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治理病害要選好抗性品種,平衡植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之間的關系,同時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通過測報防患于未然。應用信息素、天敵保放等生物手段,減少農藥用量,逐步提質、增效,應用生態學原理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農業新業態。”3月15日,山西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教授趙志國對記者說。
多年來,趙志國的課堂不僅僅局限于三尺講臺,而是走到哪兒講到哪兒,在田間地頭也依然可以開講。趙志國除了悉心培養數十名研究生、數千名本科生外,還積極參與農民大學的高素質農民培訓。
在運城市平陸縣,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實踐隊隨趙志國一起,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深入田間考察。在與當地種植戶交流的過程中,趙志國對平陸縣桃樹黃葉、小葉及葉片水漬狀癥狀進行了診斷分析,確診桃樹病害,并對癥下“藥”,提出周年季節性病蟲害治理方案,提倡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田間病害,幫助種植戶解決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實踐隊的隊員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村也是一所大學,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把文章做在地頭上。
為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趙志國深入呂梁地區,圍繞果樹、蔬菜生產中的病蟲害防控,從思想上打破傳統化學防控的禁錮,給當地農民樹立了綠色防控、有機生產的理念。他的培訓對象包括各縣農委植保專業人員、農業執法大隊人員,也有專業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人員,更有貧困老區的山區農民。通過培訓,這些人一方面掌握我國三農新政策,另一方面學會病蟲害防控新理論、新技術,特別是性信息素防控技術體系,解決了農藥殘留多、害蟲抗藥性增加、破壞生態等諸多問題。
2018年,趙志國受山西省科協委托前往太谷區窯子頭搬遷村授課,到現場才知道全村都是從貧困山區移民到平川地區的。如何保障搬遷戶脫貧致富成為重要課題。經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太谷區實際,他將原來以果樹栽培為主要生計調整為以蔬菜種植為主要發展方向,并針對不同蔬菜病蟲害發生規律下棚指導。經過3年多培訓指導,成功將該區果農培養成菜農,不僅脫貧而且收入穩定,助力太谷區形成了初見規模的搬遷村蔬菜產業園區。
病蟲防控是守護農業生產的關鍵。趙志國一方面潛心于性信息素應用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害蟲防控技術。為解決梨小食心蟲危害農谷南山桃園問題,他自主研發了雙光柵自動監測誘捕器;為降低果園性信息素迷向防治的成本問題,他研發了疏布式智能釋放器;在大同市黃花病蟲害防控項目中,為解決薊馬監測難的問題,他又主動請纓自主研發了集藍光、藍板、信息素一體的自動監測誘捕器等,同時獲批了相關的專利及軟件著作權。
邊試驗、邊推廣,趙志國把文章寫在了田間地頭。他分別在隰縣玉露香病蟲害防控中、祁縣酥梨病蟲害防控中、農谷南山桃園病蟲害防控中應用相關理論與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控,防控效果顯著,明顯降低了農藥的使用,保障了產量,提高了品質。他所在的課題組應用高空監測燈,監測到山西省太谷區第一頭草地貪葉蛾,并與太谷區植保植檢站共同認定并上報,在太谷區長城防區內使用無人機技術統防統治、聯網聯治,將草地貪葉蛾扼殺在萌芽時候,保障了當地農作物的產量及農民收入。
情系“三農”,趙志國認為能為農業做貢獻、農村謀發展、農民做服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所以,這些年他從教學研究上精雕細琢,構建基于性信息素的綠色有機防控策略及理論;從科學技術上自主創新,因地制宜研發本土化智能防控技術及設備;從技術推廣上理論結合實踐,培養了一批職業技術農民及農科人才。趙志國邊示范、邊推廣,言傳身教,為實現山西省三農新風貌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趙志國還主持、參與了國家公益行業、省重點研發、省攻關、省基金等項目,發表論文50余篇,申報專利31項,制定山西省地方標準1項,曾榮獲山西省科學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