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冬彥 葉小衛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廣東廣州 510405
我國2015 年癌癥數據顯示,原發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第4 位,死亡率居第2位[1-2]。PHC 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失去手術機會[3-6]。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臨床常用于中晚期PHC 治療且具有確切效果的措施之一[7-8]。TACE 后常合并栓塞后綜合征,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信心[3,9-10]。中醫藥治療PHC 重在整體調節,聯合TACE 可以減輕栓塞后綜合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臨床效果[11-12]。中醫認為,PHC 是在正氣虧虛基礎上,外邪侵襲或情志失調致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久則血瘀、痰凝、毒結而發病[13]。PHC 病性屬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虛為主,標實則以血瘀多見。課題組以健脾化瘀立論,自擬參芪化瘀方聯合TACE 用于PHC 臨床治療,取得一定效果,該方經過多年臨床優化,已成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腫瘤中心治療PHC 常用的經驗方之一。
收集2020 年6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PHC 患者60 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或病理學診斷的PHC 患者,符合TACE 治療適應證[14-15]。②卡氏功能狀態(Ka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60 分,預計生存期≥3 個月;③年齡18~75 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血管、腎、肺、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②對已知藥物成分或輔料過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30 例。治療組男26 例,女4 例;平均(51.49±11.60)歲;肝細胞癌28 例,膽管細胞癌2 例;Ⅱ期15 例,Ⅲa 期10 例,Ⅲb 期5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3 例;平均(52.10±10.20)歲;肝細胞癌29 例,膽管細胞癌1 例;Ⅱ期13 例,Ⅲa 期8 例,Ⅲb 期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簽署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NO.ZYYECK【2020】085)。
兩組均行TACE 及術后常規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參芪化瘀方,方藥組成如下:黨參20 g、北芪30 g、丹參15 g、莪術15 g、八月札10 g、醋鱉甲30 g(先煎)、白術15 g、白花蛇舌草30 g、丹皮10 g、白芍15 g、山茱萸15 g、蜈蚣3 g、炙甘草6 g。每日1 劑,水煎至200 ml,飯后溫服,連服4 周。
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行肝臟CT、MRI 或彩超檢查,參照實體瘤臨床療效評價標準1.1[16]進行療效評價,包括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疾病進展;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7]中PHC 癥狀分級量化表,進行中醫證候療效判定,分數越低證候表現越輕微;參照肝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liver cancer,QOL-LC)2.0[18-19]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空腹血清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電化學發光法檢測空腹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
采用SPSS 26.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4 周后,兩組實體瘤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4 周后實體瘤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及主要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脅痛、腹脹、惡心嘔吐、納呆、神疲乏力積分及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發熱積分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各項證候積分及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M(P25,P75)]
治療前,兩組QOL-L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評分及總分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QOL-LC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QOL-LC 評分比較(分,)
注t1、P1 代表兩組治療前比較;t2、P2 代表兩組治療4 周后比較。QOL-LC:肝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
治療前,兩組AFP、IL-6、IL-1β、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AFP、IL-6、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血清AFP 及炎癥因子水平比較(μg/L,)
表4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血清AFP 及炎癥因子水平比較(μg/L,)
注t1、P1 代表兩組治療前比較;t2、P2 代表兩組治療4 周后比較。AFP:甲胎蛋白;IL:白細胞介素;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中醫認為,PHC 病性屬本虛標實,本虛指氣血陰陽虧虛,而以脾氣虛為主[20-21]。標實指“痰、瘀、毒”,而以血瘀多見[22-25]。本研究以健脾化瘀立論,自擬參芪化瘀方聯合TACE 用于PHC 臨床治療。該方由黨參、北芪、丹參、莪術、八月札、醋鱉甲、白術、白花蛇舌草、丹皮、白芍、山茱萸、蜈蚣、炙甘草共13 味藥組成。方中重用黨參、北芪,兩藥共為君藥,以奏健脾養胃、補中益氣之功;丹參、八月札、莪術疏肝行氣、活血化瘀,醋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四藥共為臣藥兼以引藥入肝經;佐藥配伍白術佐以培補中土,白花蛇舌草、丹皮清熱退黃、清肝涼血,白芍、山茱萸滋補肝腎、柔肝緩急,蜈蚣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具有健脾軟肝、化瘀消癥之功[26]。
腫瘤炎癥微環境是近年來其治療研究領域的熱點。蔣銳沅等[27]提出“痰、瘀、毒”等構成的病理環境實際是誘導腫瘤細胞增殖分化,不斷推動其惡性侵襲轉移的炎癥微環境。中醫藥治療PHC 通過辨證應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清熱解毒、健脾理氣等治法,可改善腫瘤炎癥微環境、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分化,達到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總體預后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在采用隨機對照原則系統評價參芪化瘀方聯合TACE 治療PHC 臨床效果的同時,檢測治療前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以期從腫瘤炎癥微環境角度初步探討該方的治療效果,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治療組中醫臨床癥狀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總分等領域的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血清AFP、IL-6、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參芪化瘀方聯合TACE 能有效減輕PHC 患者中醫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同時下調患者血清AFP 及炎癥因子水平,而調節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機制之一。治療4 周后,兩組社會功能領域的評分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原因考慮為入組患者多屬PHC 中晚期,大部分社會活動已因疾病或長期住院治療而嚴重受限,故短期內社會功能一般難以發生明顯變化。兩組治療4 周后實體瘤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與樣本量小相關。
本研究不足之處為樣本量小且觀察時間有限,未對兩組無進展生存期、生存期進行比較,后期需設計更為嚴密的、多中心、大樣本、雙盲的研究,并延長隨訪時間、增加相關隨訪內容,進一步豐富研究結果,以期為PHC 綜合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