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達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運用無人機的飛行拍攝技術。無人機拍攝技術可以為傳媒提供更全面、生動的視角,更好地滿足大眾需要。不僅能為傳統媒體注入新的活力,也能為新興媒體的發展創造機遇。將無人機用于媒體拍攝,可以提高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對媒體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無人機航拍是無人駕駛飛行器進行航拍和攝影的技術。無人機可以通過自身的飛行性能攜帶攝像機裝置,在空中俯視、跟蹤某一目標,實現多個角度觀測目標。無人機可以進行空中攝影或按照預先設定的路徑自動駕駛并完成空中攝影。無人機不僅可以提供更全面、真實和直觀的觀察視角,還可以拓展人們的視覺想象力,為拍照和攝影帶來新的可能性[1]。
在無人機價格降低前,國內媒體拍攝航拍畫面時,通常使用有人駕駛的飛行器,一般為直升機或飛艇。例如,南京臺2003 年拍攝的城市宣傳片《金陵暢想》,使用租賃的直升機進行拍攝,雖然載人飛行器拍攝的畫面質量較好,但成本昂貴,審批手續繁瑣。與載人飛行器相比,一架普通的消費級無人機只需3000 元,而最新款高檔無人機也僅需2 萬元,價格比一臺專業攝影機低得多,租賃費用更低,成本優勢明顯,性價比高[2]。
如今的消費級無人機大多是小巧輕便、功能齊全的,非常易于攜帶和使用,可以滿足快速切換場景的需要。雖然無人機體積較小,但它們在空中表現卓越,在飛行控制者的操控下,可以得到廣闊的視野和優質的畫面效果。在大型、三維和其他特定環境下,它們也可以發揮出良好的影像效果[3]。
航空攝影圖像的質量與技術和無人機的飛行特性密切相關。無人機能給操控者帶來良好的操控感、靈活性和創造力。目前,國內消費型航空攝影設備的光學系統、數字采集系統和圖傳系統均有較好的性能,且具有較高的智能化和操控性。圖像傳輸的高分辨率、云臺的超穩定、導航的靈敏以及更長的持續壽命,使整個拍攝過程更加從容、準確、穩定和安全。操控者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巧,使拍攝作品更加生動、透徹,增加拍攝作品的縱深感[4]。
“全知視角”也被稱為“鳥瞰視角”,它可以使被報道的目標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目前新聞報道中,有80%的畫面都是無人機拍攝的。無人機可以在50 多米高空飛行,全方位鳥瞰新聞現場,克服常規橫向或縱向拍攝的不足。
2019 年3 月2 日到2019 年3 月15 日,央視《新聞聯播》每天以1 分鐘航拍報道作為結尾,這1 分鐘來自央視航拍節目《美麗中國》的精彩片段。該節目80%的畫面都是以空中視角進行拍攝的,展現了眾多美麗風景,令人嘆為觀止。在播出的1 分鐘畫面中,超過80%的畫面都采用了大規模的無人機現場拍攝,以全方位、立體化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各省的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5]。
將無人機應用于一鏡到底等長鏡頭拍攝,是一種最真實反映新聞現場實際情況的拍攝方法。這種拍攝方法不會經過刻意編輯,避免了主觀性,使報道呈現最原始和完整的狀態,最大程度還原了事件的原貌。隨著技術的進步,“一鏡到底”不再是單一的拍攝手法,而是要善于結合多種拍攝方式[6]。
如今,使用無人機的長鏡頭拍攝已經得到了大眾媒體的認可,并在一些新聞跟拍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可以還原新聞真實情況,使無人機的拍攝效果更具個性化。例如,在新聞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中,使用了2 分鐘的一鏡到底展示了“川菜”“川劇”的生產過程、呈現方式以及觀眾互動反響等過程。通過無人機跟拍服務員,一鏡到底拍攝了“一盤菜”的路徑,無人機航拍不僅展現了現場熱鬧場景,還從不同角度拍攝出了非常具有生活氣息的畫面。
媒體經常強調,“及時為消息的命脈”,而無人駕駛飛行器比以往的高樓、旋翼機等工具更具時間優勢。無人機重量輕便,易于攜帶,能夠在緊急事件中大大縮短記者們的準備時間,為他們提供更快速而精準的報道。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無人機的表現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敏銳捕捉時事。在地震、洪水、火災等災害發生時,無人駕駛飛機能夠快速到達災區,占據最大優勢。第二,機動靈活。無人機能夠靈活追蹤新聞對象。第三,定位精確。無人機可以在高空盤旋,記錄新聞現場細節,并準確記錄新聞對象的變化[7]。
在災難新聞中,利用無人機的優點和特性,可以在極端工作條件下高效地獲取新聞素材,最大程度實時呈現新聞對象變化過程。例如,2018 年8 月20 日,四川地區發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導致嚴重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由于新聞媒體無法及時到達現場,四川電視臺立即派出一架無人偵察機,現場拍攝和實況報道阿壩、雅安和樂山等9 個城市的受災情況,并協助搜救人員快速定位和疏散了7.3萬名受災群眾,在緊急新聞事件出現時,無人機的時效性優勢得以彰顯。
無人機可以全天候、不間斷地進行拍攝,從而大大減少記者們的拍照費用。傳統的航空攝影通常采用旋翼式或固定翼式飛行器收集俯拍角度的圖像。這需要各大媒體機構購買或租賃一架飛行器,雇用一名擁有駕駛執照的駕駛員,不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還會消耗大量精力。相比之下,無人機的成本和使用要求更低。例如,新華社首次推出“新聞無人機”,摒棄了傳統費時、費力的落后方式,在新聞直播、新聞攝影、新聞記錄等方面推出了“飛行模式”[8]。
利用無人機技術和5G 技術,進行現場直播,徹底顛覆了以往的多個并行視角的報道方式,給觀眾帶來更優質的視覺體驗。在應急災害、大型主題報道和專項生產中,充分利用5G 高帶寬、低時延的特性,與傳統電視新聞進行更深度的結合,達到最優質的新聞傳播效果。在突發災難中使用“無人機+5G+直播”的方式,可以保障記者的安全,及時傳達現場消息,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在大規模的專題直播中,航空鏡頭和無人機鏡頭的優點得到了充分發揮,提高了新聞的質量和觀感,特別是在重大事件的現場轉播中,加強了莊重感和真實感[9]。
大數據技術已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一項關鍵技術,將大數據技術與無人機進行有效融合,可以提高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全面性。數據采集、分析與展示是大數據技術的三大關鍵。無人機在數據收集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將大數據技術與全媒體運作相融合,可以給傳統的新聞報道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視角。大數據的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使新聞的選題、采編、報道、后期反饋等一系列的流程變得更有效率和更具科學性。比如,海南電視臺推出的《暢行365》,這是一個“無人駕駛+大數據”的節目,利用無人駕駛飛機拍攝,并在各條道路上進行巡檢,收集到海量的交通信息。通過記者出鏡的方式,對“無人機+大數據”進行展現,為觀眾提供更為精準的出行路線指導,從而節省市民的交通時間成本,打通城市交通大動脈[10]。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電視新聞的交互式體驗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電視屏幕。如今,出現了跨界產品“無人機+AR”“無人機+VR”等,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能夠使用戶在觀看電視新聞時擁有不一樣的體驗感。通過“無人機+AR+VR”三方融合,無人機航拍實景的基礎上,形成了360°VR 全景視頻,并融合AR 技術,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信息展現形式。這不僅使觀眾體驗到了與眾不同的電視新聞,還豐富了新聞報道在傳播中的展現形式。在2019 年的兩會報道中,央視、新華社、人民網以及各省級媒體都使用了“無人機+VR+AR”的技術進行報道。例如,央視網的《全景沉浸看報告》,對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解讀。在這篇報道中,采用了“VR+AR”技術,全景展示了兩會的第一現場,用戶可以以第一視角感受現場氛圍,促進了交互式體驗,加強了新聞沉浸感,提升了新聞的價值。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攝影技術的不斷改善,無人機在新聞媒體應用和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聞媒體以優秀的內容和現代的技術為基礎,創新地將它們進行了整合和連接,實現了電視新聞信息可視化呈現,突破了常規拍攝流程的各種限制,可以在短時間內傳播消息,實現新聞的價值最大化。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持續發展,新聞傳播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新聞的內容被重新構建,并不斷產生新的視覺和聽覺體驗,有效促進了媒體的整合、創新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