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翔
1905 年,江蘇東臺第一所官立學堂——東臺縣中學堂兼師范學堂在東臺“范公堤”旁的魁星樓原址開校,首任堂長夏寅官先生提出“務本求實,興學育才”的辦學理念。百年變遷,幾易校址,數更其名,學校始終秉承“范公堤精神”,以“移山拒海、震古爍今”的地理文化重塑和“振聾發聵、以啟來者”的精神建構作為辦學靈魂。
1996 年,我從鹽城師范學院數學系畢業,走進江蘇省東臺中學。從開始工作,我就一直“兩線作戰”,一邊堅守數學課堂,一邊在行政崗位由團委干事走到副校長,先后分管了學校絕大多數工作。2004 年,學校高初中分開辦學,后于2009 年由初中部整合東臺所有初中,組建了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2017 年,我調進該集團,擔任黨委書記、校長至今。26年的教育經歷,26 年的精神之旅,我的文化血脈中業已深深烙上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印記。
1996 年,學校時任校長李志成提出“以育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他強調“學生是富有潛能的生命體,不是填充知識的口袋;學生是我們培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是我們炫耀高考升學率的砝碼”,教育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李校長組織教職工學習先進教育理論,針對“師本還是生本,民主還是專制,創新還是傳承”等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熱點問題展開辯論,讓廣大教師理解“以育人為本”的內涵:“人”是指一切人,是指有目的的、具體的、能動的人;“本”是學生學,而不是教師教,課堂應是學生學習的“學堂”;“以育人為本”就是指人的主體發展、個性發展、潛能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新生入校,他以身作則,讓每一位教師過點名達標關,要求兩個星期后教師能叫出全班同學的名字,八個星期能說出學生的特點,一個學期下來必須能對著學生后腦勺說出學生的姓名。他認為只有熟悉學生,才能了解學生,才能關注學生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教育對象當成活生生的人。
20 世紀90 年代初,李校長多方籌資,用四五年時間構建頗具特色的“一網三臺”系統:校園網、校園有線電視臺、校園無線電臺和校園多媒體教學平臺。這一系統更新了東中人的教育觀念,為課堂教學的素質化鋪平了道路,更為弘揚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發揮了巨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推行現代教育技術的每一個部門,都有學生自理自治的身影。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授課理論與實踐系全省首家,對現在教育教學方式仍有極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李校長善于學習,永遠對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始終關注“每一個”生命體的成長。他的辦學思想,以學生未來的發展為追求,努力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追求教育的長周期。他為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不懈、大膽創新的毅力和決心,一直影響學校每一個人。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有什么樣的校長,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學校。從李校長身上,我領悟到,一個優秀的校長,要有大視野、大格局,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思維,與時代共舞,與未來握手,如此,一個學校才有方向。
2003 年,學校新建校區正式啟用,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師生員工超8 000 人,一個年級有26~28 個班級,生源差異性凸顯。時任校長王兆平繼續堅持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為確保和促進學生整體發展,他提出“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
學校擁有全東臺的優質生源,為更上層樓,王校長提取“范公堤精神”中最為樸質的“勤”為校訓,作為基本信仰和評價標準,構建“勤”文化,激勵師生們勤懇做人、勤勉工作、勤奮學習、勤儉生活、勤勞積累。同時,王校長提出了四個“沒有”的辦學要求,即“沒有水平的管理是毫無作用的,沒有思想的教學是毫無價值的,沒有進取的學習是毫無希望的,沒有質量的數量是毫無意義的”,努力讓有水平的管理凝聚人心,讓有思想的教學震撼人心,讓有進取的學習鼓舞人心,讓有質量的數量深入人心。
王校長身體力行,在學校管理中非常注重細節。他始終強調“用功能把事情做成,用心能把事情做好”。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學校的發展,在乎特色——我強;教師的發展,在乎特點——我能;學生的發展,在乎特長——我行;校長的發展,在乎特質——我先。”“永不言棄,永無止境”的東中精神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工作中哪怕極細小的一個眼神,也可能影響孩子的終身。”王校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十多年來,幾乎每一個特困家庭的孩子他都關心過,每個遭遇特殊變故的家庭他都關心到。
當時,我是校領導班子中最年輕的,他經常提醒,在做好行政管理的同時,不要忘記專業發展。在他的影響下,學校領導班子成員皆發展為省市級教學名師。王校長作為學校的旗幟和引擎,以其優秀的領導力來引領團隊、發展學校。他身上的洞察力、自信心、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深深地鼓舞和影響著團隊成員。從王校長身上,我明晰了,一個優秀的校長應當具備先進的教學引領力。校長要做教育教學的先行者、明白人、排頭兵,懂得教育教學的真諦,才能真正把握學校發展的命脈。
2009 年,應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東臺市委市政府整合東臺城區的原江蘇省東臺中學初中部、第三中學、城南中學和城北中學,在蘇北地區率先組建集團推進均衡教育。均衡教育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層次豐富,原有的培育體系已不適應新形勢要求,而集團化辦學在全省乃至全國又無任何現成經驗可資借鑒。
時任校長鄒施凱認為:“通向成功的路徑,勤奮最短,進取最近。”為了凝心聚力、增強動力,鄒校長挖掘“范公堤精神”中的“進取”內核,在“勤”的基因里注入“進”文化,由此形成學校的校訓“勤能煮海,進可登天”。“勤”字要求勤奮、勤勉、勤懇;“進”字要求進取、前進、上進。這樣,把一個靜態、單一的要求,變成了一種動態、立體的哲學思考。發展目標使師生員工受到很大的激勵。為踐行“讓小草長成最好的小草,讓喬木長成最高的喬木”的教育理想,鄒校長主張“另起一行,我是第一”,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最適合的發展路徑上成就最好的自我。對于學生,鄒校長提出要做“有血性、有思想、有理智、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對于教師,他主張“課比天大,教師第一”,其“三維數學教育思想”對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大有裨益。
鄒校長結合十多年教育管理經驗,請進高校學者實地調研,制定了推進學校均衡教育九年“三步走”行動方略,確立學校的理念目標、發展愿景、教風學風、學校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將“另起一行”的思想,深入貫徹到學校各項管理與建設之中去,有效地縮小集團內的校際差距。他以創新的理念、平民化的語言,通俗地詮釋了公平教育的深刻內涵,啟迪著學校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思想上都要實現從“失敗是成功之母”向“成功是成功之父”的轉型,從而不斷追求從成功走向成功的美好教育境界。
從鄒校長身上,我懂得了,一個優秀的校長要有最佳的教育思維品質,善于對教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具備自己獨特的見解,能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克服困難,實現最初的辦學目標。
2017 年,我從江蘇省東臺中學調任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擔任黨委書記、校長。我深知,好的校長從來不“扮演”重要人物,而是讓教師和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一所學校的優質、和諧發展,需要學校每一個人永葆初心、永遠熱忱。
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說:“今天我們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未來我們將生活在過去。”當前,優先發展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之共識;然而,順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需要有更為廣闊的教育視野。基于學校百年辦學歷程中的深厚積淀,我進一步提煉“范公堤精神”,遵循“希望教育”的教育主張,提出“為關懷而教,為未來而學”的辦學理念,努力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在未來的生活中能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的人”。要求教師不僅教知識,更關懷學生的完整人格、社會情緒能力和生活世界,讓學生感受關懷、傳遞關懷、學會關懷;要求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思辨能力等高層次的思維,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和重復。我用“關懷”統整學校所有的教育元素,讓師生彼此關懷、互相成就,讓學校成為有“生命質感”的場域。
我提出“大愛致遠”的校訓。“大”,意思是極致,要求達到最高境界。“大愛”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者愛人”的哲學思想和“范公堤精神”,同時,又被賦予新時代基因,是一種深刻的、大無畏的人格情懷。學校坐落在昔日的范公堤上,“范公堤精神”已經成為學校最醒目的文化特征。昔者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大愛,心憂家國。大愛之心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礎。因為大愛,所以致遠。我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有德行、有大愛情懷的學生。教師心懷大愛,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發展了自我。學生心中有愛,才能塑造最美的姿態,對世界充滿仁愛,他們在成長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遠,更穩,更踏實。
結合“范公堤精神”,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核心要求,我把學校培養目標提煉為“把學生培養成大情懷、厚學識、勇擔當、有作為的時代新人”,這是知情意行的結構化表達。大情懷,是源頭,是發動機;厚學識,是基礎,是適應未來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勇擔當,是保證,是精神力量;有作為,是表征,是扎扎實實的行為。學校的“愛行天下,照亮前方”辦學愿景,分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明確學校的發展藍圖,希望通過師生溫暖自己及他人,共同照亮大家前行的道路。
為了深入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并與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密切銜接,我時刻保持學習者的姿態,心中有愛,眼中有人。“初中教育僅三年,影響孩子三十年”,本著這樣的教育情懷,我把關懷文化滲透到學校的“三風”建設,致力形成“仁德生輝”的校風、“潤心啟思”的教風和“情智兼修”的學風。“仁德”不僅是傳統社會最基本、最普遍的德育目標,也是新時代的為人準則與道德規范。“仁德”盈于校園,以生熠熠光輝。對教師而言,要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既傳授知識與技能,更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關懷學生完整人格、整個學習生活及人生發展,關懷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專業成長,關懷社會的發展,關懷自然,從而讓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生命對未來充滿希望。對學生而言,既要立足于學習的主體地位,獨立思考,勇于思辨,提升核心素養,形成高階思維,更要有清醒的自我認知、積極樂觀的心態、頑強的意志毅力和良好的交往溝通能力。既能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與世界保持友好共處,和而不同,自立、自強、自信地成長,又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擁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擁有發展的“生命自覺”。
在“關懷文化”的影響下,為了踐行“為關懷而教,為未來而學”的辦學理念,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學校堅持不懈地實施素質教育。
我們打造“素養進階”評價體系。要發揮學生評價的導向與促進功能,就需要積極創新素養評價和引導工作,倡導鼓勵性、支持性、指導性的評價,關注思維過程,減少簡單的分數評價和單一僵硬的學業評價,促進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我們的團隊創新設計“素養進階型學生評價機制”,面向全體學生推行,以動態的“學生成長積分制”取代原有的“三好生”評價機制。對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構建“實中希望”App,下設“成長腳印”和“學習之窗”欄目,引導學生在學校做好學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會做好公民。
我們探索“共生課堂”教學范式。以各學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方向,全學科構建“共生課堂”,打造具有生命意義、生長空間和生成動機的全新課堂教學范式,努力凸顯課堂組織形態變革、學生個體價值崛起和學習方式的重組,最終指向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共生課堂”切實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生成、共同生長、共享生命的過程,真正符合均衡教育發展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要求。
我們構建“希望課程”框架體系。學校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建構新的“希望課程”體系;以“心懷希望,成就未來”為目標,踐行學校“希望教育”的主張;以文化進階課程為核心,以健康生活課程、生命啟迪課程、個性培樹課程和實踐創新課程為支撐,努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我們建設“四有”好教師團隊。學校聚焦“四有”好教師品質,精心打造教師團隊;以“教師學科領導力提升模型”為依據,緊密圍繞價值領導力、教學領導力、融通領導力三個維度的發展框架,細化出與實踐行為緊密關聯的九個具體指標,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示范性、領導型的“先鋒教師發展團隊”,以點帶面,促成全校教師素質的整體提升;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引領均衡發展,促進學校辦學品質的整體提升;挖掘優質資源,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激發深度交流,帶動區域辦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學校辦學精神與文化源自教育者內心的那份堅守和持之以恒的耕耘,是在漫長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傳承迭代而成的。循著學校百年悠久歷史,我和歷任校長不斷發掘學校精神因子、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并進行優化、升級,把大家所堅信的教育理念做細、做實,形成全體師生共同的精神、信念、禮儀與風尚。胸懷巍巍范公長堤,由“勤”到“進”,直至今天的“生命關懷”,精神與文化就在這日復一日中自然長成。
進入新時代,我們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轉化為學校育人實踐的高效行動。立足人的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陽光,讓每一個生命健康成長、對未來充滿希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