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娜(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寧波 315300)
身心健康是學生幸福生活的基礎,關系到千萬家庭的安寧和諧及社會穩定。面對日漸突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愈益成為社會各界面臨的共同任務。在此背景下,為助力全市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由慈溪市教育局統一部署,市教研室系統謀劃、精心孵化,歷時九個月建設完成慈溪市學生成長指導中心,并于2022年11月17日正式投入運行。這是浙江省內首個縣級學生成長指導中心,下設四個分中心,分別為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和班主任工作指導中心,指導中心聯合婦聯、衛健委、關工委、團市委、計生協等部門,著力提升全生命周期視域下學生成長指導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基。
作為浙江省內首個縣級學生成長指導中心,如何引領區域內學校開展學生成長指導工作?如何讓學校、家庭、社區等形成合力,共促學生健康成長?圍繞這兩個議題,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進行了專項調研,了解教師、學生和家長在學生成長指導環境創設、課程設計、課堂活動、評價方法等方面的參與情況。調研結果表明,當前區域教育中,人、環境、活動三者呈割裂狀態,影響著學生整體健康水平的提升。要提升學生成長指導活動的實效性,需要建立“三元共生”機制。
在“三元共生”機制中,人、活動和環境彼此共生,助力對方的發展:人創設了環境,環境塑造人,積極的環境促進人的健康成長;人參與活動,活動才會顯出生機,活動的開展能提升人的各種能力和品質;環境豐富活動,成長環境的創設使得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好地發揮育人價值;活動優化環境,活動的創設使得育人環境更加完善。以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為例,慈溪市在實踐中具體開展了以下孵化探索。
根據國家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慈溪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指導中心構建了市級、校級、社區三級融通的課程體系,設計了如下課程。
1.市級課程:提綱挈領
指導中心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和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圍繞學生身心發展的六大板塊,從發展性和預防性兩個維度,組織編寫了市級課程及相關活動手冊,為區域內學校心理課的組織實施提供方向。在特殊時間節點,如每年春秋季,指導各校開設心理預警及危機干預課程;疫情防控期間推出面向各學段的系列公益微課;寒暑假推出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養成系列微講座等。部分市級課程見表1。
表1 市級課程例舉
2.校級課程:實踐主體
各校以市級課程為依托,結合本校實際及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設計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及拓展性課程,切實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目前已開發二十多門校級課程,部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縣市級比賽中榮獲多個獎項。部分校級課程見表2。
表2 校級課程例舉
3.社區課程:拓展輻射
指導中心積極推進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校社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最大程度地將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校外。市心理骨干走進社區,開展心理咨詢,開設心理沙龍,用專業知識服務群眾。浙江文明網曾以“慈溪心理志愿服務隊讓城市生活更溫暖”為題作了專門報道。這一服務已堅持三年,滿足了家長提升育兒理念及自我成長的需要,所授課程得到社區群眾的一致好評。部分社區課程見表3。
表3 社區課程例舉
1.設計模型
指導中心采用塔巴的課程模式,即按照“診斷需要—建立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選擇、組織學習經驗(學習活動)—評價”的路徑進行課程設計。在設計時把環境和活動融合起來,促進學生的成長,真正達到“三元共生”的效果。
2.設計要求
指導中心根據課程設計模型,從分析需求、設計目標、選擇內容、設計活動、創設環境、組織活動、評價經驗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課程設計要求。
分析需求:從人的角度了解學生面臨的問題及其心理需求;設計目標:從人、活動、環境三個方面,設置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課程目標;選擇內容:從人和活動兩方面確定輔導主題和課堂內容;設計活動:從活動、環境兩方面考慮活動類型;創設環境:布置心理課堂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組織活動:從活動、環境兩方面促進人的成長;評價經驗:從人、活動、環境三方面檢驗三元共生的目標是否達成。
借助多渠道研究,市教研室推出“全景滲透”式心理活動,即針對不同年齡、性別、心境等的群體,多角度、全方面、多渠道促進“三元共生”,有的放矢地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具體包括以下五大類型。
1.心理漫畫
開展心理漫畫創作,通過“感受畫面的整體—分析漫畫元素—通觀畫面整體”,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愛好、情感、傾向及潛意識表現出來,學校可借此有效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
2.團體心理游戲
結合學生當下的心理需求設計相關的主題游戲,通過游戲,使學生體驗自我控制的力量,學會自我調節,放松肌肉和神經,緩解情緒,培養團隊意識,收獲心理成長的密碼。
3.走出心理“迷宮”
學生在認知、情緒、人際方面有困惑時,猶如進入心理“迷宮”。我們以“迷宮”為“安全容器”,帶領學生探索如何利用“迷宮”使頭腦冷靜,尋找問題的解決策略,與自我對話,從而恢復內心的平靜。
4.校園心理劇
創編校園心理劇,將學生的心理困惑編成劇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他人處境,體驗他人感受,學會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更理解和尊重他人。心理劇《表揚的滋味真好》(小學生)、《陽光總在風雨后》(初中生)和《愛的回歸線》(高中生)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心理危機三級預警
根據心理危機的分類,對心理高危學生給予班級、校級、市級不同程度的干預。其中,對一般心理危機學生以校級輔導為主;對嚴重心理危機學生,在校級支持力量不足的情況可借助指導中心的專業力量進行干預;對重大心理危機學生,在校級、市級跟蹤關注的同時,及時轉介至醫教結合定點醫院進行干預;對處于復學適應期的學生,通過專業醫院評估及三級心理支持給予有效幫助。
“貫通式”評價是考量“人·環境·活動”“三元共生”實施效果的關鍵環節。具體包括三個層面的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學校評價。學生評價指向積極品質,引導主動參與;教師評價強化“眼中有人”,提升項目品質;學校評價旨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構建三級考核機制。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的個性在集體中閃閃發光,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評價內容詳見表4。
表4 人·活動·環境“三元貫通”評價表
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要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必須全面統籌資源,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支持。根據“三元共生”機制,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進行了家庭教育科普、家長育兒講座、家庭親子沙龍、特殊家庭輔導、家庭危機干預等方面的探索。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則根據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在初高中學校推出了走進生涯規劃、生涯規劃之知己、生涯規劃之知彼、生涯規劃之選擇、生涯規劃之努力等系列課程,并編寫出版了《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中學生生涯規劃》一書。班主任工作指導中心在抓好隊伍建設的同時,在班級管理、學生管理、家校溝通等方面給予廣大班主任指導,并針對班主任工作壓力較大這一現狀,開展了教師壓力管理、教師賦能輔導等團體活動。
“三元共生”機制實施一年以來,激發了學生參與各類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興趣更為廣泛,意志更加堅強,對環境更為適應,各類心理問題檢出率由2021年的近40%降到了現在的23.6%。與此同時,學生的求助意識不斷增強,由原來的20.2%上升至77.8%,整體身心健康水平不斷提升。
慈溪市各校以市級課程為依托,結合本校實際及學生成長特點,設計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及拓展性課程,切實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求。課程設計依托融合人、活動和環境的三元聯動模型,活動豐富了,課堂環境更和諧,學生的主動性有所提升,成長指導效果較顯著。
一年來,指導中心組織各級各類成長指導培訓16 場次,開設學生成長輔導、家長支持輔導、教師賦能輔導等67 場次,推送學生成長指導科普知識81 篇,接待前來面詢輔導的學生(含家長)139 人次。目前,慈溪市有兩個寧波市首批示范性“學生成長指導工作站”,有四所學校被評為寧波市學生成長指導示范培育學校,20 所學校被評為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點,省標準化心理輔導室和寧波市規范化心理輔導室覆蓋率均達100%。全市129 所中小學均開辦了家長學校,其中,全國示范家長學校1 所,省級示范家長學校11 所,寧波示范家長學校31 所。學習強國平臺、甬上教育等多家媒體對慈溪市學生成長指導中心進行了報道,指導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區域內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