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絲(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河濱小學,東莞 523400)
心理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心理輔導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自主性,導致他們無法察覺到自身的力量,對自身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信心;在利用心理測評或者其他既定的標準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時,容易給學生貼上標簽,使學生將問題內化,形成阻抗。以上做法不利于問題的解決,而應用敘事療法則能有效避免此類問題。
敘事療法能通過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成長故事,激發他們改變的動力,促使他們自主發展[3]。這與教育部提出的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等核心素養的理念不謀而合。近年來,關于在醫療系統、社會工作、大學中應用敘事療法的研究相對較多,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應用敘事療法這一塊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本文基于心理工作的實踐,就敘事療法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外化對話通過將人與問題分開,讓個體了解到問題是問題,人不是問題,而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敘事療法相信人有能力解決自身問題,有助于消除個體的阻抗,提升解決問題的信心。在利用敘事療法中的外化技術進行心理輔導時,可以遵循以下流程。(見圖1)
圖1 外化的具體操作流程
外化的具體對話可參考表1。
表1 外化對話流程示例
【案例1】
小東(化名)是我校二年級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是老師辦公室的常客。他課上不認真聽課,課下打罵同學,滿口臟話,隨意拿同學東西,經常被同學和家長投訴。班主任請過很多次家長,但家長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知道打罵孩子,表示不會教。班主任苦口婆心地教育,但小東還是屢教不改,班主任很頭痛。某天,在小東又一次欺負同學,被對方家長投訴,并且要求報警后,班主任推薦他來到心理輔導室。以下為心理老師與小東的對話片段。
心理老師:有什么老師可以幫你的嗎?
小東:班上的同學不喜歡我,不和我玩,還總是投訴我;老師也總批評我。
心理老師:那確實很讓人難過。一般什么情況下他們會去投訴你呢?
小東:我發脾氣忍不住打他們或者扔他們東西的時候。我也想好好跟他們玩,但就是忍不住。
心理老師:嗯,我知道了。我可不可以這樣說,其實,在你身體里住著一個小怪獸,它讓你忍不住發脾氣、動手打人,而你并不想這樣。
小東:小怪獸?
心理老師:是的。還記得一年級時我們在課上提到的情緒小怪獸嗎?
小東:樂樂?憂憂?
心理老師:對呀!看來你上課聽得很認真哦!(小東害羞地笑了)我們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小怪獸,有的小怪獸讓人自卑,有的讓人膽怯,而你身體里的小怪獸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小東:對,就是它讓我控制不住自己。
心理老師:如果讓你給你的小怪獸起個名字,你會叫它什么?
小東:(思考了很久)搗蛋鬼吧。
當心理老師將問題從小東身上單獨“拎”出來后,小東仿佛變了一個人,他開始滔滔不絕地描述“搗蛋鬼”給他帶來的煩惱:它讓他跟同學鬧矛盾,同學們都不喜歡他;它讓他上課總是搗亂,老師也批評他。小東說自己迫切地想擺脫它,想跟同學一起玩,想獲得老師的肯定。
之后,心理老師引導小東回憶自身經歷,讓他想想以下問題:“搗蛋鬼”是怎么產生的?對自己有哪些影響?一般什么時候會出現,什么時候會消失?在與“搗蛋鬼”抗爭中曾用過哪些有效的方法?在心理老師的引導下,小東不再一味地逃避問題、指責別人,開始嘗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重塑對話”是指通過幫助來訪者回憶以往的生活經驗,發展支線故事,挖掘特殊意義及例外事件,發現被隱藏在問題故事之外的蘊含積極力量的故事,引導來訪者不再用原來的標準衡量自己,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動力與勇氣,激活并點亮他們的生活。
在輔導過程中,心理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對自身故事的敘述,發掘被掩藏或忽略的“例外事件”,關注過去的成功經驗,尋找自身有能力解決問題的證據,賦予學生勇氣和自信。例外詢問技術的具體應用見表2。
表2 例外詢問技術的具體應用示例
當故事只是單薄的故事時,來訪者的力量不會被激發出來,那么,如何引導來訪者將故事變豐厚呢?可以采用“搭腳手架”的方法,讓來訪者的思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達到咨詢師想要的高度,引導來訪者在潛在發展空間成長。
【案例2】
小凱(化名)父母于暑假期間離異,媽媽搬離原先的住所,小凱和爸爸、爺爺、奶奶一起住,爸爸每天忙于工作,平時主要是由奶奶管小凱。小凱自述自從父母離異后,每天都過得不開心。心理老師告訴小凱離婚是大人的事情,父母離婚并不代表他們不愛他,小凱還是覺得不快樂。于是心理老師運用“搭腳手架”的方法,幫助小凱發展積極思維。以下為對話片段。
心理老師:近段時間有沒有發生過讓你覺得開心的事情?
小凱:(低著頭,滿臉苦悶)沒有。
心理老師:最近有沒有心情還可以的時候?
小凱:(很不耐煩)也沒有。
心理老師:那平時一般你都喜歡玩些什么?
小凱:什么都不喜歡。
心理老師:玩具呢?
小凱:哦,我喜歡搭積木。
心理老師:那你最近搭過積木嗎?
小凱:嗯,前幾天爸爸給我買了一盒積木,昨天我才拼完。
心理老師:能跟老師分享一下當時的情況嗎?
小凱:爸爸給我買了一盒大的積木,那個積木是一艘海盜船,總共有1000 塊,好難拼。那天我和爸爸坐在客廳,看著圖紙,兩個人花了六個小時才拼完。
心理老師:拼了六個小時?你太厲害了!能仔細描述一下你的海盜船嗎?
小凱:它是一艘灰色的船,有一個寬闊的甲板,還有船長室、休息艙,可以容納幾千人。甲板上停著各式各樣的戰斗機,我還給它加上了加農炮和火箭炮,遇到敵人能第一時間開火……(伴隨著描述,笑容逐漸回到他的臉上)
心理老師:當時拼完你的感受如何?
小凱:好像還挺開心的。(害羞地笑了)
在上述對話中,學生回答“沒有”并非真的沒有,而是過去開心的事情隨著時間流逝已然被忘記,學生沉迷于父母離異的痛苦中而忽略了開心的事情。心理老師通過“搭腳手架”的方法豐富支線故事,幫助小凱意識到自己生活當中也有很多快樂的時光,由此增強了他的快樂體驗。
敘事療法強調,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欣賞故事的觀眾同樣重要,他們能幫助當事人更好地構建新的生命故事。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邀請見證人來見證他的改變,即見證對話,讓學生的努力、艱辛、苦難,以及在困難中不放棄、堅持的毅力被人看到,從而增強學生改變的信心。對來訪者來說,見證對話的對象既可以是過去或者未來的自己,也可以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在案例1 中,小東作為全校“聞名”的人物,讓學校和老師很頭疼。當小東作出改變后,校長邀請小東去校長室談心并享用點心,之后肯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繼續努力。班主任安排小東作為班級代表做了國旗下講話,講述了自己的進步和努力的過程。
在案例2 中,心理老師邀請小凱的父母來到學校心理輔導室,肯定了他們為了盡快讓孩子走出離婚的陰影回歸正常生活而作出的努力,請他們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多與孩子溝通,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將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小,幫孩子樹立生活的信心。
運用見證對話的常見方法見表3。
表3 運用見證對話的常見方法
敘事療法不僅可以應用于個別心理輔導,也可以用于心理課上幫助學生識別自身的心理困惑,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以“制作我的怪獸圖鑒”一課為例(如圖2所示),心理老師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到困擾自己的小怪獸,并將它畫出來,思考它帶來的影響。在創作完“怪獸圖鑒”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困擾自身的小怪獸,尋找怪獸的正面意義及既往經驗中自己戰勝它的例外,發展并充實支線故事,賦予生命積極的意義。最后,邀請小伙伴為自己寫上祝福、支持的話語并簽上姓名,見證自己的改變與進步。
圖2 “制作我的怪獸圖鑒”課程思維導圖
外化對話不僅是一種治療技術,更是一種重要的態度。心理老師在日常工作中應始終抱持“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這一觀念,將問題與學生本身分離開。這種中立的態度會讓我們更快取得學生的信任,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除了心理課堂和心理輔導場景,在班級管理中同樣可以運用敘事療法。例如,可以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設置成長記錄本,邀請學生在“微信朋友圈”里書寫自己的心靈成長故事,記錄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努力和收獲,建立積極的自我評價。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傳閱成長記錄本,并設置“點贊”及評論環節,引導學生從別人的故事中汲取能量,同時賦予故事主人公改變的動力,形成積極的班級能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