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有
(中共黃山市屯溪區委黨校,黃山 245000)
“社區”一詞源于拉丁語,意思是共同的東西和親密的伙伴關系。盡管學術界對社區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在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上大家的認識還是基本一致的,它就是一個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和關鍵環節。對此,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本文從基于共建共治共享視角,圍繞完善基層治理平臺進行分析闡述,以期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效果。
基層治理平臺主要包括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三者之間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具體作用如下。
現代生活方式改變了居民對于團體組織的依賴,對于基層治理提出了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需求,這就要求基層工作人員必須逐步過渡到精準化管理模式中。網格化管理就是通過在社會管理中引入“網格管理”這一途徑,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中為不同的家庭單元提供更加個性化管理,做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一個不掉隊。
傳統“以縣為主”的運行體制決定了縣以上政府是管理資源的掌控者,形成的部門單兵作戰、政府單一治理的“條條為主”模式,意味著很多公共資源無法及時調配到基層,不能夠為基層治理提供及時有力的資源保障,阻礙了基層行政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精細化服務,就是通過“條條為主”向“條塊結合”轉變,能夠科學、精準地集中不同部門、行業力量和資源來解決基層治理中面臨的主次問題,在發揮組織優勢中不斷強化為基層群眾服務的能力和效果,順應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我們的一些決策部署在基層很難落實或遭受較大阻力,主要原因是部分政策制定者缺少必要的基層調研,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同時,不同部門在管理中往往專注于職責范圍內的業務,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中缺少必要的平行溝通、上下交流,導致信息不暢不通。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可以將不同部門的工作有機融合到“五位一體”大格局中,決策者能夠迅速以不同形式、途徑和群眾面對面、心與心交流,及時掌握他們的利益訴求和意見建議,在提高基層管理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基層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總之,完善基層治理平臺就是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直面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推動更多資源和力量下沉到一線。同時,在基層社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及時把人民內部各種矛盾和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中,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力發展城鎮化,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在加速推進村改居、村轉社區中,城鄉基層呈現多元化交織狀態,給社區治理帶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我國基層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來進行群眾性自治,但是很多基層地區選舉換屆結束后,各村、社區之間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充分暴露出來。例如,出現了許多“軟弱渙散”等類型的基層黨組織,導致網格管理弱化、虛化。又如,一些“眾望所歸”的干部難履其職,大部分群眾又很難真正參與到公共事務管理中,形成了“民主選舉后的村治困境”。
一些基層黨組織在一定程度上過于強調上級組織要求,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兩張皮”;黨的組織和工作不能及時跟上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需求;精細化服務僅僅體現在計生、辦證等方面,忽略了群眾的主體需求和現實情況。同時,網格化管理目前在我國中西部基層地區仍然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在探索網格化管理模式和標準中,又因照搬照抄發達地區的方式方法,反而影響了治理效果。
政府財政是現階段基層網格化管理的主要資金來源,民間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對于平臺建設提供的資金贊助、捐獻等才處于起步階段。而基層治理平臺正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往往涉及方方面面,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就會讓地方財政捉襟見肘,有限的經費往往傾斜于所謂的“重點社區”“窗口社區”,從而有悖于“共建共治共享”這一目的。
“鄉政村治”是我國鄉村社區治理的主要模式,這種治理模式同時具備行政性、集權性和自治性。這也反映了社區面臨著自治、法治、德治自行選擇的復雜性。同時,“上面千行線,下面一根針”現狀,讓工作人員普遍壓力很大。雖然近年來國家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基層工作人員呈現年輕化、專業化趨勢,但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他們對基層工作缺乏信心,“隨時要走”的想法十分強烈,自然影響了基層工作人員隊伍穩定。
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目的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針對上述分析,基層治理平臺的完善路徑主要如下。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2018年7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基層黨組織必須更好發揮政治引領作用,讓各類組織能夠在運行中更好地貫徹黨的意志主張,確保基層治理能夠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如何發揮黨建引領這種政治優勢?
1.全網格覆蓋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黨建引領的前提和保證。首先,優化一級網格,以社區或行政村為單元組建,由社區、村黨組織書記擔任網格長,明確縣級領導或下派干部包保聯系。其次,做實二級網格。城市以住宅小區等相對獨立的封閉區域為單元組建、農村以村民組或自然村為單元組建,每個網格原則上成立一個網格黨支部或黨小組,由村、社區黨組織成員或黨員骨干擔任網格黨組織書記兼網格長,聘用熟悉網格情況、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網格員,村、社區“兩委”成員一般不兼任網格員。最后,健全三級網格。以樓棟或20~30戶農戶為單元組建,由本網格中熟悉情況、責任心強的黨員、村(居)民代表等擔任網格員,負責村(居)民組織發動工作,落實一級、二級網格交辦的各項任務。如果三級網格中黨員3人以下或黨員3人以上暫時沒有合適黨支部書記人選的,可以組建由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牽頭,黨組織關系在社區相應的在職黨員參與黨的工作小組,履行網格黨支部有關職責,確保“社區黨組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組織體系全覆蓋。
2.吸納輔助力量
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是我黨的優良傳統。諸如身邊許多見于報端的社區保潔員發現并搶救獨居老人、社區大媽發現小區煤氣泄漏等“大小事”,就是依賴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黨組織既要發展喜歡管閑事的“朝陽大媽”,也要充分吸納黨員志愿者、群團組織等力量,特別是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的培育,讓更多志愿者參與到網格管理中。
3.提升組織能力
黨建引領最終要回到黨的建設這一根本上來。要從加強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和制度六大方面入手,以此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能力、思想能力、組織能力、作風能力、紀律能力和制度能力,最終把這六項能力合成為組織能力,才能保證黨建和基層治理在一個方向上,該方向就是基層治理能力發揮作用或功能的方向,自然也是組織力的作用方向,如此才能保證黨建和基層治理相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能力,就是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或基層治理能力。
我們常說,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本質就是需要我們的政府在為民服務中“有為”。
1.建立準入清單機制
鄉鎮要圍繞“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中心工作,依法依規整合黨建、便民服務、社會治理、巡查執法和經濟發展等多個專業網格,在實現“多網合一、一網多能”中理清權責,建立準入清單事項。例如,一些地方就明確了“兩個清單”,一個清單是明確社區必須獨立履職事項,另一個清單則是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各方在清單機制中,就會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做到為基層減負。
2.創新聯系群眾機制
加大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力度,在健全民情訪談、信訪接待、包保等常態化制度的同時,更應注重長效化。例如,一些地方通過“長板凳”“議事亭”“紅色驛站”等聯系服務群眾機制,定時定點讓領導干部和群眾面對面進行懇談。又如,通過打造“紅色物業”“紅領管家”等品牌,把社區黨組織、業委會及物業公司三方聯動起來,從而形成“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的全方位工作機制。
3.健全閉環運行機制
社區要及時根據網格中的情況制定問題、措施、責任和成效“四清單”,鎮街要對照這些清單內容結合網格的職責清單范圍進行派單,網格人員對照清單進行辦理;如果清單中事項超出了網格黨組織能力范圍,則由鎮街黨委來負責協調解決;如果事項主體責任在縣直單位,通過縣、鎮街、村(社區)、網格“四級聯動”辦理,在閉環運行機制中確保大事不出“網”、小事不出“格”。
4.強化管理評價機制
首先,明確網格人員職責。優化調整當前農村領域黨的建設、綜治、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多張網格,實現“多網合一”。其次,要制定明確的考核方案和管理評價體系。對網格員的日常巡查、反詐宣傳、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情況由鎮街黨委進行全面考核,并將評價結果納入有關人員的績效評定和年度考核中。例如,及時評選優秀網格員、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最美網格員”專欄等,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又如,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任專職網格員考核優秀的,可報考面向優秀社區工作者的事業單位招考職位等。再次,提高報酬待遇。社區專職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要根據本地區實際,建立合理穩定的薪酬增長機制,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招錄公務員和招聘事業編制人員力度,暢通上升渠道等,激發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的支撐愈加明顯重要。
1.保持信息對稱
一方面,通過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最靈敏觸角,一級網格及時把二、三級網格反饋的人員變動、生產生活、弱勢群體等信息進行梳理,實現社情民意網格中全掌握。另一方面,通過不同媒介將有關信息及時進行公開、公示,讓政府部門和基層群眾都能夠明確網格覆蓋區域、邊界和網格人員電話等信息,這樣就能夠讓群眾迅速就有關事項和網格人員進行交流溝通,確保信息暢通。
2.優化信息平臺
首先,增強社區信息化應用能力,將社區信息化建設納入市、縣(區)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總規劃,充分發揮“網上辦事大廳”等App的信息化平臺作用。其次,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構建共享信息數據庫,加大信息推送力度。同時,推進數字社區建設,開發智慧社區智能終端,實現服務項目、資源和信息的多平臺交互和多終端同步,從而使基層治理平臺各要素之間實現協同、優化、高效的目的。
總之,只有在網格化管理中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在精細化服務中突出有為政府、在信息化支撐中突出快速高效,基層治理平臺就能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顯著優勢,充分激發各類社會組織、全體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助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