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函
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旅游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單一的、快餐式的旅游觀光已經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高效、優質的旅游服務,齊全的旅游設施設備才是人們現在關注的。2015年8月,國家旅游局在《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全域旅游”創建考核指標,全域旅游的概念應運而生。當下,發展全域旅游已成為各地推動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概念。2018年3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強調,要推動旅游業實現從粗放低效向精細高效的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路線循環向開放的“旅游+”模式轉變,從單一的景點景區規劃建設向綜合旅游目的地服務轉變等。要積極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全面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加快旅游供給側改革,實現旅游的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和國際化水平,更好地滿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費需求。
——全域旅游發展要求。現如今,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的轉變,全域旅游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以旅游景點為主的旅游模式,對旅游的發展又有了新的定位。
一是空間全域。發展全域旅游要在開發性保護的基礎之上,對整體的旅游環境進行優化,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產業、要素,由點及面地帶動周圍景點的發展,疏通和緩解核心景區的壓力,形成一個區域處處是風景。二是行業全域。全域旅游要時時以游客的體驗為中心,以提高游客的滿意度為指標,注重公共服務設施的系統化,每個行業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所要擔當的角色,實現全域、品牌和服務的一體化局面。三是消費全域。全域旅游的消費是大眾化的,旅游者的消費不是簡簡單單的門票、住宿以及飲食方面,它是一個綜合消費。從出門開始,消費就已經開始了。四是時間全域。不再區分旺季和淡季,每個季節都有相應的旅游產品吸引旅游者前來,要做到年年、時時都是旅游的季節。五是社會全域。全域旅游不是有旅游企業才能促進發展,而是依靠社會上各行各業的配合,政府、居民等等也是發展全域旅游的關鍵。六是發展全域。全域旅游發展的好壞,不只是看旅游行業,也不只是依靠旅游行業,還包含了環保領域、政府及公共服務等。
梁平位于重慶市東北部,擁有高鐵、火車及多條國道或省級道路,交通便利。境內有20 余個景區,如雙桂堂、觀音竹海以及東山森林公園等。除此之外,梁山燈戲、癩子鑼鼓、梁平竹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梁平區旅游發展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2021年,梁平區地區生產總值達549.4 億元,人均總產值達8.5 萬元,其中城鎮可隨意支配收入達43292 元,農村可隨意支配收入達20268 元,為梁平區全域旅游市場開發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隨著風景道、標識標牌等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城鎮公交環線以及站點的布局逐漸優化,農村綜合環境的整治,不僅可以提高居民滿意度,更是為以后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以及全域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梁平區旅游發展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破解。一是產品定位不明。作為旅游資源較豐富的區域,只有極少數景點是被人所熟知,且名氣也沒有鄰縣的大,那是因為梁平區目前的旅游產品定位依然處于模糊的階段,沒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沒有辦法很好地吸引游客前來,這也就會對后期旅游宣傳造成影響。
二是景區融合度不高。目前梁平區的旅游是以單個景點為主,盡管各個景點在地理位置方面體現了全局性,但是在景點的宣傳上并沒有找出任何相關聯的地方,并且與旅游相關的各個產業也沒有相互融合,沒有達到全域旅游全產業的標準。
三是監管力度不夠。發展全域旅游,要涉及公共交通、林業、農業等各行業各部門,僅僅依靠旅游局是沒有辦法統籌管理的,再加上涉及的部門眾多,出現了各自為政、分開管理的局面,會造成物價、門票的不統一,旅游質量提升緩慢等問題。
四是配套設施供給不足。雖然梁平的公路體系發達,但是對于那些非自駕的游客來說,如何到達景區是一個大問題,并且梁平的景點相對比較分散,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大的旅游交通網絡;對于景區里面相關的設施來講,隨著游客類型的增加和人數的增多,餐飲、住宿等設施的供給與游客的旅游需求是不平衡的。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了125 位被調查者對于梁平區旅游開發的相關問題。其中在性別結構上,男性占53.6%,女性占46.4%;從年齡結構上看,年齡在19—30 歲的人所占的比例最多,占了40.0%,年齡在18 歲以下的所占的比例最少,有14.4%;從文化程度上看,大學本科的人群占絕大多數,占40.0%。梳理發現,游客旅游意向和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游客意向明確,宗教旅游發展潛力大。在旅游景區規劃和宣傳上,掌握游客的喜好是至關重要的,要懂得投其所好。對于梁平區來說,吸引力最大的還是宗教因素,并且在旅游活動的選擇中,游客偏好廟會這個活動,這就表明我們可以在幾個特定的時間內舉辦廟會,以此作為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其他活動項目比如收藏品展覽、乘坐大巴觀光等等也可以作為一個旅游吸引物。
——時間是決定人們出游最大影響因素。在影響游客出游的因素上,金錢、時間、玩伴、景區類型、距離等選項中,調查結果顯示時間是最大的因素,因此在景區規劃方面,一定要做到全年可旅游,不分淡旺季,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為游客提供時間上的靈活性。不論何時來,都有風景,都有看頭。其次是可隨意支配收入,可隨意支配收入決定了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游玩時間、游玩項目等等,它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我們在對景區和商品定價時,要考慮大眾的消費水平,既要能夠維持景區的運營,也要在游客的可承受范圍之內。
——收入決定逗留時間的長短。將收入和時間進行交叉分析,結果顯示,逗留時間在三天的最多,占比32%,主要為月收入在8000 元—1 萬元的人群;其中,收入1 萬元以上人群逗留時間大多為1 天,證明其對高收入人群吸引力欠缺。需開發相應旅游服務項目延長停留時間。
——電視廣播依然是主導,網絡其次。將年齡作為自變量,知曉渠道作為因變量,其交叉結果顯示,通過電視/廣播選擇旅游地點的主要為年齡在30 歲—51 歲的游客,占比39.13%,證明在主要受眾人群中,梁平區旅游宣傳應加大在電視等大眾媒體上的投入。通過網絡這個渠道的年齡大多為50 歲以上人群,說明微信、抖音的普及使得旅游宣傳的方式以及傳播范圍變得廣大起來,應跟緊潮流,在加大大眾傳媒廣告投入的同時,增加對于抖音傳播的投入。
梁平區應將全區旅游資源整合起來,以“禪修”為主題,梁平雙桂堂和滑石寨為核心景區,開設以梁平南站為起點的景區公交環線,形成“兩核一軸”的空間布局,推動景區融合發展;開發文化游、研學游等多種旅游項目,實現“不同景點,不同感受”的旅游氛圍。建成一個“多業態、多類型、全方位、全產業”的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一個全方位、全產業的旅游行業發展模式,城市帶動鄉村、鄉村連接城市,形成一個區域性的旅游小鎮。
——完善旅游要素體系,優化旅游空間格局。旅游要素是旅游產業的核心吸引力,我們要在完善梁平區旅游要素的基礎之上,對其進行系統的規劃。重點打造雙桂堂和滑石寨兩個核心景區,形成以其為中心,以點帶面向四周發散的旅游格局。要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形成城市帶動鄉村、鄉村協助城市的一個局面;完善景區的交通設施,形成一條環形交通旅游線路。
春季可以以滑石寨為主,舉辦踏青、登山等活動;夏季水上樂園;而秋季可以去雙桂堂欣賞桂花、采摘佛柚、參加廟會;冬季去雙桂堂燒香祈福等。另外梁山燈戲、癩子鑼鼓等也可穿插其中,增添旅游文化內涵。旅游商品的選擇也要符合當地特色。
——促進產業的關聯,推進“旅游+N”。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全產業的聯合互動,全域旅游要做到全產業、全時空、全民參與,要加速推進觀光、度假、生態旅游、主題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的發展,以龍頭景區為重點,形成“旅游+農業”“旅游+互聯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局面。
——深化旅游主題,提升品牌形象。旅游品牌體現了地區旅游的發展水平,也是提高旅游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好的主題是打造品牌的核心,梁平區可以“禪修”為主題,從整體對梁平區的人文自然旅游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打造一個具有禪宗特色的旅游區,并制定一系列營銷方案對其品牌進行推廣。互聯網是目前推廣最方便也是能在短期獲得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大環境,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全媒體營銷,提升梁平區旅游品牌的競爭力。
——旅游發展國際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式的深入推進,目標市場的增大讓地區旅游發展的潛力也不斷增加。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本身就對國外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佛教作為全球三大宗教之一,讓景區有能力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政府高度重視并加強領導。景區能否長遠發展、能不能完成目標,都離不開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不論是旅游市場的運營、旅游品牌的營銷、景區的規劃等,政府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梁平區旅游的發展政府應起帶頭作用,利用政策或者資金的扶持吸引更多的社會企業前來參與到景區的開發建設當中,對各個景區進行規范的管理,增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意識并且完善關于全域旅游的法律法規,保證市場的正常運作。
——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旅游目的地的可達性是衡量地區旅游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梁平區的交通體系相對發達,但也可在景區內部開設專門的旅游環線,讓游客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提升交通服務質量。
——培養相關人才。加大培養旅游相關人才的投入,通過對外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開設專門的旅游課程,邀請專家對旅游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培訓和講座,提升總體行業素質。政府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體制。
——培育旅游市場。充分利用現有的大環境,大力進行宣傳,加強輿論的引導,在統籌推進的基礎上,擴大梁平區旅游的知名度,不僅要拓展周圍區縣的客源市場,還要開拓其他鄰近城市的客源市場;采用通票的形式進行門票的售賣,開展研學旅游優惠活動等。