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秦平偉,尹珺伊,張軍,劉秋瑾,田秋豐,白長勝,王巖,沈思思,金振華,王麗坤,張國華,張備,薛沾枚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分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沙門氏菌不僅感染家禽、家畜,還可以間接感染人,主要通過蛋、肉、奶等產品傳播。鵝沙門氏菌病又稱鵝副傷寒,病原型較多,主要有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雞白痢沙門氏菌等[1],而且不同地區菌株差別比較大,交叉之后也不具有保護作用,極易產生耐藥性。沙門氏菌病在鵝群中發病率較高,主要侵害2月齡左右的幼鵝,成年鵝感染后不容易發病,一般呈隱性經過,但可帶菌感染其它健康幼鵝,因此成年鵝和幼鵝要分開飼養,并做好疫病的防控措施。掌握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及剖檢癥狀、診治和預防措施,有助于預防該病的發生。
鵝沙門氏菌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種,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感染鵝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疫病;感染沙門氏菌的種鵝會通過種蛋直接傳播,使鵝胚在孵化前死亡[2],或使剛出生的雛鵝成為弱雛。日常飼養管理中,沙門氏菌也可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飼養設備傳播。
春季、夏季多發,特別是在雨季,沙門氏菌生長速度快,疫病處于高發階段。
雛鵝感染沙門氏菌后表現精神沉郁、不合群、不愿走動、食欲不振、消瘦、腹瀉、糞便黃綠色、結膜炎、呼吸困難等,一般發病2~5 d內死亡。成年鵝感染呈隱性經過,無明顯癥狀。
主要的病理剖檢變化在肝臟,表現肝臟充血、腫大、色澤不均,呈黃色、帶斑點,肝臟表面有細小的壞死灶;心包膜增厚,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腸粘膜充血、壞死;腦膜充血、出血;卵巢、輸卵管有炎性變化。
無菌條件下,取病死鵝的肝臟和心臟接種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37 ℃培養箱過夜培養,發現在普通培養基上菌落較細小,無色,邊緣光滑、中間微隆起;挑取單菌落進行染色鏡檢,可觀察到革蘭氏陰性、細長的兩端鈍圓桿菌。
挑取單個菌落,接種于三糖鐵瓊脂中,置于37 ℃培養箱過夜培養,可見三糖鐵斜面變成紅色。
通過臨床癥狀、病理剖檢癥狀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鵝沙門氏菌。由于沙門氏菌在臨床上對抗菌藥的敏感性越來越低,因此本病治療前最好先做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藥物。本試驗使用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對丁胺卡那霉素、恩諾沙星比較敏感,因此本試驗選擇丁胺卡那霉素和恩諾沙星聯合用藥。具體用藥情況:病鵝隔離后采用5%丁胺卡那霉素100 g/200 kg飲水,同時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輔助治療;病情嚴重者用恩諾沙星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10 mg肌肉注射;每天2次,用藥5 d后病鵝病情得到控制,采食量增加,糞便恢復正常。同時對可能污染的鵝舍進行清掃,每天用百毒殺、石灰乳等對地面、墻壁和料槽、飲水器等進行消毒,持續1周;每天用過氧乙酸帶鵝噴霧消毒1次;舍內適當通風,保持干燥和適宜的溫濕度,并用鮮蒜搗碎加5倍量水給大群內服,可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5.2.1 加強飼養管理 飼養環境不良等應激因素會導致鵝發生沙門氏菌內源感染,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育雛階段。勤打掃鵝舍和運動場地,保持鵝舍清潔、干燥,定期打開窗戶進行通風,夜間要有專人看守,注意溫、濕度是否適宜,給鵝群創造最佳的飼養環境。雛鵝和成年鵝分開飼養,防止交叉感染;每隔2 d清理一次糞便,防止污染飼料和飲水;老鼠是沙門氏菌傳播的重要媒介,因此重視滅鼠工作以消滅傳染源。飼養管理人員在進入鵝舍之前做好個人和用具的消毒,避免帶來外源污染;要每日清洗飼槽和飲水器,定期檢修鵝舍水槽、料槽等設施,發現損壞要及時維修或更換;定期做好鵝舍環境消毒工作,最好每周帶鵝消毒一次,及時消滅病原體;飼料營養要全面,粗精料、青飼料比例要恰當,并給與一定量預防用藥,增強鵝的抗病力和抗應激能力。
5.2.2 做好種蛋消毒 種鵝健康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種蛋,因此種鵝場要定期對鵝群進行主要疫病血清學檢測,淘汰陽性鵝,建立陰性鵝群并保持健康。每天及時收集種蛋,用干凈毛巾或衛生濕巾清理種蛋上的糞便及污染物,低溫儲存。儲存時要避免種蛋二次污染,且儲存時間不宜過長[3]。入孵前可使用熏蒸法、浸泡法進行種蛋消毒。熏蒸法:每立方米用40%福爾馬林溶液30 mL+高錳酸鉀15 g,溫度25 ℃,濕度75%~80%,密閉熏蒸30 min。浸泡法:在配制的1/5 000的高錳酸鉀的溫水溶液中洗滌臟蛋,晾干后立即入孵,注意清洗過程動作要輕柔,不要弄破種蛋。
5.2.3 免疫預防 由于沙門氏菌血清型種類繁多,接種多價免疫血清疫苗效果可能不顯著,因此為有效預防鵝沙門氏菌病的發生,可與當地畜禽疫病防控部門聯系,充分了解本地及養殖場出現的沙門氏菌種類,最好使用與當地血清型匹配的疫苗或沙門氏菌自制菌苗用于疾病的預防。
鵝沙門氏菌的防治要遵循“防大于治”的原則。養殖場管理者要提高疾病預防意識,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切斷沙門氏菌的傳播途徑,消除誘發沙門氏菌的不良應激如環境潮濕、通風不良、冷熱應激等因素,做好養殖場的消毒工作,同時加強養殖場的飼養管理,改善飼養條件,給鵝提供相對舒適的飼養環境;提供營養合理的日糧,在疾病發生的高風險階段在飲水和飼料中投放適量抗菌藥物進行預防,還要及時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提高鵝的抗病力和抗應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