規律等以植物群落為基礎確保地帶性群落特征的充分展現,確保綠地系統更具完善性。與此同時,綠地規模、布局等都需要對城市人口、功能區、生態環境以及綠地服務半徑等相關需求進行充分思考,并對廊道貫通性及綠地鑲嵌性加以關注,切實促進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之間的相互整合,逐漸形成一種綠色生態網絡層,從而創建出植物群落,確保其具有功能多樣性、結構復雜性以及層次多樣性等特征,使城市的更新、發展以及自我維持能力獲得進一步強化。
最近幾年,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二者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為了能夠促進城市的持續穩定發展,需要立足于環境、城市以及人與自然關系展開深入探析,健全城市發展模式并進行革新和完善,制定城市規劃方案和對策,確保其有效性、科學性以及可行性。同時現代生態塵世規劃中,需要對各種全新的技術進行合理應用,確保城市內部的有效改善,逐漸從被動生態環境保護向主動生態環境建設進行轉變,堅持自然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切實將生態系統劃分落到實處,對城市和自然的邊界進行確定,內容主要包括河流、田園、山體以及湖泊等,科學高效評價城市規劃用地,并立足于全新層面展開探析,確保水體、土地以及能源能夠和城市發展現實需求相匹配,確保城市規劃用地的宜居性以及敏感性。對于生態城市規劃,需要對城市版圖進行拓展的過程中盡可能保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最大程度地對生物入侵進行避免,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持續穩定發展。
在城市規劃中,城市規劃機制的完善程度會對其產生決定性作用,需要在制定的過程中依照現實情況展開合理調整,確保其系統性和完善性,對地方當權者自身行為進行約束,避免產生各種負面影響,進而促進城市規劃方案可行性以及科學性的進一步提高。所以在生態城市理念下,城市規劃過程中需要對制度建設以及長效機制加以關注,及時規定生態廊道規劃、生態控制線規劃等一系列內容,并對各個規劃模式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區分鑒別,逐漸形成分類結合,同時依照現實情況合理調整其規劃調控強度以及空間范疇等,確保其能夠和城鄉統籌規劃以及自然資源保護等相關原則充分符合。此外在改進完善規劃機制的過程中,需要切實將景觀學、環境學、生態學、循環經濟等相關概念、方法融入其中,并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生態空間。
在現代生態城市規劃中,需要對環境承載力進行分析,即在特定時間內以及相對穩定狀態下,環境資源可以承受的經濟以及人口規模。對于生態環境來說,需要在給予人類活動充分的載體以及空間的同時提供相應資源并對廢棄物進行容納,確保人類生存發展活動的有序展開。與此同時由于生態環境資源具有優先性,同時其可以承載的城市規劃建設也存在優先性,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過程中,需要立足于專業層面優化調整相關規劃編制。特別是在詳細規劃過程中,需要其實在控規指標體系當中將生態核心要求結合其中,并將資源能源指標落到實處,切實促進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有效性的進一步提高,確保城市健康發展。
城市規劃設計不僅和城市發展進程息息相關,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市未來發展產生決定性作用。生態城市規劃編制能夠使城市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獲得確保。從設計規律出發展開探析,并將生態城市理念融入其中,能夠在指導城市建設的同時預測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城市規劃設計期間,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對生態城市規劃加以關注,轉變思想觀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樣才可以切實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滲透其中,進而設計出能夠和生態城市標準相匹配的內容。
為了能夠確保生態城市建設的有效性,提高公眾參與度極為必要。同時還需要對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加以關注,使其能夠切實保持可持續發展。強化公眾對于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和了解,切實意識到生態環境建設和個人之見的關聯,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其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肯定,提高支持力度,并且對于生態城市建設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還需要創建平臺,使群眾積極發表自身觀點和看法,關注群眾意見和建議,實現決策為民的目標,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使群眾基礎獲得確保。
綜上所述,生態城市理念在生態城市規劃發展中起到指導作用,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需要科學布局城市功能區域,合理運用綠色清潔能源,重視對生態系統以及自然遺跡的保護,同時有關部門也應和公眾之間逐漸形成合力,創建城市規劃方案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完善和優化,提高生態城市規劃的有效性,使城市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發展,進而獲得環境、經濟以及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