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劉東升 趙秀平 張天昊 孫亞召 李彬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河北滄州 061001
De Winter 綜合征作為一類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視,近年來研究顯示,更多的患者在De Winter 綜合征心電圖的基礎上演變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而更早提出的靜態型的De Winter綜合征反而因為發病率更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本研究對靜態型的De Winter 綜合征進行歸納、匯總,分析其臨床特點及心電圖特征。
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就診于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以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或其主要分支為罪犯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 396 例,包含STEMI 及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確的心肌酶學改變為證據。符合De Winter 綜合征樣心電圖改變患者75 例,其中無動態演變者25 例,排除實驗室檢查結果不全1 例,24 例納入研究歸為觀察組。選擇我院同期以LAD 為罪犯血管的NSTEMI 患者95 例為對照組。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K2020-批件-005(5.25)]。
納入標準:(1)以急性胸痛入院。(2)實驗室檢查心肌酶學改變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3)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顯示罪犯血管為LAD 或其主要分支并行經皮冠脈介入術。(4)De Winter 綜合征心電圖:①胸前導聯ST 段上斜形壓低伴T 波高尖;②部分胸導R 波遞增不良及QRS 波群增寬;③伴或不伴aVR 導聯ST 段抬高。NSTEMI 心電圖:①心電圖始終無ST 段抬高及其相關的動態演變(尤其是前壁導聯);②CAG 顯示LAD 或其主要分支為罪犯血管,但不僅限于LAD。
排除標準:①非心源性胸痛,包括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②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血液病等其他嚴重疾病。
分析所有患者性別、年齡、既往史(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家族史)、吸煙史、空腹血糖、血脂、電解質、腎功能等臨床數據;比較兩組相關指標,對觀察組住院期間所有的心電圖進行分析及歸納總結,統計心電圖完成的各時間節點,對De Winter 圖形進行觀察及分析,記錄所有研究對象CAG 情況,包括罪犯血管及其他病變血管情況。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中位數(M)和四分位間距(Q)表示,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肌酐、鉀離子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觀察組中,胸導J 點平均壓低(2.67±1.52)mm;胸導T 波平均振幅為(10.92±3.75)mm。見表3。
表3 觀察組胸導J 點壓低最深及T 波振幅最高導聯分布
aVR 導聯抬高者14 例(58.33%),正常者10 例(41.67%),無壓低者;Ⅱ導聯壓低者17 例(70.83%),正常者7 例(29.17%),無抬高者;Ⅲ導聯抬高者1 例(4.17%),壓低者13 例(54.17%),正常者10 例(41.67%);aVF 導聯壓低者16 例(66.67%),正常者8 例(33.33%),無抬高者。
每例患者自入院完成首份心電圖至術后收納心電圖3~6 份,跨越時間為12~216 h,心電圖變化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始至終均無明顯變化,基本保持De Winter 或類似De Winter 的圖形,該類患者有7 例;另一類雖有變化,但多演變為T 波低平或正常心電圖,始終無R 波丟失、病理性Q 波形成及T 波深倒等明顯前壁STEMI 的演變過程,該類患者有17 例。
罪犯血管為完全閉塞者為5 例,次全閉塞者為19 例。
De Winter 綜合征分為靜態型與動態變化型兩類[1],由于最早認為De Winter 綜合征圖形靜止不變[2],而后來發現大量該類圖形向急性前壁STEMI 演變的患者,且后者更多,故轉而以研究動態變化型為主。目前國內多位學者[3-6]發現,De Winter 綜合征心電圖存在動態演變,并常進展為急性前壁STEMI;而部分研究[7-8]發現,患者均無典型ST 段抬高表現,但并未說明是否對其具有動態演變的特征進行追蹤。本研究結果顯示,靜態型De Winter 綜合征占比33.33%,與時長琴等[4]的結論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靜態型De Winter 綜合征屬于一類形態特殊的NSTEMI,其臨床特點、處理方式與既往無異,但限于本研究為單中心低樣本,故仍需進一步完善。此外,多位學者[9-12]對De Winter 綜合征研究的切入角度為罪犯血管分布、預后等,與本研究不相同。
目前尚無專門針對靜態型De Winter 綜合征進行研究的文獻,僅在個案報道[13-18]中有所提及;連新寶等[19]研究結果顯示,41 例De Winter 綜合征患者心電圖演變過程有20 例,無動態改變為5 例,演變為正常心電圖為2 例。本研究結果顯示,De Winter 綜合征胸導T 波壓低最深的為V3 及V4 導聯;T 波高尖最明顯的為V3 及V2 導聯;aVR 導聯抬高者占比58.33%;Ⅱ、Ⅲ、aVF 導聯壓低占比分別為70.83%、54.17%及66.67%,本研究結果與Morris等[20]基本一致。
De Winter 綜合征目前機制不明,可能的學說有①側支循環說[21]:冠狀動脈在長期反復缺血狀態下互相形成廣泛的側支循環,當一支血管發生閉塞時,側支循環使其避免出現透壁性缺血,從而出現ST 段不抬高反而壓低的圖形;②鉀離子外流說[22]:當冠狀動脈次全閉塞至完全閉塞時,心肌細胞嚴重的缺血缺氧導致其通透性增加,其內部鉀離子外流,造成復極延遲,在心電圖上表現為T 波高尖;③浦肯野纖維解剖變異說[23]:浦肯野纖維因解剖異常而出現傳導延遲,從而出現上述心電圖改變;④APT 耗竭說[24]:心肌缺血導致ATP 產生不足,使細胞膜上的ATP 敏感性鉀通道失活,進而導致心電圖ST 段不抬高,并且通過動物模型驗證了該觀點;⑤M 細胞缺血說[25]:即該圖形的形成是內外層心肌間的M 細胞缺血的結果,因為每層心肌細胞對缺血及缺氧敏感度不同,所以此類特殊的細胞缺血造成了這種非ST 段抬高又非ST 段壓低的特殊圖形。
綜上所述,臨床靜態型De Winter 綜合征發生率低,需要通過反復及時的心電圖追蹤予以確認,其性質基本等同于NSTEMI,治療原則亦無差別,其細微的變化及心電圖特點均有較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