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自然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能量來源。如何保持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政策與宏觀政策協同發力?如何通過管理和制度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接受了媒體的采訪。
王廣華表示,2022年以來,面對超預期因素沖擊,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自然資源部出臺了一系列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政策,有力地支持穩住經濟大盤。
目前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效果正在顯現,今年很多項目就會全面落地開工,對穩增長起到巨大作用,推動經濟平穩發展。王廣華還特別說道,2022年沒有一個合法立項的調控項目因為用地用海影響落地開工。
自然資源部作為生態保護修復的主責部門,如何通過管理和制度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助力建設美麗中國?王廣華回答,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的基本國情,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促進綠色轉型發展,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隨著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自然資源部作為生態保護修復的主責部門,將持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王廣華表示,就在2022年12月,“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在國際上展現了我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有力傳播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2年國家共實施44 個“山水工程”,涉及森林、河流濕地、湖泊、海岸帶等自然生態系統,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面積達到350 萬公頃。自然資源部表示,今年將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在長江、黃河流域啟動一批“山水工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在中國大地生動展現。
(據央視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