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鎧源,宋永鋒,毛澤秦
(平涼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甘肅 平涼 744000)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會處,地理位置為北緯34°54′~35°43′、東經107°45′~108°30′,總面積11 119.08 km2,海拔890~2 857 m。平涼市地跨六盤山東西兩側,市域內有涇河、葫蘆河、千河3條渭河一級支流,地貌類型區上屬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和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域內殘塬梁峁溝壑交錯;地理區域上屬西北黃土高原區的晉陜甘高塬溝壑保土蓄水區和寧南隴東丘陵溝壑蓄水保土區;氣候上屬隴中南部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9 ℃,年均降水量533.1 mm,年均蒸發量880.8 mm。平涼市干旱少綠,汛期多發暴雨洪水,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截至2019年底水土流失面積達8 821.80 km2[1],占總面積的79.34%),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平涼市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構建了較為完備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體系,創建了多種生態建設與生態經濟模式,依法強化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有效控制了人為水土流失,改善了市域水土資源條件和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土地有效利用率,推動了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培育了一支高素質水土保持建設隊伍,為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至2019年底,平涼市共新修梯田27.58萬hm2、條田4.42萬hm2,高標準農田占總耕地面積的52.5%;修建淤地壩127座、塘壩13座、水窖66 735眼、澇池9 837個、谷坊2 873座、溝頭防護3 136道;營造水保林3 705.3 km2、水保經濟林110.5 km2;實施退耕還林554.8 km2、封山育林299.6 km2、荒坡種草253.0 km2、封坡育草97.7 km2、引洪漫地113.8 km2;建立水土流失監測站3個、水土保持監測監督站點75個、智慧水保系統及信息平臺1縣;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達到7 177.9 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1.37%,森林覆蓋率達到33.62%,林草覆蓋率達到58.44%,水土保持率達到72.88%;水土保持措施保水率達到39.3%、保土率達到51.6%,年均攔蓄徑流3 268萬m3、攔截土壤3 856萬t;水資源利用率達到35.3%,河流溝道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重要水源地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區域小氣候持續向好,持續干旱與極度干旱氣象逐漸減少,水土資源利用率持續提高。
經過半個多世紀堅持不懈地進行農田整地建設,平涼市442.07 km2塬地全部改造成條田,2 713.6 km2坡耕地改造成梯田,95.3%的“三跑”(跑水、跑土、跑肥)山坡地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糧田,80.2%的山地產業道路達到機械化作業標準,“人扛肩挑畜馱”的農耕條件變成了機械化耕作。山塬地蘋果、馬鈴薯、地膜玉米、旱地蔬菜、山地草畜等主導產業大規模發展,創造了“梯(條)田+產業+科技”的優質高產高效產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了農業生產連年豐產豐收,農業產出持續提高,農民群眾收入連續增長,到2020年底全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 000元以上的小康標準。按照世界銀行二期貸款項目調查統計成果推算,農民群眾收入增長中水土保持貢獻率達29.17%,水土保持在農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至2019年底,平涼市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538個,驗收水土保持設施241項,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達到91%、實施率達到85%、驗收率達到82%;依法依規查處各類破壞水土保持設施事件680余件,全面強化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投入力度的限制和影響,目前平涼市水土保持工作仍存在一些瓶頸。一是“兩高一低”問題和矛盾突顯。平涼市土壤侵蝕模數1 500 t/(km2·a)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仍達62%,治理程度高的同時土壤侵蝕程度高、水土保持效益低的問題突出,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仍然較重。二是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修復矛盾突出,人為水土流失治理任務重。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現象越來越突出,局部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加重,如規劃建設的平涼機場、平慶高鐵、靈臺礦區等重點項目預估將擾動土地面積148 km2以上,需要開展大量的人為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三是自然災害引發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艱巨。嚴重的暴洪災害時有發生,引發的次生水土流失強度大、反復性強,加劇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難度。四是治理進度滯后,治理程度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目前,平涼市仍有135.22 km2山丘區坡耕地和949.76 km2老舊梯田需要改造提升;全市林草植被覆蓋率、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均低于全國平均值,要想趕上全國平均水平,需增加林草地面積729.41 km2、城市綠地面積27.66 hm2;現有的35個自然保護區和435 km2景區需加強管護,未治理的1 643.9 km2水土流失區需進行綜合治理,初步治理面積中的5 468.77 km2土地需進行深度治理、精準治理,92處城鄉供水水源地保護區的599.5 km2區域需加強林草植被建設。
在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要求的前提下,綜合分析平涼市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態勢和水土保持進程,探索得出新時代平涼市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思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契機,以推動實現平涼市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和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服務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以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為根本,以打造涇河、葫蘆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流域及水生態文明城市為方向,以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線,以“一屏兩域三河”總體布局為構架,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實施山水溝塬林草田路村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精準治理;注重自然恢復、強化監督管理,著力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化、管理服務現代化建設,力求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可持續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助力平涼實現生態安全、經濟安全、飲水安全、糧食安全、防洪安全、鄉村振興[2],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為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建設綠色開放、幸福美好新平涼提供有力支撐。其中,“一屏兩域三河”總體布局主要是指:立足平涼市地處黃河中游的區位優勢,基于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地形地貌特征,努力構筑關山山脈隴東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打造涇河、葫蘆河兩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流域,建設涇河、葫蘆河、千河三條宜居宜業宜游幸福河,開拓平涼水土保持現代化事業。
新時代、新階段,平涼市應努力破解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高的同時水土流失率高的瓶頸,持續開展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大力推行水土流失治理區深度治理、精準治理,加強信息化監測監管,大幅提高林草覆蓋率及水土保持效益,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流域及水生態文明城市,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人民群眾幸福感,為此構建了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措施體系。
充分利用平涼市創建全國森林城市時形成的綠色發展共識和項目優勢,大力實施關山及其山脈生態屏障建設與保護、水源涵養生態廊道建設、生態功能區維護、疏林地補植封育等項目,以及生態養生小流域、生態溝道、生態村、生態鄉(鎮)建設;強化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自然修復和封禁[2],最大程度減少人為活動對自然植被、野生動物、飲用水水源地的擾動和影響,同時采取封山育林、封坡育草、人工補植、撫育改造次生林和疏林地補植等封育保護措施,提高林草覆蓋率,著力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和生態功能區[2];逐流域建設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功能區、生態旅游示范區,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生態安全,提升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能力,維護和增強區域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快速構筑關山及其山脈隴東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持續加大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和旱作梯田開發與老舊梯田提升改造力度,全面建設高標準梯田和優質高產高效旱作梯田示范縣(市、區),進一步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增強農村綜合發展能力。持續加強平涼市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水土流失深度治理、精準治理[2]。集中連片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減少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控制面源污染,加強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著力建設生態流域、清潔流域、生態鄉村、生態景區,優化小流域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加大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固溝保塬建設力度,開啟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固溝保村護田措施,并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山水溝塬林草田路村綜合整治,保持水不沖塬(園)、土不離壤、泥不出溝、塬(園)不侵蝕。持續加大城市(城鎮)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加強城市(城鎮)建設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土流失防治與監督管理,持續改善城市(城鎮)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加大信息化、智能化監測預報系統和智慧水保監督管理平臺建設力度。以縣級智慧水保平臺建設和城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智能監控為主要措施,推進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完善全市水土流失監測站(網)信息化體系,建立健全水土流失監測體系,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強化科技支撐,提升水土流失監測水平和水土保持綜合監管能力;加快水土保持科技教育示范園區建設和法制化預防監督步伐,全力推動水土保持現代化發展。
借鑒福建長汀經驗,凝聚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全力推動大水保的智慧和力量,成立縣(市、區)推進水土保持工作領導機構,統一組織縣(市、區)委辦、政府辦、發改、財政、水務、水保、林草、農業農村等部門力量和投資,將水土保持工作融入縣(市、區)城鄉經濟發展大盤中統籌謀劃、綜合安排、統一指揮、強力推動。創新成立國投農業發展公司或鄉村振興建設公司,作為農林水利水保項目實施法人,統一管理、統一組織,專業化實施農林水利水保項目,落實好項目建設管理法人責任制、項目招標投標制、施工管理合同制、施工監理制、項目建設質量終身制等,建立“全方位、縱到底、橫到邊”的大水保格局;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水土保持監管,培育更多的水土保持技術服務隊伍,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監管到位的水土保持市場服務體系,為全社會共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專業化優質服務;探索實施市、縣(市、區)聯合開展水土流失監測和水土保持檢查監督管理的模式,提升監督執法力度和水平;健全完善各級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落實市、縣(市、區)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落實獎補資金和責任追究制度,鼓勵鞭策各級各地積極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建設;加強行業能力建設和科技投入,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和水平;提升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開創水土保持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