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平 劉洪濤* 劉婉怡
(1.銅仁學院大健康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2.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為2.6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8.7%,且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發展。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人口問題,更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是我國長期存在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1]。我國頒布并實施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戰略目標,并制定了相應措施來應對這一問題。縮減老年人的帶病生存期是我國新時期老年工作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的一項重要目標和任務[2]。老年體育健身活動,不僅有益于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水平,還可以幫助老年人擴展生活空間,提升生活品質,培養積極生活態度,實現身心健康。《“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文件把老年人列為重點群體,并制定了相關實施干預計劃。在這一背景下,該文通過剖析老年人體育健身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提出助推老年人積極進行體育健身的策略。
根據2018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數據顯示,我國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老年人比例僅為20.41%。可見,老年人體育健身參與度總體偏低,有待進一步促進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
老年人參加的健身項目比較單一,以步行運動為主,其次是舞蹈類、健身操類項目,傳統體育項目、球類項目的參與者也占有一定比例,而其他運動項目涉獵人數偏少,在項目選擇上以自己的喜好和特長為主。主要選擇在離家較近,安全性相對較高,地方相對寬敞的公共場地開展健身活動,如公園、廣場、公共體育場所、住宅小區空場等,而到收費健身場所的人數很少,在對京津冀地區城市老年人的調查中,這類人數不到5%。參與體育健身的老年人對健身熱情較高,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2018年CLASS調查結果中,50%以上的老年人每周鍛煉3次以上且鍛煉時長超30min,而京津冀地區城區的這類老年人則高達近80%。主要通過與社區的熟人鄰居、曾經的同事、朋友等結成自發組織自主參加健身活動,有部分老人自我進行健身活動,而由社區體育組織進行健身的老年人數量很少。開展的健身活動不需要指導,或組織內自行進行指導。參與動機主要是增進身體健康,其次是消遣娛樂和增進社會交往,另有打發時間和學習技能等多種參與動機,部分老年人的參與動機不明確[3-5]。
身體狀況不同的老年人參與度和參與項目存在差異,低齡老年人參與度較高。女性選擇舞蹈類項目的較多,而男性則偏向選擇有一定技術性的項目,不同興趣愛好者參與的項目也不盡相同[6]。不同地區的參與度不盡相同,如南京城市老年人體育參與度低于山西、上海、北京等地[7]。有北方特色的秧歌舞深受東北人喜愛,而在重慶等山地地區居住的老年人參加登山活動的較多,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項目也頗受民族地區老年人的歡迎[6,8]。農村老年人在體育認知、參與程度以及體育項目選擇上明顯低于城區老年人,城市中不同居住環境的老人情況也有所不同。農村老年人參與時間上具有更強的季節性,在地方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上參與度較高,如福建農村老年人對當地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很感興趣;空巢老人在參與動機上更傾向于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9-10]。
老年體育健身活動發展已經成為推進和實現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但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中仍存在參與度偏低,活動效果不理想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與老年人對體育認知不到位和外部社會支持資源不足等因素有很大關系。
隨著我國體育強國戰略工作的持續推進,體育健身信息大量釋放,催發老年人體育健身意識和健身欲望,參加體育健身的人數逐年上升,特別是低齡、城市、東部的老年人體育健身人數快速攀升。但我國整體體育健身信息供給水平偏低,部分地區特別是偏遠農村體育健身信息傳遞更加滯后,普及程度低,體育健身文化氛圍淡薄,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對體育的認知觀念落后,科學體育健身知識匱乏,沒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對體育健身的意義和作用了解程度不足,存在有體育健身作用不大和干農活相當于體育鍛煉等錯誤認知,極大影響了他們體育健身的意愿和行為[5,10]。老年人思想相對比較守舊,周圍缺少健身的群體,體育健身文化氛圍差,使老年人在參與體育健身時表現出瞻前顧后的態度,妨礙了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的參與。
隨著年齡和體質的變化和身體機能的衰退,老年人在體育健身項目的選擇、健身動作、運動強度以及運動損傷預防等方面均需要有擁有專業知識的人員進行指導。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力度,累計培訓的老年體育指導員人數已超過3萬人。但老年體育指導員的增長與我國老年人增長的數量仍不匹配。在2018年CLASS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體育健身時,有專業人員指導的人數僅占3.51%。另外,體育指導員培訓所開設的課程中缺少老年人日常體育鍛煉所需的健康促進相關知識以及區域性老年人實際健身需要的特色知識,使體育指導員在實際指導時發揮的作用打折扣,出現體育項目由自發組織的愛好者進行指導的情況[11]。缺乏科學指導的體育健身方式存在著盲目性,有時甚至會出現適得其反的健身效果,打擊老年人參加體育健身的熱情。大量既有豐富的科學鍛煉知識,又有鍛煉實踐經驗的體育社會指導員是目前老年人體育健身所急需的。利用網絡,為老年人進行健身指導,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今是一條可行的發展之路,但目前適合老年人的健身指導軟件極其匱乏。
體育健身場地設施是老年人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基礎條件。體育健身場所的建造情況、設施的配套情況、時空的可達性與便捷性、周圍環境等都會對老年人的健身活動產生重要影響。近幾年隨著我國對體育健身事業的重視,在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上的投入持續增加,各類健身場地數量明顯增多,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仍未能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需求。2018 年CLASS 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一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認為,體育健身場地缺乏仍是重要影響因素。在場地設施配置中存在集中、雷同、建設不合理等現象,部分場地設施還存在不能對外開放,共享性差等情況,這些情況在遠郊的農村更為嚴重,在對多地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配置情況的分析發現,不同的村域面積和人口規模,配置的種類數量等高度雷同,且主要布局在學校、村委會等場所[12]。這限制了老年體育項目的開發和操作,影響了老年人體育健身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促進老年人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關研究認為,不同健身項目對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效果存在差異,參加多樣化的項目有助于提升健身的效果。健身項目是老年人開展體育活動的基本手段。老年人體育健身項目的選擇與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地域、喜好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講,低齡、身體素質好的老年人,體育活動項目的選擇內容較廣泛,高齡、體質較差的老年人則更多要考慮選擇預防疾病與維持健康的體育活動項目。提供的健身項目越多,老人選擇項目的范圍就越寬,就越有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健身項目,就越有利于擴大老年體育人口。而目前老年人參與的體育項目主要是廣場舞、健步走等大眾類型的運動項目,這類項目固然適合老年人身心特征,受到廣大老年人的喜愛,但一些個性化的體育活動,如傳統體育項目、地方民族特色體育項目以及適宜老人鍛煉的技術性項目也是一部分老年人所需要的,而目前這些健身內容未受到重視[11]。根據2018年CLASS數據,不參加體育鍛煉的老人,近30%認為活動項目不適合自己或者不喜歡。
體育活動組織(社團)為老年人體育活動項目的開發,以及開展老年人體育服務活動提供了有效支持,能夠提高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積極性,提升老年人參加健身的持久性和健身效果。我國存在著不同類型的體育組織(社團),如各級各類的老年體育活動協會,協會組織了各種體育活動和體育賽事,培育了數量可觀的體育活動成員、領導者和組織者。社會上正式和非正式的體育組織數量成倍增加,增進了老年人之間體育信息交流,激勵了老年人體育活動參加的積極性,拓展了老年人的體育視野和體育認知,提升了老年人參加健身的持久性和健身效果。但由于我國目前存在著體育組織的數量仍然偏少,組織發展不平衡、質量不高,宣傳不到位等問題,致使老人對體育組織缺乏了解,認知不到位,出現找不到參加的組織或參加熱情不高,以及通過體育組織參加健身活動的比例很低的情況,在2018年CLASS數據中老人參加體育組織開展健身活動的人數不到三分之一,其中主要以參加非正式組織為主。無人組織或組織的體育健身活動不適合,也是老年人不參加體育健身的重要原因。
各級各類部門和組織進行聯合,采取措施,加大體育健身文化傳播和擴散的力度。首先,以社區為主要組織載體,聯合家庭、社會組織、相關職能服務部門為老年人構建體育健身文化支持體系,做好社區內的體育健身文化氛圍的培育和服務活動。社區做好中間組織聯絡管理工作,社區衛生服務站可為老年群體提供體質健康測評,體育指導人員為老人提供科學健身的運動處方,相關體育組織定期開展體育活動,舉行健身講座,聯絡老人參加體育活動,家庭成員、鄰居、朋友等鼓勵帶動老人進行健身相關活動。其次,通過開發和應用各種適合老年人的媒介網絡平臺,為老年人宣講國家的體育發展策略,普及科學體育健身知識,介紹豐富的體育活動,增強老年人對體育健身的價值認知,讓其了解更多體育健身活動,掌握科學健身知識與技能,提高老年人的健身素養,培養積極健康觀,催動老年人形成體育健身參與和執行的自覺性意識。大力普及體育健身內容,通過文化的“內驅力”,既能夠推動老人參與健身活動,為老人的積極參與賦權增能,還可以將健身理念根植于其他群體之中,在整個社會中營造良好的老年健身文化氛圍。
我國目前體育公共服務資源供給與老年人實際體育健身需要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通過高質量的供給來提高體育服務資源的利用率,使其發揮最大效益,是當前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提供的資源應以滿足需求為導向,在充分把握服務對象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地域特征和提供的資源內容,以基礎性、高質量性健身項目內容為基礎。建立起從中央到各級相關地方部門和社會組織有序的網絡化供給服務模式,嚴格管理監管工作,做好協調溝通工作,使各服務提供主體明確自己的邊界和責任,供給合適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工作,提高資源供應的規范性、針對性、高效性,最大化擴大提供體育資源的有效輻射區域和老人人口數量。動態監測老年人的結構及健身需求,根據相關情況變化,適時調整老年體育政策的具體措施,設置健身服務內容,提供多元化服務,采取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13]。比如,將大型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建設在社區中人口密度大的位置,小型輕巧的體育設施,可采用流動的分配方式,相關健身活動服務則依據具體情況而定,保證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和可達性,協助老年人將體育健身活動生活化。針對體育指導缺乏的情況可以在開發專職和兼職體育指導人員的同時,通過在社會組織、學校等招募擴大體育志愿者人數,并根據老人的實際需要設置培訓內容,定期培訓,提升指導人員的數量和質量。
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在根據老年人的普遍特征提供常規大眾的健身活動滿足廣大老年人需求的同時,依據不同類型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分類開發推廣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增加老年人參與體育活動的選擇面,滿足不同老年人個性化的需求,提升老年人健身的效果。對于高齡老年人,要注重健康監測方面的服務,提供以愉悅身心、運動強度較小為主的群體性休閑娛樂活動。而地方風俗濃郁的地區則可以加強地方民族傳統項目推廣,將健身活動和地方風俗相結合,這樣既能夠迎合區域民族地方老人的心理需求,又可以使我國的民族項目發揚光大。依據老年人的需要培育各類健身活動服務組織,拓寬老年體育社會組織,服務老年健身渠道,引導鼓勵其參與老年健身服務[13]。加強組織活動建設,開展彼此之間經常性的健身交流和活動展示,提升宣傳力度,促進不同健身活動內容的推廣和普及,使老年人了解更多的活動項目和知識,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項目,提高健身的參與度。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設置體育健身的相關服務和標準時,要充分對老人和其他人群進行區分,將其特殊性與體育健身相結合,實現體育服務的精細化。依據老年人的年齡、體質、活動場所、活動類型、運動處方分類推行健身活動,設置體能檢測標準和體育活動指南,確立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的標準,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設智慧體育服務系統,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針對老年人最需要的科學健身指導,在老人聚集區專門開設健康健身服務,配置專門化與專業化的老年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開發適合老年人的數據網絡指導資源。老年人消費水平低,可以提供更多以社區為中心,輻射距離較近的廣場、公園健身步道、公共健身場所等免費公共體育設施。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居住地的老年人,采取差異化的措施,區域化、靈活化、彈性化推行老年人健身活動。
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分布廣闊,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既有普遍性特征,又有特殊性。遵循老年人的特點,開拓創新,系統開展以滿足老年人對美好體育生活需求為主題的相關社會服務活動,促進人口老齡化和健康化協調發展,逐步實現人口積極老齡化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