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康 鄭 婷 吳先帥 王飛燕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上海 200233
低年資護士是臨床護理工作的生力軍,我國低年資護士在全國注冊護士中的占比達25%[1]。護理工作的施行有賴于護士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與過硬的專業核心能力[2],但低年資護士臨床經驗不足,急救技能及應急能力較差,通過培訓強化低年資護士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是確保急診醫學科護理質量的關鍵[3-4]。傳統操作技能培訓多是集中受訓護士并由科內護理操作骨干通過操作示教的形式進行培訓,由于參與人員多,且要點不易被記憶和掌握,使培訓效果并不理想[5]。工作坊是一種體驗式、互動式培訓模式,目前“護理工作坊”已逐漸用于國內外護理界[6-7]。本研究以90 例急診醫學科低年資護士為例,探討工作坊模式的應用效果。
樣本量計算:N=Z2×P×(1-P)/E2,其中Z 為統計量,取90%置信區間時Z=1.64;E 為誤差值,本研究允許10%的誤差,E 取0.1,最終N=67。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前提下,樣本量不得少于67 例。選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急診醫學科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共90 名低年資護士(臨床工作年限<3 年)接受培訓,符合最低樣本量要求。采用便利抽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工作坊組,每組45 名。工作坊組男10 名,女35 名;年齡20~25 歲,平均(22.14±1.74)歲;學歷:專科21 名,本科24 名;工作年限3~32 個月,平均(24.53±5.74)個月。對照組男12 名,女33 名;年齡20~24 歲,平均(22.06±1.53)歲;學歷:???0 名,本科25 名;工作年限5~36 個月,平均(25.14±5.4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YK-2019-03)。
納入標準:①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工作于臨床一線;②工作<3 年;③同意參加本課題項目研究。排除標準:①在急診科室輪轉或進修護士;②課題項目研究期間休假、學習≥6 個月。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護理操作技能培訓模式,即“教師示教-講解-護士訓練”模式,由科護士長制訂培訓的方案,5 名護理操作骨干作為帶教老師進行理論講解與技能培訓,部門護士長負責考核。帶教老師在示教室給低年資護士演示操作,邊做邊講解操作要點,并強調操作相關注意事項,演示結束后指導學員分組練習。每周圍繞1 個課題培訓2 次,每次2 h。
1.3.2 工作坊組
采用工作坊模式進行培訓。每周1 個主題,每周培訓2 次,2 h/次。
1.3.2.1 成立工作坊小組 小組成員共7 名,其中科護士長1 名、部門護士長1 名、護理操作技能骨干5 名??谱o士長負責制訂培訓方案;5 名護理操作骨干作為工作坊模式的培訓師進行護理操作的技能培訓。部門護士長負責培訓完成后的考核。
1.3.2.2 成立培訓工作坊 根據低年資護士培訓要求結合急診科特色設置心肺復蘇、除顫儀使用、靜脈輸液、心電監護儀使用、有創呼吸機共5 個工作坊。結合每個工作坊的特點將授課內容分為理論講解和操作示教兩個部分,學員每3~5 人一個小組。
1.3.2.3 培訓方法(1)心肺復蘇工作坊。①理論培訓:按照《2020 版國際心肺復蘇指南》[8]和我院心肺復蘇操作規范,通過集中講解、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理論知識培訓,分析操作的重點與難點。②操作培訓:由授課老師逐步講解心肺復蘇操作步驟,通過模擬示范、小組互動等形式幫助學員掌握操作要點。(2)除顫工作坊。①理論培訓:通過PPT 結合除顫儀實物講解除顫儀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②操作培訓:分組進行實戰演練,中間可穿插小組討論幫助學員掌握除顫儀使用的重難點。(3)靜脈輸液工作坊。①理論培訓:講解靜脈輸液操作用物及相關并發癥處理等。②操作培訓:示范靜脈輸液的操作,通過小組討論和一對一指導幫助學員掌握消毒、穿刺等操作。(4)心電監護工作坊。①理論培訓:介紹心電監護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重點講述異常心電波形的解讀等。②操作培訓:示范心電監護儀的操作規范,由學員進行小組練習,通過情景模擬等方式幫助學員分析參數異常的原因及排除方法。(5)有創呼吸機應用工作坊。①理論培訓:通過PPT 介紹呼吸機工作原理、報警原因與處理等。②操作培訓:示范呼吸機操作規范,通過分組練習、模擬演示幫助學員掌握呼吸機管道的連接、常用參數設置及呼吸機報警類型與處理方法等。
1.4.1 理論知識考核
分別于兩組護士培訓前后進行理論知識考核,考核內容由科護士長確定,總分100 分,≥90 分或較培訓前增加至少30 分為優秀,80~89 分或增加至少20 分為良好,60~79 分或增加至少10 分為中等,<60 分或較培訓前增加不足10 分為差。
1.4.2 操作技能考核
分別于兩組護士培訓前后進行操作技能考核,內容包括單人徒手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配合、簡易呼吸囊使用、心電監護儀使用、除顫儀使用,每項總分100 分,取平均分,評價標準同理論知識成績。
1.4.3 綜合能力考核
由部門護士長評價綜合能力。①溝通協調能力:診療過程中與醫生、患者家屬高效溝通,達到良好理解與配合;②應急處理能力:思維敏捷、操作規范、干預及時;③急救配合能力: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觀察準確、處理有序;④工作效率:病情觀察及時、操作熟練、流程有序。每項100 分,>80 分為達標。
1.4.4 滿意度評價
通過問卷形式調查兩組護士對此次培訓效果的滿意度,包括創新性與實用性、培訓計劃及安排、教學設計及內容、培訓的課堂氣氛、授課技巧及要點解析、對綜合能力的強化效果6 個項目,每項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調查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2,內部一致性為0.894。
采用SPSS 19.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培訓前,兩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考核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兩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考核得分均較培訓前升高,且工作坊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培訓前后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考核結果比較(分,)
表1 兩組培訓前后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考核結果比較(分,)
培訓后,工作坊組溝通協調能力、應急處理能力、急救配合能力、工作效率的考核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綜合能力考核結果比較(分,)
表2 兩組綜合能力考核結果比較(分,)
工作坊組對培訓的創新性與實用性、教學設計及內容、授課技巧及要點解析、對綜合能力的強化效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培訓滿意度比較[例(%)]
低年資護士的護理經驗缺乏,且技能操作水平參差不齊,采取常規護理培訓模式不僅缺乏針對性,同時部分新入職護理人員可能還未完全消化培訓內容,培訓就已結束,對培訓護士操作技能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有限[9-10]。
工作坊培訓模式兼具參與性及體驗性,有利于幫助學員參與培訓過程,利用工作坊主題鮮明、形式靈活、效果顯著的優勢,實現以學員為主角的探討與互動,為培訓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利用團隊的動力特性帶動個體的培訓積極性,最終在良好的體驗性與參與感中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與實踐操作技能,效果優于傳統被動灌輸的培訓方式[11-12]。本研究中工作坊組培訓后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考核得分提高均更明顯,證實了工作坊培訓模式在低年資護士技能培訓中的較高價值。有研究認為[13-14],工作坊培訓模式擺脫了枯燥的理論說教與實踐操作脫節的現象,把重點集中于臨床問題上,針對性與直觀性更強,便于護士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與本研究結論一致。
急診醫學科的護理工作特殊,這決定了護士必須具備超強的專業技能與臨床應急能力[15]。而低年資護士常因臨床操作技術熟練度不足、經驗缺乏及綜合能力不夠等原因在臨床工作中難以有效配合搶救。對急診醫學科護士而言,除需具備相當的操作技能外,應急處理與急救配合等能力也很重要[16-17]。工作坊模式的培訓形式多樣,可根據不同的主題通過角色扮演等形式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情景,幫助低年資護士更好地熟悉及適應工作環境,并使護士在培訓過程中有所參與、體驗,在現實情境中遇到問題并分析與解決問題,與臨床實踐的聯系更為緊密,從而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強化操作技能的同時,使培訓護士的綜合能力獲得提高[18-20],因此工作坊組護士培訓后的綜合能力,包括溝通協調能力、應急處理能力、急救配合能力得分均高于對照組。隨著護士操作技能更為熟練,同時綜合能力不斷增強,工作坊組的急救工作效率也獲得提高。
傳統培訓模式對時間有嚴格的要求,且學習內容繁雜,容易造成護士對操作技能培訓產生抗拒心理,使培訓效果不理想[21-22]。與傳統培訓模式相關,工作坊模式可通過體驗感與參與感激發護士的學習動機與主觀能動性,在輕松的氛圍中體會學習樂趣,并通過小組討論、情景演練等形式使學員與培訓老師相互溝通、共同思考,幫助護士實現從理論轉向臨床的過渡,提高學員對培訓模式的認同感[23-24],因此工作坊組對培訓的創新性與實用性、教學設計及內容、授課技巧及要點解析、對綜合能力強化效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此外,學員可從不同主題的各種情景模擬中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使其對工作坊培訓模式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其自覺挖掘工作坊培訓模式的優勢與特點,最終對該種培訓模式的滿意度獲得提高[25]。
綜上所述,工作坊模式用于低年資護士可有效強化其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的培訓效果,增強護士綜合能力,提高培訓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