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丹 馬凌慧 馬良宵 張 洲 母杰丹 孫天祎 錢 旭 張秦墉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北京 100029
痙攣型腦癱(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是以功能障礙與姿勢異常為主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1],多發于早產新生兒,占全部腦癱患兒的70%~80%[2],肢體痙攣給患兒及家庭帶來負擔。現代醫學多采用手術、藥物及康復訓練等,但存在手術風險、嗜睡、認知障礙等副作用[3]。國內外多項研究[4-5]肯定了針灸治療SCP的效果,尤其有利于促進患兒功能恢復[6]。本研究旨在梳理針灸治療SCP 核心穴位配伍規律及刺灸法特點,為針灸臨床提供依據與思路。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及PubMed、Web of Science 數據庫自建庫至2022 年5 月針灸治療SCP 的臨床文獻。主題詞檢索,模糊匹配,中文主題詞為(針刺or 針灸or 艾灸or 灸法or 穴位or 穴位注射or 水針or 穴位埋線or 皮內針or 撳針or 皮膚針)and(腦癱)and(痙攣or 肌張力異常or 運動障礙);英文主題詞以(“acupuncture”or“needle”or“moxibustion”or“acupoint”)and(“cerebral palsy”or“CP”)and(“spasm”or“spasticity”or“dystonia”or“motor dysfunction”)。
納入標準:①以針灸療法為主,單獨或結合其他方法治療SCP 的臨床文獻;②研究對象符合SCP 中西醫診斷標準[7-8];③有明確的針灸處方,包括穴位及刺灸法;④有明確的療效評價指標,且結果報告針灸治療有效。排除標準:①綜述類、會議和學位論文非期刊類文獻;②重復發表的文獻僅收錄最新發表的1 篇;③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
納入文獻參照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06)[9]、《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2 部分:頭針》[10]、《靳三針療法流派臨床經驗全圖解》[11]、《刺法灸法學》[12]將涉及的穴名、刺灸法等加以規范。對一組主穴多組配穴的處方,以“1 組主穴+1 組配穴=1 條處方”的形式錄入數據。
將納入文獻基本信息、針灸處方等信息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9 中建立數據庫,由兩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對穴位的歸經、部位、針灸術式進行頻次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0 軟件建模,采用Apriori 算法對高頻穴位配伍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運用Gephi 0.9.6 軟件對數據進行復雜網絡分析,采用“k-core 層次分析法”探析處方核心穴位群及其針灸術式特點[13-14]。
共檢索文獻3 543 篇,剔除重復文獻1 867 篇,根據納排標準篩除1 383 篇,最終納入293 篇(中文289 篇,英文4 篇),提取639 條針灸處方,選穴涉及238 種。
共涉及5 種刺灸術式,構成40 種治療方法,使用頻次前3 為毫針+康復、頭針+康復、穴位注射+康復。見表1。
表1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刺灸術式及治療方法頻次分析
所用穴位涵蓋9 條標準化頭針線、10 個焦氏頭針區、3 個于志順頭針區、23 組靳三針、5 個腕踝針進針點及188 個傳統腧穴。穴位總使用頻次為6 182 次。
使用頻次排名前10 的傳統腧穴中,特定穴中交會穴最多(圖1);下肢部腧穴應用頻率最高(圖2);腧穴經脈歸屬涉及督脈、任脈及12 正經,總頻次前3 為督脈、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所選腧穴數量前3 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及足少陽膽經。經外奇穴以四神聰、夾脊穴使用最多,亦使用阿是穴。
圖1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特定穴頻次
圖2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穴位分布部位
關聯規則分析顯示,最常用的傳統腧穴配伍為足三里-三陰交,靳三針為四神針-手三針。焦氏頭針足運感區-運用區、平衡區-運用區和運動區-運用區配伍支持度一致。見表2。
表2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穴位配伍分析
2.5.1 復雜網絡基本結構參數 將處方類型位于前3的數據導入Gephi 運行分析,得到三類處方核心穴位網絡基本拓撲結構參數,見表3,顯示該復雜網絡具有小世界效應,即穴位并非簡單隨機組合,而是以核心穴位為主與其他穴位緊密聯系。
表3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穴位配伍網絡基本拓撲結構參數
2.5.2 核心穴位k-core 層次分析 三類處方當k-core最大值分別為20、22、22 時,呈現出完整的核心穴位復雜網絡圖,主要包括百會、足三里、三陰交、合谷、曲池、運動區、平衡區、足運感區、陽陵泉、顳三針等。見圖3。
圖3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核心穴位復雜網絡圖
2.5.3 核心穴位復雜網絡節點分析 穴位節點度值前3的穴位節點分析顯示,高效配伍穴位(表4),與k-core 分析所得核心穴位基本一致,為臨床治療SCP提供了更為可靠的選穴配伍依據。
表4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核心穴位節點分析
三類處方核心網絡居于中心位置前5 穴位的針灸術式及補瀉方法分析顯示,針灸術式多樣,以毫針、穴位注射為主;體針多采用直刺進針,亦用點刺疾出針;頭部穴位多為平刺、透刺;補瀉方法以平補平瀉為主。見圖4。
圖4 針灸治療痙攣型腦癱核心穴位的針灸術式及補瀉特點分析
SCP 多屬中醫“五遲”“五硬”的范疇,根本病位在腦,多因腦髓失充,五臟不足而致氣血虧耗、肌肉筋脈失養。根據中醫“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肝經與督脈會于巔,諸陽經皆上行于頭”等理論,治療多采用補肝腎、益腦髓、通經絡的方法。
穴位選擇是針灸處方的第一要素,亦是療效之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針灸治療SCP 使用頻率最高的3 類穴位分別是傳統腧穴、頭針和靳三針,尤其多用頭部穴位,因腦癱的病變根源在“腦”,體現了穴位選擇與疾病病位、病因、病機相關,且重視“治本”的原則。頭針在SCP 治療中應用廣泛,與其基于現代醫學大腦皮層定位進而善治腦源性疾病有關[15]。復雜網絡分析顯示,三類處方中的核心穴位主要為百會、運動區、顳三針。百會與腦聯系密切,針刺百會穴可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體現了“形神共調”的思想[16]。頭針運動區為大腦中央前回投影之處,針刺可改善皮層運動區血供,恢復體腦環路,從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17]。顳三針對應顳葉、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投影區,針刺該區能有效抑制肌張力增高及緩解痙攣[18]。此外,核心穴位大都位于肢體關節活動關鍵部位,屬“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可有效改善腦癱所致的肢體痙攣及運動障礙。
穴位配伍對針灸療效至關重要[19]。關聯規則分析顯示,最常用的傳統腧穴配伍為足三里-三陰交。足三里可舒筋利節、健腦開竅,三陰交通調肝脾腎,宜治下肢痿痹,兩穴同用標本兼治。靳三針中相關性最高的為四神針-手三針。四神針位于巔頂,針刺可改善腦缺血缺氧狀態[20],手三針可濡養患兒上肢筋骨,兩穴組配伍體現了局部選穴與辨證選穴相結合。焦氏頭針足運感區、平衡區、運動區分別與運用區配伍,則是對瘓肢感覺、運動功能的整體調節。
刺灸術式是針灸療效的另一關鍵因素[21]。針灸治療SCP 除用傳統的毫針刺法灸法,還采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皮內針等。核心穴位多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來提高療效[22]。肢體穴位較多使用的點刺疾出針法,尤其適合小兒患者。
綜上,針灸治療SCP 處方規律注重傳統腧穴與頭針、靳三針的配合,以針對病變根源的頭部穴位為主,配合瘓肢局部選穴,以期形神同調。小兒對針刺的恐懼更甚,因此采用刺激較輕、痛苦較小的方式進行治療可提高患兒依從性[23]。經皮、經顱穴位電刺激療法具有無創、安全等特點,在腦源性疾病以及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方面療效顯著[24-25],具有推廣優勢,可成為SCP 患兒家庭自主管理、自主康復的實施路徑之一。本研究總結的處方規律,也為經皮經顱電刺激等無創腦癱康復方式的推廣提供了穴位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